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当了太子,为何朱高熙没有反对呢?

  太子之争,每朝每代都会出现,毕竟都想当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利,而太子是机会最大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可是皇帝只有一个,如果想篡权的话,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朱元璋朱棣怎么走过来的我们也大概了解,其中的艰难是难以形容万一的。而且篡权不成就是死,所以这条路可不好走。要不是生存不下去了,这条九死一生的路估计正常人都不会选。

  既然篡权这么难,那想当皇帝就只剩另一种情况了,就是当太子。等皇帝驾崩了,太子顺理成章的继位,这条路看着要简单许多,可是凶险程度不次于谋朝篡位,只不过最大的不同就是失败了也大概率能保住一条命。怎么说也是皇帝的儿子嘛。

  朱高熙的反击行动

  经过朱棣和解缙的谈话,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熙自然也想当太子,所以对解缙恨的牙痒痒,找机会就把解缙赶出了京城。但是这并不影响朱高炽的地位。于是朱高熙一直在寻找机会,攻击朱高炽,抢夺太子之位。

  永乐十年,做足准备的朱高熙行动了。由于这几年朱棣北上讨伐蒙古,而且经常出去巡查,所以不在京城的时候就命令太子监国。

  朱高熙花大价钱买通了朱棣身边的近臣,在朱棣面前扇阴风点鬼火,造谣说太子想着早日登基,拿下大权,那样就不会束手束脚了。朱棣这个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重,听到这些谣言,就算了解儿子老实,他也开始怀疑了。可见朱高熙看的很准啊,下手也是狠的邪乎。

  等朱棣回到京城,叫过来朱高炽就是一顿无端训斥,而且还对太子监国期间行使的权利进行否定,也就是说,朱棣回京之前太子说的话都不算数了。这个打击不能说不大,太子等于是被架空了,更重要的是心理影响,让太子监国的是你,说太子的政策都不算数的也是你,太子成什么了?这活没法干了。

image.png

  朱棣并没有打算敲打一下朱高炽就完事的想法,别的问题在朱棣这也许不是啥大事,不过一涉及到权力,朱棣就非常敏感了,所以他对朱高炽想分权的谣言非常重视,如果是真的,朱棣是不介意换个太子的。

  第一次对话

  于是朱棣找了个大臣,进行谈话。这个大臣叫杨士奇,内阁之一,为人低调,没有跟谁特别亲近,也不参与党争,朱棣认为他是中立的人,就想听听他对太子的看法,和太子监国时候的表现。杨士奇回答的非常巧妙,正是由于他回答的巧妙,才打消了朱棣心中的疑虑,缓解了太子党的危险局势。

  杨士奇是这么回答的,太子监国的时候非常努力,对于大臣合理的意见能够听取,但是意见不好,也不会认同,对于近臣的不恰当要求,他会当面驳回和训斥。你看,回答的多好,完美的表现出一个太子中规中矩的形象,不消极怠工,也不逾越权利,干活的同时还不拉帮结派。朱棣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太子,嗯不错,太子就让朱高炽先当着吧。

  提起这咱们的介绍一下杨士奇了。他真的是中立派么?历史证明,他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党,不然为啥帮朱高炽这么大的忙啊!政治没有无缘无故。杨士奇至正二十五年生人,家境贫寒,一岁多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继父是个当官的,对他还可以。惋惜一年后,继父被贬到了很远的地方,生活又被打回原形了。

  可是他没有放弃生活,在之后艰苦的日子里,他当过老师,混过社会,还做过逃犯。后来因为肚子里有墨水,碰到了好机会,参与撰写《太祖实录》,从此走上仕途。永乐二年的时候,杨士奇就做了太子的部下,他看出朱高炽是个宽厚的人,朱高炽会劝阻朱棣残暴的行为,会容忍弟弟对自己的攻击和算计等等,这些让杨士奇觉得朱高炽会是一个好皇帝,所以坚定的站在了朱高炽身后。

  不过杨士奇了解官场如战场,最重要的就是低调,所以即使他为太子出力很多,但是基本不和太子亲近,隐藏的非常深,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认为杨士奇是中立派的原因了。最先上桌的鱼都是蹦哒的欢的,低调才是王道。

  招招致命

  那么接着来说朱高熙,这一次出手没能扳倒太子也在太他意料之中,要是这么容易的话,那也太儿戏了,不过朱高熙清楚,这次虽然没有对太子造成致命打击,但是起码在朱棣的心里留下个怀疑的种子,只要日后慢慢培养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太子被换掉也是早晚的事,所以朱高熙继续鼓动大臣,侍卫向皇帝吹风,挑拨是非。

