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曾三次交锋,为何诸葛亮一次都没能获胜?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大家的心中他一向是智慧的化身。然而诸葛亮曾与一人较量三次,一次都没能获胜,这个人是谁呢?为何会有如此傲人的“战绩”?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这个人就是司马懿。诸葛亮号称“卧龙”,而司马懿则被时人称为“冢虎”。三国时期的蜀国,在刘备去世后,刘备的班底如法正等也早已凋零殆尽,诸葛亮在刘备的托孤之任下掌握了蜀国大权。

  而彼时魏国的司马懿也在曹丕曹真曹氏宗亲相继去世后掌握兵权,司马家也逐渐在魏国得势。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二人在北伐战场上棋逢对手。接下来就带大家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人的三次较量。

image.png

  第一次较量即是二人的出山。诸葛亮出山留下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而这时的刘备则客居在刘表的荆州,很久没有骑马作战甚至于大腿上都长起了赘肉。这样的生活自然不是刘备的志向。

  于是这时徐庶指点他:“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于是刘备就前去请“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对刘备详细阐述了占据益州荆州,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这一战略称为“隆中对”,实际上对很适合刘备当时的处境,也有很大的实现空间。

  由于后来关羽张飞的早逝,刘备擅自发动了对吴战争并大败而回,使“隆中对”难以实现。但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坚持继承刘备的遗志,矢志向北,但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

  再看司马懿。司马懿自小随管宁学习,本来出山后应有大作为。但司马懿则是多次躲避曹操的征辟,甚至装病以推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可能是他依然在观望哪一方势力更有希望,抑或是在等待最佳时机。

  于是,他于208年正式担任曹魏官员。由于这时曹操刚经历赤壁大败,正值用人之际,司马懿来了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而且,司马懿有着极好的眼光,认为曹丕更有做接班人的希望,并尝试辅佐他当太子。事实证明,他赌对了。曹丕继任后,他更是一路升迁。

  这样看来,诸葛亮选择侍奉刘备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忠诚与报答知遇之恩,而司马懿入仕曹魏则更多是出于自己的考虑,相比之下他更关心自己的地位。这二者究竟孰高孰下,想必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image.png

  第二次较量则是围绕另一个人展开的。这个人就是孟达。他本是益州刘璋的部下,后投降刘备。他率军攻占东三郡后,多次受到刘封的排挤。后来由于拒绝援助关羽导致其败亡,他投降了曹魏。这时的魏王曹丕很是信任他。

  但很快,曹丕去世,新君曹睿即位。孟达惴惴不安,因为自己是“三姓家奴”,很可能不受新君的待见。诸葛亮很快听闻这一消息,于是给他写信劝他再投蜀国。

  这样对蜀国是极其有利的,可以兵不血刃获得新城郡。司马懿很快给出了对策,他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派遣精兵良将星夜向新城郡进发。

  于是,就在孟达还在举棋不定的时候,魏军已经杀到新城郡城下了。孟达立刻慌了神,无力抵抗,很快被剿灭。而诸葛亮也意识到孟达这枚棋子已经彻底失去,只派了一支偏军象征性的营救,自然无功而返。

image.png

  最终的较量,历来颇有争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偏安一隅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北伐。但以蜀国的国力,确实很难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蜀国每次北伐投入的兵力也不过十余万人,和彼时曹魏的兵力相比实在悬殊。而且蜀道艰险,运粮困难。最重要的是这时候诸葛亮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而司马懿深知这一点,并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敌,只是将之粮草耗尽后待其撤退。最后更是将诸葛亮拖死在了五丈原。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总结:这样看来司马懿确实赢了诸葛亮,但赢的是在不算光彩。诸葛亮和司马懿从出山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决定匡扶汉室、兼济天下,另一个则更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利益,并在三国的最后窃国成功。

  包括在孟达事件中,司马懿的计策显然更高一筹,趁孟达举棋不定的时候做了两手准备。但实际上,二人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