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用的火折子,为什么一吹就燃呢?

  每逢清明节,大家都会回到家乡为逝去的亲人烧送纸钱,会遇到草纸叠太厚就烧不透的问题,这时候用木棍翻一翻,草纸就又燃烧起来了,那么古代的火折子也是这个原理。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在南北朝时期,皇宫中的侍女发明了一种新的取火工具,这就是火折子,火折子能直接存储的火源,并且火折子并不是一次性的取火工具,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多次重复使用,特别适合在野外取火,如行军打仗中烧火做饭。

image.png

  那火折子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制造方法也很简单。在制造火折子前,先要准备好粗糙的土纸、棉花、硫磺、磷、竹筒等物品,再将土纸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来。接着,将棉花、硫磺、磷等材料放入土纸中,将土纸卷成竹筒般粗细,松紧度适中,然后插进竹筒中。最后,用火点燃土纸后,再将它吹灭。

  火折子便于携带,而且想用就吹,能够说古代的火折子简直就是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杀人越货干坏事的必备神器了。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就是“复燃”,指的就是已经焚烧的东西由于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况,当遇到氧气后便会重新焚烧起来。通过控制氧气的浓度进而控制焚烧程度,直到今日,这项原理也仍然被广泛选用,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