陈友谅有哪些传奇经历?比朱元璋还要离奇

  朱元璋上位的历史堪称传奇,但是他如果单论传奇程度,他的老对手陈友谅可能还要更加胜于他。

  中国古代最神奇励志的奋斗史,莫过于朱元璋做皇帝

  穷到赤条条的放牛娃,吃够人间无数悲欢离合血泪,一步一个坑的咬牙拼搏,竟真一路青云直上,黑马般从这乱世呼啸而起,狂飙突进的横扫南北,最后傲然君临天下,如此神奇奋斗,几百年间无数后人回望个中精彩纷呈,无不叹为观止,心向往之

image.png

  但其实早在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前,也就是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挣扎在这场天下大乱中的有识之士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场穷草根强硬逆袭开创新王朝的神迹,显然就要上演。

  但缔造奇迹的热门人选,却并非正窝在应天府孙子的朱元璋,却是另一位正在采石五通庙风光登基的强悍枭雄:汉帝国皇帝陈友谅。

  一

  中国历代的乱世枭雄争天下,好比江湖上的顶级高手对决,基本都是分属不同武功流派,期间的对决博弈,放出的大招更是各异。

  但作为元末农民战争中最不死不休的死敌,朱元璋与陈友谅,却堪称中国古代争天下史上最特殊的一对儿,无论是身份背景,成长经历,还有性格脾气做事套路,相似度远超同门师兄弟,若非有画像流传,真疑似是双胞胎。

  比起朱元璋的苦出身,陈友谅也很悲惨,甚至可以说更惨,朱元璋最惨也是没钱,他却是更没尊严:湖广沔阳的渔民家庭,父亲老谢是个寄人篱下的上门女婿,本就是农民里专吃白眼的一类,干的更是打鱼的营生,在当时更是加倍没尊严。平日都常被种地农民瞧不起,走路都捂鼻子远远躲。以句寒碜话说,放牛娃朱元璋瞧见他,心里都会感到特有优越感,特安慰。

  人生的奋斗,俩人更极像,同样是趁天下大乱投身红巾军,从底层小人物干起,很快在这炮火连天的生死年代里如鱼得水,更都是心狠手辣的猛兽类型,且陈友谅獠牙露得更早,亲手灭掉了老领导徐寿辉,坐上了东路红巾系的头把交椅。麾下文武一干英才,更公认能与朱元璋的爱将徐达常遇春们扳扳手腕。

  而且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一样,心硬手狠的他,也在乱世里爱民如子。多年如一日实行仁政安抚百姓,治下的湖广地区,是当时出名民心安乐经济富庶的乐土,也因此长期受拥戴,哪怕他最后兵败身死,却依然得到湖广百姓的虔诚哀悼敬重。其坟墓今天仍在长江大桥下,几百年里香火不断。

  而他那支出名强悍的军队,更以纪律优良著称,不但极少奸淫掳掠,良好风纪远扬,更信仰坚定无比,各个相信弥勒下凡拯救众生,所过之处除了保卫民众就是热心传教。公认南中国最威武文明的铁军。

  最让陈友谅腰杆子硬的是:他的实力比朱元璋强得多。手握近百万精锐军队,更有稳固的湖广大后方支撑。军队技术装备全球领先,最后投入鄱阳湖决战的巨型战船,那能造上下三层甲板上跑马的巨无霸战舰技术,堪称独步天下,后来更被明朝照单全收,才有了半世纪后横跨亚非大洋的郑和无敌舰队。

  相比之下,风格近似的朱元璋,当时局面就差得多。虽说“高筑墙广积粮”好多年,可毕竟人口地盘还是小,鄱阳湖决战时,翻箱倒柜的凑家当,才拼凑起二十万大军,更多是些风貌袖珍的小船。对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真好似小孩童挑战大壮汉。

image.png

  这就好比俩家都是苦出身草根老板创建的公司,做事风格和业务特点惊人相似,但一家老板心肠更硬手段更狠,账下资金硬件实力更极其雄厚,同去争一个大项目,谁能中标?

  但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双方生死相搏的鄱阳湖决战上,让当时全天下大跌眼镜的冷门真爆发了:陈友谅和他的六十万铁军,居然不可思议的一败再败,战船被烧成渣,出名强硬的陈友谅更中箭而死。这个强大一时的汉帝国,终于兵败如山倒,把辛苦经营的家业,全数奉送给朱元璋和未来的明王朝,做了一份最丰厚的嫁妆!

  后世很多学者说起结果,都常感叹这真好像小朋友打翻大壮汉,朱元璋运气太好。可看过过程,就知道不是运气的事。

  高手过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恰是生活中看来,两样不起眼的小问题。

  二

  第一个问题,叫取舍!

  说这个问题,就要从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摊牌决战说起。

  当时陈友谅拍案而起,动员六十万精锐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朱元璋的总攻。兵锋所指第一站,就是朱元璋的重镇南昌。而后整整三个月时间,上演了元末战争史上著名的南昌保卫战:动用潮水般精锐前仆后继猛攻,拼上了火铳火箭火炮投石机等一切当时大杀器,却遭到朱元璋亲侄儿朱文正的强硬抵抗,死拼硬打三个月,硬是牛皮糖一般把陈友谅的六十万王牌死死拖住,八十五天不得前进一步!

