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寄兴》唐代李华被贬后所作,蕴含无处抒发的愁绪

  李华,字遐叔,是隋朝尚书左丞李孝威的玄孙,唐朝安邑令李虚己的第三子,唐朝时期官员、文学家。他在散文方面颇有成就,与萧颖士齐名,合称“萧李”,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华所作的《春行寄兴》吧。

  古典诗歌王国里,写景诗注定是要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哲学思维相应会影响着文艺创作。不说相辅相成,单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成为很好的寄托物象,开始融入诗歌世界。

  李华(715-766年),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在唐朝,李姓可是望族贵姓,李华正是出自于赵郡李氏;当然,其出身与皇族李氏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甚至,朝廷还为了提高自身李氏身份,降旨命令当时的山东士族“七姓十家”严禁通婚联姻。历史,仔细去翻阅书籍,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

image.png

  对于李华而言,自身名声乃是卓著于其散文家身份,可惜,因为在“安史之乱”中强迫接受伪职,战乱平息之后,被贬杭州。晚年,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最终病故于此。

  《春行寄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春行寄兴》,应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此时的李华大概已经遭到贬谪,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毕竟他的相关遭遇要好过许多其他人。比如王维,如果不是弟弟王缙舍身相救,下场一定会很难堪。春日某天,出来游玩,权当散心,寄兴同时,感怀身世,或许会庆幸,或许会惋叹。谁知道呢。

image.png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开篇写景,直接点明游玩地点:宜阳城;以及时令季节:春天,这里以描写”草萋萋“之盛景来代替,用了一个隐形的指向性特征,草木繁茂景象。在诗人的笔下,春城,春草,春水,组合而成一幅郊外乐游图,似乎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诗人离开宜阳城,边走边玩,一路游兴不减。入目皆是景致,入心都是情趣,旺盛的就像葳蕤的芳草,一片春意盎然。山涧溪水,匆匆经东又向西转,淙淙流淌,没心没肺的样子挺好。流水的方向就好像一个隐喻,也像一个宣誓,代表着诗人对朝廷的效忠:曾经身不由己被迫任职贼官,如今又回到正轨。风水轮流,江山易改,不变的是愚臣的痴心。

  如果诗人仅仅运笔墨停留写景,固然描绘细腻动人,也只是没有情致的空腹式图画罢了。空有其形,而乏其神,更无其情。所谓“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李渔《窥词管见》)。幸好诗人自有内涵,解决了这个问题,圆满。或许,这便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大区别,无忧无虑,让人徒然羡慕。

image.png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继续写景:暮春时节,花开满树,却没有人来此欣赏它的娇艳与芬芳,唯余被风吹拂的花朵空自飘零,凋落满地寂寞;一路行走,在这个充满春天气息的山中,鸟鸣阵阵,时时传来,响彻整个天宇,不停地往人耳朵里钻入。

  芳树,泛指佳木,花木。晋诗人阮籍在《咏怀》中写道:“芳树垂绿叶,清云自逶迤。”唐诗人李白亦有句“芳树笼秦栈,春流遶蜀城”(《送友人入蜀》),都用的这个本意。在这里,芳树的形象,自然代表着春天蓬勃的生机,可是在旺盛的气机和一派繁荣的诱人景象背后,花朵的独自飘落,却更多地昭示着人的失落和孤芳自赏。

  同样的,后面的空自鸣叫的春鸟,其“嘤嘤求偶式”的悲啼,也包含着没有得到人赏识的意思。诗人首先强推出来这样一个表面华丽的景象,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花自落”和“鸟空啼”,除了诗人单独在此赏玩,再也没有其他人了。春花是寂寞的,春鸟是孤独的,而春山也是空虚的。在剥落掉这一切虚假的昌盛画幅之后,一一浮现在人眼前,只有战乱所带给尘世的诸多荒凉与种种乱离。

  诗人刚经战事,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的自然景象,满腹愁绪无处抒发,只好暂时寄兴于一次春日野游。本诗固然是字字写景,却更是句句含情,借妙景,抒衷情。春草和春水,春花与春鸟,春城和春山,宜人美妙的山川风景名胜,并没有带给人以赏心悦目,反而勾起内心深处的诸般情愫。在这里,所有的景物全都是为了衬托心情而设,以乐景衬哀意,愈加凸显寂寂落寞,忡忡彷徨,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