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别驾》唐代顾况所作,蕴含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之情
2021-08-25 11:01:15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唐朝时期诗画家、官员,他是白居易成功之路上的助推石。顾况的诗作直接反映现实,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顾况所作的《哭李别驾》吧。

  关于人的一生,有的人说是悲剧,有的人说是喜剧,还有人直言悲喜交加。或许,因为每个人的遭际不同,必然会得出差异的结果。然而事实上,如果从大方向上讲,我们不知来从何处,也不知去往何方,真正能够体察得到的仅仅只有现在,而现在也常常会使人身不由己。所以,归根结底,人生还是一场荒诞剧。

image.png

  每个人的命运恍若一条河流,没有人能够跨入第二次。生老病死,排在末尾垫底的往往显得有些最残酷。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无法镇静地开始思考,因为上帝看见我们一皱眉头,就会发出阵阵讽刺性嘲笑。

  《哭李别驾》

  【唐】顾况

  故人行迹灭,

  秋草向南悲。

  不欲频回步,

  孀妻正哭时。

  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恐怕没有哪个人能够坦然相迎;如果有,其人神经肯定格外粗壮且与众不同。这样的人有点儿不可理喻的,可以弃之不论也罢。陶渊明十分旷达,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我们终究没有如此境界,内心还是非常纠结。

image.png

  首句“故人行迹灭”,似乎十分突然,就给我们传来一种人生的幻灭感。仿佛两个人正在谈着热门话,蓦地,其中一个跑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之上。这种突兀性,使人心中没有半分托底,非常惊讶。亲爱的老朋友,说没有就没有了啊,从此之后,在这个人世间,再也寻觅不到他的半点形影踪迹,一切都消失得干干净净,一切都毁灭得彻彻底底。

  这里的故人,真正是死去之人,不再是可以相见的老友,而是阴阳相隔、天人一方、永难再逢的场面。这种关系的突然出现,仿佛惊天霹雳,恍若兜头凉水,把满怀热忱生活在世间的人给猛地惊醒。年轻的时候,都以为还有大把时间可供挥霍,等到两鬓染霜之时,才知道青春就像那出笼小鸟不能再回来。

  次句“秋草向南悲”,特意营造一片哀泣的景象,向我们显现出命运难以把握的无力感。深秋季节,寒风萧瑟,草木枯黄,落叶归根,在如此凄凉的境地,万物含悲,开始深深地怀念着南方温暖的气候。那个时间段内,春暖花开,草木丰茂,万事万物都追逐阳光,葳蕤生长,散发着青春气息,充满了生机勃勃。

  秋草,行将枯萎之草,正处于季节的末尾,预示着生命的凋落无法躲避。此处,提到秋草的形象,有着两个显要的作用是无法避免的,一是用以暗喻生命的时效性,是短暂的,刹那荣华;一是用来抒发诗人对友人离世之内心悲痛,所谓“草木含泪,山河同悲”,痛何至哉,难以言表。正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image.png

  末尾两句“不欲频回步,孀妻正哭时”,延续前面叙述的事实,以及指明的“悲”意。至此,诗人抒写重点专门落脚在“悲”字上,并把悲伤的景象一一呈现:脚步迟缓凝滞,频频含悲回头,实在舍不得离去,只因今日一别,他年黄土草草;等到大多数送葬之人远离后,还能够听见充满着悲痛的惨厉哭喊声回绕坟头,再次停步回顾,但见丧夫的寡妻仍跪伏在地面上悲恸欲绝。

  惋惜着友人的离去,暂借秋草以表哀思,其沉痛之处,仍须落到实处。所以,诗人在这里没有浪费一丝一毫的笔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真情叙写。他没有半点空洞无物的假大上,仅仅一个简单的动作“频回步”,就把自己对友人难割难舍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此描写尚且嫌弃不够,诗人另外再续接一幅眼前更为写实的画面:孀妻正哭。原来,还有更痛苦、更珍爱的人,当其他人都渐渐离开,她仍旧留守在最后时刻,还在哀痛悲鸣着。

  诗题曰《哭李别驾》,落在字面上,使我们看得够清楚的,似乎只有死者的妻子“正哭”。然而,这仅是明面,是诗人的有意为之,故意展现出来的的第一层,孀妻的眼泪之痛哭。隐藏在所有细腻叙述和真情抒写的文字背后,是必须靠我们伸出双手,自己去摸索着的,才是诗人那些因为流出眼眶时间太久后显得有些冰冷的泪珠。因为我们的生命很脆弱,所以我们的情感必须表现得坚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