  这场攻守双方奇招迭出,新兴火药武器动用到暴烈的经典城池保卫战,却敲响了威风八面的陈友谅,痛失天下的第一声丧钟!

  因为当陈友谅霸气十足的站在巨舰帅台上,威武发布攻打南昌的命令时,他已经荒唐的错过了一个黄金机会:本可以摧枯拉朽迅速消灭死仇朱元璋,甚至趁热打铁一统南中国的良机。

  当时的朱元璋,真个叫流年不利,就在陈友谅气势汹汹打上门前,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红巾军小明王,竟也在安丰被另一枭雄张士诚追打。对朱元璋来说,这块当时要命的招牌,万万倒不得,所以只能亲带精锐去救,却又“偏巧”陈友谅打上门。真个是左支右拙,焦头烂额。

  最困难的时候,朱元璋惨到什么境地?能用的兵马,基本都拉去救小明王了,长江沿线的主要坚城,各个兵力空虚。有些地方实在人不够,都拉上一群农民换上军服站城头上凑数。如果陈友谅当机立断,一路顺江东下,那就真应了三国杜预灭吴时的那句豪言:今兵威已震,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可这即将上演的激动人心场面,却随着陈友谅攻南昌的一声令下,立刻成了泡影。

  因为这眼前的南昌,有太多陈友谅要打的理由!

  当时的南昌,叫做洪都,位于陈友谅与朱元璋地盘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更经过朱元璋的常年苦心经营,储备了大批粮草物资。赤地千里的战线上,俨然一块流油的肥肉。

  而在陈友谅眼里,饶是南昌城高池深,军队精锐,可以自己空前的阵仗,六十万兵甲鲜亮杀气腾腾的强悍军队,高度堪比南昌城墙的强悍巨无霸战舰,那就是一张吞噬一切的血盆大口,咬下这座肥肉岂不轻松?

  这就好比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眼看就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机会在眼前,伸手就可以抓住,却要让你以舍掉手中财物的代价来换取,怎么办?

  陈友谅的做法,却好比足球场上荒唐一幕:明明对手重大失误,已经形成单刀空门,踢准一脚就得分。反而是不紧不慢,耐心原地玩二过二配合,直到人家回防成功,为时已晚!

  但对陈友谅来说,这错误很正常。

  因为陈友谅这一辈子,眼睛里只有取,没有舍。看见的就是自己的,相信自己的手既多有长,多少东西都手拿把攥,于是放心大胆,一口咬去,谁知这表面肥肉的南昌,却是个结结实实的硬骨头,生生啃不动!

  这场啃城大战,足足持续了近三个月,期间陈友谅无数次接近城池,甚至一度攻入城内,却都被决死抵抗的南昌军民硬打出来。气的陈友谅抓狂跳脚,甚至滥杀兵将泄愤,猛砸真金白银犒赏,声东击西的兵法花招,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却一样头破血流

  其实这八十五天里,陈友谅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完全可以不必抓狂: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南昌城团团围困,不让他们找麻烦,然后大部队顺江东下,朱元璋苦心经营的江山,乃至未来雄踞亚洲大陆的明王朝,都极大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但不肯舍,也就注定无法取,舍不得南昌的陈友谅,终于在最接近破城的一刻,等来了朱元璋匆匆赶来的二十万大军,不但仓皇撤退,还白白崩掉了大牙。

  更严重后果是,南昌大战的惨烈现场,立刻激起了朱元璋三军爆满的士气,全都嗷嗷叫着要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玩命,决战还没打,就先替朱元璋做好了战前动员。

  同一个问题上,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多少?

  鄱阳湖大战九年后,也就是洪武三年(1371年),已经败退漠北的北元王朝,给在中原立足的朱元璋一次最凶暴反击:元朝最后一位战神扩敦帖木儿巧妙筹谋,重兵围困明朝西北重镇兰州,拼上精锐围点打援设包围圈,就等着明军精锐上钩。

  这等于把当年陈友谅的问题,变花样扔给朱元璋:如何取舍?

  朱元璋的选择,却是出乎意料的大方:严令各路部队不许救援兰州,而是绕道定西出击,逼扩敦帖木儿回援。这办法往好听说,是化被动为主动。但难听点说,就是拿着兰州下注。连大臣李善长都小心吐槽:万一丢了兰州咋办?

  朱元璋大手一挥:再打回来!

  于是苦心设伏的扩敦帖木儿,反被明军牵着鼻子走,在定西大决战中一败涂地,十万精锐尽灭,赔光了元朝反攻中原的最后家底。比起一个南昌都舍不得的陈友谅,俩人高下立判!

