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所作,描写望月怀乡的场景
2021-07-23 10:09:34 君王后 齐愍王 陈轸 匡章 鲁仲连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许多诗词作家为其赋诗作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所作,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所作,描写的清明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所作,是描写中秋节的经典佳句。还有另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别具一格,也可称为是经典。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image.png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人们对于月亮的祭拜,但直到唐代时期才形成了八月十五团圆赏月的习俗,到宋代时,阖家团圆、夜晚赏月发展成为极为盛行的节日习俗。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王建的这首中秋诗却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所以在唐代之前的诗词中,没有对于中秋节的直观表达,唐代时期也只是望月怀乡,没有“中秋节”的明确概念。虽说如此,但在唐代时期,还是有许多经典的诗词。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另一句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也来自于他的诗。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中,诗题便点名了作诗的时间,“十五夜”便是指中秋时节,这首诗是要“寄杜郎中”,即寄给诗人的好友杜元颖。

  诗中前两句主要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写了赏月环境,又写了月色如何。庭院之中,月光如水洒落在地面上,清冷又素洁,树上的鸦雀也寂静无声地栖息与树枝,仿佛也在欣赏这如水月色。

  而月色的描写也蕴含在了其中,“地白”写出了月光的素洁银白,而“栖鸦”体现出来月光的清冷萧瑟。若说上一句写了月之声和色,那么下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便写出了月光的气味。

  八月,桂花开得正盛,而中秋时候更是桂子最美、香气最为馥郁的时节。清冷的露水打湿了夜里暗香的桂花,这样的光景是否也出现在广寒深处?其中意境,只留给看客们细细体味了。

image.png

  写完诗人的所见所听所感,那么此时月下徘徊的他,又在想什么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终于点题,从自己独自一人抬首望月联想到了天下人望月,自己与天下人都同望着这一轮明月,但每个人的心情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人正在阖家欢聚,一同赏月,有的人远离故乡,只能独自一人望月怀乡,那若真如此,绵绵“秋思”又会落到哪个人家呢?

  诗中所言的“秋思”,意指秋日的情思,也是这中秋之夜望月之人的心情。诗人难道真的是想问“秋思落谁家”吗?当然不是,他明明知道这“秋思”就是落在了他这里。

  在这样本该团圆的佳节,他望着月亮,心中充满了对好友杜元颖的想念之情,但他又偏偏不在诗中直接承认,只是问一句“秋思落谁家”。这样的手法含蓄委婉又非常动人,更显出了诗人心中那一份寂寥。

image.png

  最后的这两句宕开一笔,由赏月之事转而深化到了相思怀友之情,其中意境也从清冷凄美转而变成了阔大深远。前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与“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最后的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写尽了千万怀乡之人的心情,含蓄隽永、似虚而实,蕴藉深沉。

  更妙之处在于,“秋思”本是人心中生出的情感,但诗人没有写“秋思‘生’谁家”,而是用了“秋思‘落’谁家”。这就好像是同月光、冷露一般,从天而落,落在了某个人心中,让他生出了无限思情。

  结语就如同苏轼的另一首中“不思量,自难忘”一样,一个“落”字,新奇但又非常妥帖,仿佛秋思是飘然而至,生动而形象,更让这首诗显得余韵悠长,让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好像也感受到那淡淡的秋思,随着清冷的月光,洒在了我们心上。

  这首中秋唐诗,别具一格,但又余韵绵绵,当真担得起唐代最为经典的中秋之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