  永乐十二年,这颗种子发芽了。朱棣北巡回京,监国的朱高炽负责迎接工作,结果也不了解出了什么问题,迎接仪式耽误了。经过长年累月的挑拨,朱棣也误认为朱高炽这是在藐视他,不把他放在心上了,于是臭骂了朱高炽一顿,大概意思就是,老子外出辛辛苦苦吃风喝土的,你却连个接待工作都做不好,就你这样的还怎么监国,整个是个蠢货…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朱棣长时间听信谗言,小事也就变成大事了。原来是太子党的官员,这次见皇帝真生气了,都觉得太子处境不妙。于是纷纷投到朱高熙门下,或者表示中立。

  第二次对话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官场的人情冷暖就表现出来了,但是杨士奇没有动摇,他还是站在太子这边,偏偏朱棣认定杨士奇是中立的,就又找杨士奇聊天,直接问杨士奇,你认为太子有没有别的想法?要不然为什么接待工作都做不好呢?

  杨士奇勇敢地回答

  太子孝敬,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意思是太子一直很孝顺你,而且很忠心。接待工作没做好,和太子无关,是我们下属出了问题,皇帝要罚就罚我吧。

  朱棣听完心情好了许多,只要不是太子故意出问题就行。按说这不是大事,到这应该就结束了,惋惜杨士奇的话得罪了另一个大人物,就是朱高熙,朱高熙简直要气疯了,这个杨士奇,坏我好事,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于是指使大臣状告杨士奇,给杨士奇按了个可大可小的罪名,还跟朱棣上书说应该对杨士奇进行惩罚。其实朱棣不打算处置杨士奇的,但是禁不住大臣轮番告状,最后朱棣自己也有些烦了,无可奈何准备将杨士奇关进监狱,但是经过太子等人一段时间的周旋,再加上平常杨士奇表现不错,而且政绩比较突出,朱棣还是没舍得关押这名贤臣,批评教育一顿,这事就算翻篇了。

  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算是暂时稳住了,可是这次打击不能说不重,许多太子党成员都不在看好太子,往常热闹的太子府,现在门可罗雀,这就是现实。

  膨胀后的失误

  朱高熙这次出手虽然没能扳倒太子,但也可以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太子党受到严重打压,有更多的人站在了他这一边,他几乎以为自己要成为太子了。虽然朱棣打压了太子,但是并没有打算废除太子,只不过朱棣对太子的打压让朱高熙误会了,朱高熙认为过不了多久,太子之位就是自己的了。

  年轻人嘛,毕竟不够沉稳,越走越顺的朱高熙开始膨胀了,行事高调,嚣张,嘚瑟,甚至说出了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还自比李世民了。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里,朱棣对朱高熙的表现很不满意。看明白朱高熙的欲望以后,在永乐十三年,朱棣决定封朱高熙去青州。但是朱高熙怎么可能走,走了的话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么?于是又开始耍赖想留在京城。

  再次对话

  就在朱高熙拖着不走的时候,朱棣再一次约谈了杨士奇,想听听杨士奇对朱高熙去留的看法。

  看来杨士奇魅力是真大,都这么向着太子了,朱棣还是愿意听他说话,而且一想聊天就找他,可见他说话是真好听啊。想聊就聊吧,陪王伴驾本来也是臣子的义务。

  朱棣问杨士奇,我听说,朱高熙最近有点膨胀,有点嘚瑟,行为有点不合礼仪,你听说过么?是不是确实有这么回事?杨士奇敏锐的发现,下刀子的时候到了,这是皇帝对朱高熙不满意啊,但是下刀子的角度也很有讲究,角度不对,杀不死,那后边更麻烦,不过杨士奇的手法相当到位!

