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包衣制度怎么来的?包衣指哪些人群?
2021-07-14 10:27:4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而来。其统治者爱新觉罗氏与绝大多数上层阶级皆是满族人,故而哪怕入关完成全国统一,延续了不少明朝中原文化。却还是会保留部分满族文化、制度,比如说辫子头、旗装、旗头、八旗制度等等,包衣制度便是清朝前身满洲女真、后金所建立的一项制度。

  这种制度在清廷入关后,也曾保留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却被取消了。故而在不少清初中期的影视剧中,我们还能看到包衣这个词的出现,比如说《延禧攻略》。女主角不就是因为包衣奴才出身,所以与傅恒错过了在一起的最佳时机,那么为何包衣是包衣奴才?又是怎么来的?为何没留存下来呢?

  包衣全称为包衣阿哈,是一句满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便是家仆。从这翻译中便能看出包衣的来历不高,实际上它指的便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这个词最早有记载是始于《满洲实录》、《清实录》之中,最初的起源是女真部族的下层成员,统治家族收养、接纳的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氏族成员和部分外戚族众等。

image.png

  比如内府完颜氏便因为跟努尔哈赤有姻亲关系被编入包衣,除此之外,包衣还有三个来源。第一种是平民,满清平民犯罪后全家被贬为奴仆,便由此成功了包衣阿哈。第二种是包衣也是世袭制,包衣阿哈所生下的子女,按照惯例世代都是所属家庭中的奴仆。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份是早就固定了的,除非是后妃家族抬旗,立下战功、为官有优异表现、罪案平反等原因。

  第三种来源于战争,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互相之间是战争不断的。有战争也就有成败,胜的一方会掠夺对方的人口,这些人同样是包衣阿哈的奴仆。包衣在社会中甚至与八旗中的一般旗人同处一个等级,也可能与自己的官阶、财产和旗下家奴,比之大多数汉人也算是人上人了。

  虽然说是奴仆,可这只是清朝的王公贵族而言,他们并不是贱民。主家是无权对其随意进行人身侵犯的,若有侵犯,皇帝会对虐待包衣的王公主家按律惩处。比如说道光十八年(1838年),惇亲王绵恺因琐事接连囚禁属下包衣多达八十余人,后被人告发。道光皇帝大怒,将其降为郡王,革了他都统等职位。

  虽然有着律例惩处,但虐待之事依然屡见不鲜,也有许多包衣与主家相处融洽。还有个别势大的悍仆会反过来欺压主家,比如说康亲王府的包衣张凤阳,曾将康亲王的岳父家捣毁。总的来说包衣的地位绝对不算低,同时包衣之间也有等级,有“内八旗”之称。上三旗的包衣直属于皇帝,称之为内务府属,下五旗包衣隶属于旗主王公,称之为王公府属。

  他们与统治家族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他们成为了最受信赖,也是最忠诚的家臣、家谱、得力助手甚至是朋友。或许不少人看到前面说包衣世袭,会觉得可怜,但其实代数越多才越受主家信任地位也更高。包衣制度后来没留存下来,主要是在逐渐完成王朝化体系之后,包衣的历史作用也在渐渐失去它的作用。

  说白了就是皇权不允许包衣制度广泛,前面说过皇帝与王公贵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包衣,也就是说贵族的包衣只听命于贵族。这对皇权来说是个威胁,另一方面八旗制度与汉八旗的建立,也使得包衣制度被八旗制度扩充消解掉了。而清朝想要巩固地位,给予一些汉人一定的地位是必然的,汉八旗的建立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包衣只能从历史上消失。

  顺治末年开始,异姓旗人家的私家奴仆在汉语中改成旗下家奴、八旗户下家奴等,与包衣区分开来。这一类人在法律、婚姻等方面的地位,要远远低于包衣,紧接着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于八旗生计问题,下五旗中的汉人包衣被大量放出,导致包衣人口逐渐减少。等到清朝末年,包衣人口便大约只占京旗所有正户旗人的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