  一位伟人保卫延安时的名言: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战国·墨子《墨子·大取》。

  着眼全局懂得取舍,亦是朱元璋的人生妙笔,却是陈友谅一辈子没懂的道理。

  三

  取舍这问题,只是害陈友谅错过了黄金取胜机会,但接下来这问题,才结结实实要了陈友谅的命:缺乏领袖应具有的逆境下的冷静。

  慌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却是打天下的枭雄们,都忌讳的脾气。任何一次枭雄过招,赢到最后的,从刘邦到李世民,都是冷静到最后的人物。

  这个道理,地球人都懂,但任何时候能做到,却是极难的。最难的情况是,能否在遭遇挫折,甚至眼前凶险一片的情景下,依然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耐心找出哪怕一丝光明的胜利机会。

  朱元璋在这条上,公认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高水准人物,最精彩的一次冷静演出,正是拿陈友谅当人肉背景: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首次进攻羽翼未丰的朱元璋,人还没打上门,就把朱元璋麾下一群文臣武将吓趴,主流声音都是唱衰,嚷嚷着干脆打不过投降算了,没准还能在汉帝国谋个一官半职

  满场悲观声,几乎把朱元璋喊崩溃。

  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下,朱元璋以一双锐眼,犀利捕捉到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苦心设伏兵背水一战,终于重创陈友谅,给自己赢来金子一般的喘息机会,把和陈友谅的生死大决战,硬是推迟了三年。

  同样一个问题上,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前,也一度公认出名的冷静。

  最早在黄蓬起义时,他很冷静,加入红巾军后南征北战,打了无数胜仗,都是出名的冷静,杀掉老领导邹普胜与徐寿辉时,也是快刀斩乱麻般的冷静。

  但和朱元璋的一大区别是,他所有的冷静,几乎都是顺风仗,从来没有遇到过朱元璋那种濒临崩溃绝地的考验,而鄱阳湖决战,才是陈友谅真正的大考验。

  双方鄱阳湖开打后,船小人少的朱元璋,发挥自家机动力优势,巧妙耍的陈友谅团团转。扛住了陈友谅头三天的猛攻后,竟还反过手偷袭,烧掉了陈友谅不少战船,连挫了陈友谅几阵,打得陈友谅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朱元璋倾斜。

  这时的陈友谅,军队伤亡过半,士气严重低落。

  但是!他并没有彻底失去胜利的希望。

  当时他的手中,不但依然握有数十万军队,而且背靠湖广大地,战争支持潜力极大。哪怕是突破朱元璋封锁全身而退,这场较量也依然没到见输赢的时候。

  但就在这样的挫折面前,陈友谅一直极度自豪的冷静,第一次颠覆了。面对不利的战局还对面嚣张招摇的朱元璋,渚溪边上的陈友谅,在极度羞怒之下,终于丧失了理智,竟然做出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情:把已经被俘的朱元璋兵将们,全部五花大绑,就地处决!

  如果说南昌大战,陈友谅已经为朱元璋做了一次战前动员的话,那么这一下,他彻底给这个死对头打了鸡血:同样师老兵疲的明军,精神力量再度爆发到顶——被俘就是死路一条!跟陈友谅拼了!

  一样是冲天的愤怒,血红眼睛的朱元璋,面对着陈友谅的疯狂杀戮,却是咬碎钢牙,听着部下的喊杀声,一字一句发出一个极度冷静的命令:俘虏来的陈友谅军将士兵,全都好吃好喝,有伤的治伤有病的瞧病,愿意留下的欢迎,愿意走的欢送发路费。

  虽然这以后,双方还要相持近三十天,但以这极度不冷静的慌乱,和惨无人道的屠杀,陈友谅亲手关上了自己通向胜利的大门。

  这以后的三十天,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三十天,更是陈友谅众叛亲离的三十天,他的庞大军队似消融的冰山一般,在朱元璋的眼前一天天融化。

  不再有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信仰,不再有血战朱元璋的决心,相反却都是人心惶惶争相逃命。

  先是三两个人偷偷跑,而后竟然是成群结队,将领带着士兵跑,就这样似开闸的洪水般,直到陈友谅眼看成了光杆司令,才仓皇的带着残兵逃跑,更被怒火喷烧的明军一路追杀,终于在泾江口悲惨中箭,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所有的转折点,都是败退渚溪后,陈友谅那一瞬间失去理智的爆发,那一个不冷静的致命的战略决策。面对愤怒绝望甚至仇恨,朱元璋以最冷静的回答,笑纳了陈友谅失去礼智的大礼:成群结队的精兵,富庶繁荣的湖广大地。

  从此笑傲中原,一统天下。

  后世很多人复盘朱元璋的这一战,大多津津乐道他的幸运:在准备火攻陈友谅的时候,等到了最盼望的风向,有了火烧战船的震撼一幕。

  但哪怕换一个时间地点,水战换成陆战,陈友谅注定会是失败,只因这看似毫厘的差距。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宋·苏轼《策别第十》。

  “夫事不可以两立也,圣人知其然,是故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宽之则其禁必止,舍之则其取必得。”

  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关系。取与舍,禁与宽也是如此。凡事不可能尽得,必有所舍弃;正因为有所舍弃,才可以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得到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