  杨士奇回答说,我经常陪在太子身边,他们都觉得我是太子的人,类似的话,别人不会对我说的。不过皇上两次封地给汉王(第一次把朱高熙分封到了云南),他都不肯去,现在要迁都了,他还要留在这,希望陛下深思一下。

  惟陛下熟察其意。

  朱棣本来就多疑,一听这话,丁点都不敢多想了,马上把朱高熙封到了乐安州,也不听朱高熙说啥了,必须走,马上走,不走不行。朱高熙这才不得不上任青州。就这样,朱高炽在杨士奇几次力挽狂澜下,稳定住了太子的位置,让储位之争暂时告一段落。杨士奇,真政治高人也。

  另一位重要人物

  那么下面我们来介绍另一个太子党的重要成员,他叫杨荣,也是内阁大臣之一。洪武四年出生,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而杨荣后来出名,得到重用,也非常有意思。

  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进入京城,准备登基当皇帝,正在兴头上,偏偏被杨荣给拦住了。杨荣对朱棣说,现在别着急进宫即位。朱棣觉得自己碰到了疯子,自己经历了这么多痛苦,拼杀了这么久,就是为了登上皇位,这时候竟然有人阻拦,那就让他去死吧。

  朱棣正起杀心的时候,杨荣又说话了,应该先祭陵,还是先即位呢?朱棣猛然醒悟,无论怎么说,在即位之前都是应该先祭奠先人的,自己太着急了,竟然把这么重要的礼节给忘了,赶紧掉头跑去祭陵。

  就这样,杨荣给朱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朱棣发现杨荣擅长分析谋断,就对杨荣重点提拔重用。有一次晚上,边关传来急报,说开始打仗了,蒙古正在进攻宁夏,信是守将派人加急送来的,朱棣收到消息后赶紧去找内阁大臣商量,当天值班的正是杨荣,朱棣就赶紧把情况告诉杨荣,想听听杨荣的意见。

  谁了解杨荣听完急报一点都不着急,悠哉悠哉的,要不是朱棣在,没准杨荣还得喝杯茶,抽袋烟。朱棣看杨荣这样,正准备发火的时候,杨荣才开口说,陛下在等一会,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好消息传来的。

  朱棣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啊,你怎么这么确定?杨荣回答,宁夏城高墙厚而且经常和蒙古打仗,他们有丰富经验,蒙古不敢恋战,久攻不下,他们自然会撤退。果然没过多久,宁夏传来消息,蒙古撤退,边关恢复稳定。朱棣更加看重杨荣了,因为这个擅长谋断的本事在战争中用处非常大,于是提拔杨荣从军。

  而朱棣重用杨荣就是因为杨荣也是中立派,不参与政治团体,并没有卷入党争里面。惋惜朱棣又判断错了,这个杨荣正是太子的亲信,只是太低调了,隐藏的很深。历史的规律看来低调不一定能干成事,不低调肯定干不成事。

  合称三杨

  还有一位太子党成员,我们也来认识一下,这个人叫杨溥,洪武五年生人,是杨荣的同学,后来也进入了翰林,他很早就去太子身边了,只是这个人其实很普通,不显山不漏水的,没有特别擅长的才能,只是安静的完成自己的任务。直到永乐十二年,咱们说过的太子迎驾工作没做好这件事,起因和经过都说过了,这就不重复了。

  这件事让太子党受到了打击,许多太子党的官员都被关进了监狱,其中就有这个杨溥。而且还被关进了高级监狱,锦衣卫诏狱。那个时候的诏狱不是谁都能进的,你身份不够,诏狱可不接待。诏狱的级别在监狱中,属于当时的最高等级了,所以在诏狱蹲过的人,那说出去也是很唬人的呢。

image.png

  惋惜能活着从诏狱出来的人太少了…杨溥就是一个不幸中的幸运儿,经过十年的牢狱生涯,活着出来了。而杨溥牛就牛在他和一般犯人不一样,一般人进了诏狱大多都得死,所以监狱生活就是能混一天是一天,生活常态就是被殴打和挺刑,挺不过就招,招了就是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享乐,没有自由…

  所以进去的人基本都是堕落和颓废,在我看来没有希望的生活这些人的表现才是正常的,杨溥身在监狱里,该吃的苦头一点也不少,环境也是并没有改善,可是他竟然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读书,而且一读就是十年,虽然我也不了解他哪来的书。

  在每天都有死亡威胁的压力下还能认真读书,可见杨溥把生死看得多透彻。后来朱棣想起来杨溥,就问杨溥什么情况了,下边人就把杨溥的事告诉了朱棣,这样的人才,朱棣是不舍的杀掉的,但是自己又不想用,就决定留给儿子吧,于是安排人看好杨溥。终于十年后杨溥被释放,并得到了重用。

  最后在杨士奇等人的帮助下,朱高炽终于坐稳了东宫,并且后边顺利地登上了皇位,这期间杨士奇等人功不可没。朱高炽能把他们收入麾下,也是一件幸事!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朱高炽的后来,不过他们能为朱高炽所用,又何尝不是在说明朱高炽的能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