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亭》李白所作,蕴含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深情厚谊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劳劳亭》吧。

  李白被人尊称为“诗仙”,第一当然是其超凡的才华,第二应该属于其无拘无束的天性,对于第二个因素就反映在这后面一个“仙”上。“仙”者,隐居山野,不染凡尘之人。标准点儿的解释,大抵就是脱离了人间低级趣味、不为红尘琐事所困囿的人。

  然而,对于李白而言,根据他一生的轨迹,说他是一个“跳出红尘外,不问世间情”的人,那根本就是大大的错误结论。所以,想来李白的“仙”,归根结底仍然是表现在其个人的富丽才华与不羁天性的结合上面。

image.png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李白从年少时期开始,就已经过上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漫游。他的天性决定了他的不俗,所以他的一生总的来说是洒脱自在的。而这种自在的根本,充分建立在其能够自由行走之上。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白是用其一生在实践的。

  首句“天下伤心处”,真是大气,虽然句中自带“伤心”二字,但是当我们认真读起来的时候,内心里面何尝有半分心伤悲恸的感觉。由人及诗,或由诗推人,或许李白在我们的印象里面,本就该是飘逸不群、卓而不凡的。

  从小诗的细节里面寻找诗人蕴藏着的大情绪的,这应该是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候的一种技巧。我们关注作品本身,尝试其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感。毕竟,人是喜新厌旧的生物。忠诚,来源于利益最大化。

  本诗最为简单直白的一个开头,就是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惊喜的。这种看上去有些夸张的口吻,反而非常符合李白本身的形象。这种形象上的固体化,对于去认知一个非常出名的诗人,想要做出一些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正是基于此,所以,我们才会没有感受到诗句里面的“伤心”意味;哪怕诗人用上了“天下”这个莫大的范围概念,亦是如此。

image.png

  次句“劳劳送客亭”,诗人在这一句里紧紧抓住了题目“劳劳亭”这一具体的物象。劳劳亭,三国吴时建筑,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

  在此处,本句完全是承接首句而来,就仿佛对上一句的回答:全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在哪里?不在他方,就在这里,就在劳劳亭处。此时此刻,劳劳亭成为诗人聚焦之中心,因为他的悲伤,他觉得全天下最伤心之处,只能是在这座叫做劳劳亭的地方。

  这大概就是公认的“因地起意,借景抒情”,把自己有些虚无却浓郁的情感寄托在真实可触的实在物体之上。如此,再来看“劳劳”二字,就分外清晰许多。它既带有自身忧愁伤感的本意,又指向实物建筑劳劳亭这一具象变抽象的东西。

image.png

  最后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是一个完美的总结。如果说本诗前面两句,是对诗人性格的高度提炼的话,那么到了这末尾两句,则是对诗人情感的极致升华。而这个对情感外在的表述上,又非常精准地向我们展示出诗人的高妙诗思,既属于诗人的才情。

  折柳送别,这个情节早已在古代诗歌作品里泛滥成灾,尤其显得普通大众化。大体上,各家都是基于这个习俗而落笔,比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里的杨柳在感情上与送别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概念,现在之所以两个并列在一处,也只是在于风俗本身。

  然而反观本诗,诗人巧妙构思,展开奇特想象,让原本无知无识的春风,摇身一变成为善解人意的情感生物。正是因为春风具有了自我情感,所以才能够很好理解人间情苦,“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楚辞·九歌》)。如果连自然之事物都具有了充沛的情感,那么相对于人世间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而言,莫非连草木都不如?

  春风有情,不让柳条上青色,岂不是对于别离之人的另类挽留?诗人把自己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深情厚谊,统统掩盖在这看上去只是诗艺浮泛技巧之内,从而达到自己所最想要的目的。毕竟,再高妙的艺术技巧,到最后仍是为作品的主旨服务的。在这里,作为诗家“仙人”的李白,用自己的诗歌作品亲自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堂艺术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