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如何得到刘邦重用的?蒯通为什么劝韩信远离刘邦?
2021-07-16 14:38:35 韩寿 贾午 韩信

  明朝冯梦龙在他的《三言》中说,曹操,是转世的韩信。直指前者的智谋与不平。韩信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韩信,平民出身,秦朝末年参加起义军,最初投入项梁营帐,项梁死后,跟随项羽

  与我们想到的能人成才故事不同,韩信没有所谓的“少年就天资不凡”,也没有参军以后的“屡立奇功”,韩信的成长,非常现实:从小被人瞧不起,还忍受过胯下之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遭遇过很长一段时间霸凌。

  跟了项羽以后,最高做过管仓库的小官,虽然脱离儿时成长环境,但是距离建功立业还差的远。

  乱世之中的小人物步调就是这样,不仅充斥着“默默无闻”,偶尔还会险象环生,直到有一次,韩信因为“连坐”,被判斩首,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中经典一幕:

  时监斩官是夏侯婴,韩信道“汉王打算得天下,为何还要杀壮士?”

  这句话妙就妙在,点出两层意思:刘邦志在天下;我有能力助他得天下。

  果然,夏侯婴一听,心想“这小子不简单”,遂将其引荐给刘邦。

image.png

  后人多说,这个片段就可以看出来韩信其人的傲慢,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面临着生死一线,韩信的所言所行必须要抓人眼球,才可以引起对方注意,如果不是这样大放厥词,恐怕早就成了刀下鬼。

  这现实,往往更加残酷。

  到了刘邦那里,韩信并没有很快被重视起来,不过是从给楚王管仓库,变成给汉王看粮草。直到遇到了伯乐萧何

  萧何知道直接引荐能人,那恐怕会让刘邦看低,于是玩了次心理战术:刘邦受到项羽排挤以后,有许多手下认为未来堪忧,于是纷纷逃跑。萧何也跟着跑了……刘邦又气又急。半天以后,萧何回来了,刘邦问他“你为什么逃跑?”萧何道“我没有逃跑,我是追人,我追的正是韩信。”

  刘邦一看,跑了几十人你不追,独独追那个小芝麻官,这人必定不凡。从此以后,韩信才得重用。

image.png

  有关他的计谋、军事才能,罄竹难书,被历史称为汉初三杰。(另外两个是萧何与张良)

  但是韩信仍没能逃脱那个注定的结局:汉朝建立以后,先是被贬,后由弟弟向吕后举报“造反”。吕后叫韩信进宫,在长乐宫设伏兵将其诛杀。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说,韩信早就与陈豨通谋造反。但是这件事历来都有争议,因此不好下定论,不过刘邦一直对他深深忌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为韩信即可以于细微处知晓人心,又能在宏观上判断局势。

  韩信身边有一个谋士,名叫蒯通,根据《汉书》记载,此人对韩信提出了三分之计。即,在刘邦和项羽打的不可开交时,不偏帮某一方,而是对楚与汉都给予援助,让他们谁也消灭不了谁。然后,再由韩信占据齐国、联合燕国,使天下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呈现鼎力之势。

  但是这条计策被韩信否定了。于是,蒯通又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大夫文种,帮助勾践建设越国,后逐渐强大,而文种却被杀掉;常山王与成安君也在受难的时候有过过命交情,但是最后仍旧分崩离析。这就是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

  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韩信不置可否。

  《史记》记载,韩信被杀前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后悔没有采取蒯通的计谋”。这个计谋,不知道是指三分之计,还是远离刘邦。

  刘邦听到韩信死前说了这么一句话,立刻叫人把蒯通抓来,并对身边的守卫说“煮了他”,好在这蒯通有个三寸不烂之舌,拽了一通大道理,竟然说服刘邦将自己放了。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世人均说吕雉残忍,因为人彘事件,但了解到他有个喜欢动不动就“煮人”的丈夫,也不觉得有多奇怪了。

image.png

  后记:

  本文的素材取于《汉书》与《史记》。但是由于做成年代的局限性,不能全面概括人物。后世对韩信的定性一直是一个争论,他有没有造反,是否真心忠诚等等问题,都有待解答。

  倒是对刘邦的刻画,直白且简单。司马迁自己说,刘邦回来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且怜且喜”,就是这四个字,几乎概括出人物全部心里:可怜一个人才死了,可喜一个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才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