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为何秦王会放弃攻打赵国呢?
2021-09-13 14:31:13 孟母 季友 鲁庄公 许行 孟子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战国时代的分水岭。这个时代之前的华夏大地上面似乎没有爆发过这种高达百万人数的大战,其实这种战斗用一位名人的话来说即使是放到今天的中国依旧是一场震撼世界的大战,今天人不敢想不敢去做的事情,在哪个为国争光,为国家争霸的时代说做就去做,敢爱敢恨和国家大利成为了最高理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长平之战之前的秦国和赵国或许还有和解的余地,但从这次战斗之后基本上都是不死不休的地步了,为了防止赵国的死灰复燃,为秦国的万年大计考虑,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之后就建议“灭赵”以绝后患,可是秦昭襄王却是决定缓一缓,两个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也使得秦赵两国和战国时代的格局走向了一个不同的方向!

  白起对于长平战后的处置

  长平这个词语在熟悉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人的心中是一个永远无法忘怀的词语,在这个词语的背后代表的是两千多年之前秦赵两国上百万军民的碰撞,他们的累累尸骨至今都还在今天的山西大地上没有发掘完毕。秦国和赵国的精锐士兵在双方住将的指挥之下爆发大战,此战赵国40多万人被尽数坑死,秦国死伤估计也有二十万左右。

  白起在处理完毕这些赵国俘虏之后其实是留下了240个十多岁的赵国士兵,让他们回到赵国都城邯郸禀报这次战争的成果,对于兵法和人心的利用算计,白起已经到了不属于兵家之祖孙武的地步,这240人虽少,可是经过他们扩散之后的影响,势必会将秦军可怕的形象宣扬到整个赵国之中去,使得赵国畏惧秦军。

  同时也可以让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看看和秦国敌对的下场。意思就是内涵他们说你们看赵国40多万人和大秦作对都被坑杀了,你们其他诸侯国还有试试秦军锐士的刀剑锋不锋利吗?这样的军事打击和武力恐吓在哪个时代其实是十分奏效的,因为从春秋结束以来,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家在迅速减少,从以往的几百个到战国时代只有几十个了,战国七雄之中能够拿出四十万大军不包括后勤的国家除去赵国之外几乎没有。

  虽然说楚国齐国也有可能拿得出这样的兵力,但他们一个是舍不得,一个是不敢,楚国分封势力太过顽固,舍不得这样打大战,齐国距离秦国太远,总觉得战争距离自己还很远,不必要拿出四十万这样的全国军力和秦国大战。从那个时候赵国这个东方六国最能打的国家被秦国打趴下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通道就已经完全畅通无阻了。

  白起对于秦国未来战略规划

  在那个时候白起的眼中,赵国从长平之战以后精锐丧失殆尽,要说再组织一次和秦国的数十万规模人口的大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白起作为战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目光应该是无人能及的,从那个时候的战局来看赵国确实是陷入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白起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秦昭襄王同意自己的决策“一举灭赵。”

  那个时候的白起是一个行动能力和执行能力超强的人,他一边向秦昭襄王请命说要灭赵,一边自己这边动手布置灭赵的战前准备和军事动员大会,毕竟那个时候的秦军刚刚结束了长平之战,他们都是身心俱疲,需要休息和物质精神上的奖励才能再次恢复到长平战前的那种战斗力,不然马上结束战争就奔赴到下一处战场,以疲敝之师迎战赵军势必会导致失败。

  白起的军事布置是将秦军分为三路,司马梗统帅北方的那支秦军,攻打赵国在代地设置的军事重镇太原,只要这座城池攻打下来,就可以隔绝赵国和北方代地的联系,防止赵国王室北迁,事实也证明了白起的军事眼光十分的敏锐,秦始皇灭赵之后,赵国公子嘉就逃到了代地自称代王,白起从这个时候就已经料敌于先,阻断了赵国北上的道路!

  王龁作为中路大军负责清除赵国都城周围的军事障碍和一些居民,防止他们支援赵国邯郸都城白起则是亲自带着南路大军从韩国的上党地区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个架势一看就是要灭亡赵国的样子啊,可惜的是这个决策的请求到秦昭襄王的御前之后并没有得到同意,反而是决定停止进攻赵国,让秦军后撤放弃一切军事行动,这样的命令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秦昭襄王的政治考虑

image.png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问你,在中国到底是政治更大还是军事更大,你会怎么回到这个问题呢?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的所作所为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当然是政治利益更大,军事上的利益和政治斗争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该让步就得让步。不然的话也不会让白起和数十万秦军的努力一朝白费了。

  从秦昭襄王宠臣范雎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的白起威望在秦国早就已经超过了自己,甚至快要赶上了秦王了,作为秦昭襄王身边最受宠爱的臣子,他不希望白起这样顺风顺水的超越自己,要让秦王觉得自己还有用处,而不是完全按照白起说的去做,灭亡赵国之后消除秦国最大威胁使得秦国以后的外交变得简单起来,所以他开始以秦军需要休整,百姓支撑不起第二次长平之战为名劝秦昭襄王罢兵休战。

  秦昭襄王从政治利益上面考虑的话也是决定范雎的建议是正确的,如果真的自己放手让白起灭赵的话,成功了之后自己又拿什么去封赏白起呢?这个时候的白起在打赢长平之战之后就已经做到了武将官位的巅峰,再次灭赵难道真的像秦孝公对待商鞅那样“裂土封侯”吗?这样的做法势必会造成整个秦国的分裂,也不利于国家内部力量的团结,可是如果不处置好对于白起的安置,又会使得秦军将士和功臣元老寒心。

  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为难的地步,白起灭赵之后依照秦国的十五爵位等级制度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所以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出于政治立场考虑不希望白起灭赵,而且那个时候的赵国答应只要不进攻自己,就献出6座城池,不打仗就能得到城土地人口,难道不香吗?

  白起和秦昭襄王谁更正确

image.png

  其实白起和秦昭襄王两个人都没有错误,白起是完全为国为民的军事战略角度武看待秦国和赵国的问题,而秦昭襄王则是出于维护自己的王权私心和政治角度去考虑了秦赵两国的问题。事实上能够证明的不是这两个人的眼光谁更加正确,能够证明的只有谁的眼光看得更加长远。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不变途径,放弃了攻灭赵国之后的秦国如愿以偿地受到了反噬。赵国一方面卑微的向秦昭襄王求和许诺自己以后一定乖乖听话,不跟秦国作对,然后保证自己割地赔款。另外一方面则是积极的寻找魏国的帮助,做好和秦国打仗的准备,等秦昭襄王放弃了机会之后,就知道后悔了。

  原来那个时候的赵国知道白起被罢免之后就开始小人得志,因为有楚国和魏国的结盟他开始有恃无恐,直接就拒绝了给秦昭襄王的6座城池和赔款,这一下子让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决定发兵灭赵,他强行任命白起为将,可白起却说这个时候的赵国内部安定,已经做好了邯郸的防御,外部有魏国和楚国的大军作为盟军,是灭不了赵的,白起的拒绝让秦昭襄王起了杀心,最后白起惨死于杜邮。

  秦昭襄王另外派秦将带兵二十万攻赵,因为错失了灭赵的天赐良机和白起之死对于秦军军心的打击,这一战秦国损失兵力高达十多万,让秦昭襄王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可惜的是一代名将白起没有死于沙场之上,而是死于自己人手中,要是听取了白起的话,赵国早就灭了,再给白起十来年的时间,何愁天下不能统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