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唐怡所作的《咏破扇》,蕴含着一场悲伤往事

  唐代唐怡所作的《咏破扇》,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让我来评选属于中国的生活四大发明,扇子一定身在其中。扇子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殷代,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当时扇子并非用来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之时遮阳挡风避沙专用。其时制作材料多取五光十色的野雉羽毛,人称“障扇”,因此“扇”中才带有一个“羽”字。

  扇子在宋朝以前,一般指团扇和折扇两种,特别是团扇,更是皇宫里、深闺中;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挚爱。团扇,一般取明月之形,材质大多为丝绢或绫罗之类织品,方便点缀刺绣、绘画等等装饰,被人称作“纨扇”或“团扇”,又叫“合欢扇”,大抵取其团团圆圆的寓意。折扇则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初名腰扇,据《资治通鉴音注》载:“(南齐高帝时)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由于折扇携带方便,不仅是外出纳凉遮阴必备物品,更常常成为文人士子们攀风附雅之物,舞文弄墨,题诗作画,自成风流气象,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产品。

image.png

  更因扇子本身具有热来寒往的特性,又常常勾引起无数女子们的幽怨,这一切都化作饱含深情的诗作,刻骨铭心。其间最为著名的诗歌作品,当属于西汉班婕妤所写的《怨歌行》,中间有惹人赞叹的句子:“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把一个女子的幽怨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为其不幸遭际叹惋不已。

  《咏破扇》

  【唐】唐怡

  轮如明月尽,

  罗似薄云穿。

  无由重掩笑,

  分在秋风前。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唐怡别出心裁,没有像前人那样去歌咏完好无缺的扇子,而是选择一把已经破损、被人抛弃掉的破扇来吟咏。完美的事物往往令人珍惜,可是在面对受到损害的事物之时,其实更应该为之感到叹惜。

image.png

  诗人开门见山,在头两句诗中直接描绘扇子的破损情况,“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我们已经知道团扇仿佛天宇上高高悬挂的明月一轮,并且扇面大多是用绫罗或丝绢裁制而成。但是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团扇,又是什么模样呢?

  此时的团扇,已经失去原本华丽的面目。扇面破裂,好像明月被天狗啃去了一大块,早已丧失掉完整的团圆形象;而曾经高贵的绫罗,恰似空中稀薄的云彩,早已七零八碎,残缺不堪。目睹如此凄惨状况,一股浓郁的悲凉感慢慢地浮上心头。有人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指向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

  末尾“尽”字和“穿”字,此两字用在此处,虽然悄无声息,却于无声处显惊雷。在这种没有声音的控诉之间,道出主人公内在全部的心酸和悲苦。“尽”显乌有,一切美好都成为空空如也,能不悲哉?“穿”透人生,全部希望皆化作烟消云散,岂不痛兮?

image.png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宝马伏枥,利剑入鞘。生命的轨迹总是高低起伏,像股票有涨有跌;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泥泞,像海洋汹涌翻腾。辉煌时自然光焰万丈,气势滔天;低谷中学会韬光养晦,做小伏低。生活不是戏剧,却要比戏更像剧。“风雨中,这点疼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梦醒时分,人在何处?你我同问。

  所遇皆惨痛,诗人自然而然地会变得清醒过来,“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无由,没有机会或门径。重,再次。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什么“下一次”的机会,这种带有敷衍的强颜欢笑的举动,因为分别的时间早已注定,秋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知己兮心不伤。“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谁也逃不离!”此生永别,一世两安!再见不见。

  在这里,诗人有很明显的意图,那就是撕开现实残酷的面具,不愿意再给人以充满虚假的幻想。这就好比两个人曾经的情深义重,随着漫长岁月地流转,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了破灭。既然如此,还有什么是值得人真正留恋的呢?难道就为了那些虚幻的曾经吗?诗人已经看清楚了所有的真相,所以才会在最后时刻用平静地口吻说道:“分在秋风前!”是的,即使再难以割舍,也没有什么理由呆在原地。时光如水,能够流走的,将永远不会属于我们本身。

  本诗话语轻浅,仿佛静水下埋伏着的深流,不动声色。偏偏却在这些通俗易懂的字词里面,深藏着一场莫大的悲伤往事。诗人借咏团扇之破烂,开了一段与悼念有关的场景。在似乎相隔遥远的时间和空间内部,破扇和女性破碎的情感开始联结,而对破扇冷漠地描写背后,隐匿着的女性无望的感情慢慢地露出苍白的面颊。在那一刻,我们的眼前不断晃动着的,却不知是破扇,抑或是幽怨女性的脸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