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丝织业为何会如此繁盛?宋锦是如何形成的?

  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是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国织锦始创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地区的权贵们已经开始成批量地使用宋锦。西汉刘向的《说苑》第九卷中有对织锦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窥见姑苏一带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了织锦的使用记录。

  而锦本身属于高级丝织品,因其对织造技艺要求甚高,费工费时。成品“其价如金”,故“锦”字以“金”作为偏旁,不同于其他以“系”作为偏旁的丝织品。

  一、宋代丝织业繁盛的背景

  1.偃武修文的政治背景

  由于宋代朝廷是通过不流血兵变建立的,统治者防范武将,偏重以文治国,主要威胁来自外部异族势力的入侵,国家内部相对稳定团结,这种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条件。相比于其他朝代,宋朝对于丝织产品的需求也大于其他朝代。

  宋朝还实行过“和买绢”。也就是官府向老百姓预付钱款,等到蚕期后老百姓把织好的绢帛还给官府,不过是有一定“利率”的,老百姓上交的绢帛价值比预购价格要略高。

  在初期这种制度很受老百姓欢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随着缴纳绢帛量的增加,“和买”变成了重利刮取,百姓也怨声载道。

  2. 高雅淡泊的文化氛围

  宋朝文化的繁盛完全不次于唐朝,著名学者陈寅恪说过,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在宋朝时期可谓达到巅峰。与唐代浓郁、开放和外向的基调不同,宋朝的格局相对较小且内向,文化更加内敛、内向,色调清新雅致。

  宋朝作为没有经过农民战争腥风血雨洗礼而建立的朝代,制度也是倾向文治的,对于文官和士人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这一时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各种哲学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王

  安石气学等等百家争鸣

image.png

  而宋理学者注重于自我反省和心性修养的理念也影响到了文人画家,宋朝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很多都侧面反应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心境。连宋词都出现李清照这类风格极为婉约隽永,细腻柔长的词人,当然,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下也同样有相当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在为国家存亡和百姓生活担忧。

  此外宋人的服饰也清丽脱俗,古朴雅致,褪去唐朝奢靡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基调下产生的宋锦也展示出与众不同的面貌。由于偃武修文的政治背景,统治者广开科举,对文人也施与种种优待,激起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热情。上到宫廷中的统治阶层,下到市井间的纺织工匠,在各类工艺品中都能体现出婉约清丽的风格。

  3. 繁盛一时的商品经济

  宋朝市场经济比汉唐时期发达很多。首先,宋朝突破里坊制度,市与坊不再隔绝开来,店铺和作坊大都沿街林立。其二,不再限制贸易时间,许多店铺不论风雨寒暑,从白天一直灯火通明到夜晚,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便又开始第二天的生意。

  由于宋朝市民阶层的崛起,城市中店铺林立,熙熙攘攘,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汴河沿岸一派热闹的景象,其中与丝绸相关的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图中描绘的丝绸商店中设有柜台,店外有供休息用的长凳。东京的商户们向街道敞开门户,店幌招展,手工业者和小商贩们吆喝着招揽着沿路的市民。

  这一时期的商路和贸易非常发达,商贩们奔走各地采购各地物资,将购得货物再贩售给各地“柜户”,再由“柜户”零售给店铺进行售卖。此外,东京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汴河里大小船只不断来往穿梭,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4. 完善成熟的织造技术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踏板织机,这种织机的出现是织造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实现了用踏板代替手来控制综片。此后,为了能够有规律的织造结构和花色更为复杂的织物,出现了各种提花织机,通过多综多蹑和束综提花的配合生产出图案更加丰富的织物。

image.png

  纺织技术发展到宋朝已经高度发达,官营织造机构中聚集着大量工匠和织机,民间丝织业也同样繁盛,遍布各地的城乡。唐朝后期,全国产生的三大丝绸产区,分别是川蜀地区、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至北宋已发展成不分伯仲的三大产区。

  靖康二年,汴京被金兵攻破,并俘获徽、钦二帝,以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朝廷财物包括绢帛等等都被搜刮殆尽。导致北方的大批人口不得不逃离故土南下迁移,这使得原本已经物阜民丰的江南地区更加繁荣,工商业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宋锦的形成与种类

  宋锦源于东吴,形成于宋朝,繁盛于明清,因姑苏城是其主要出产地,所以也称“苏州宋锦”。著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法也是从宋朝开始时兴。当时的长三角地区物产已丰裕富饶到好似一个硕大殷实的粮仓,所以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北宋时期,丝织业重心转移到了南方,故而江浙一带成为当时的丝绸中心。据历史文献记载,宋高宗在向南迁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耗或遗失许多物品.因此急需用大批量高质量的精美织锦来书画装裱和制作服饰,因而姑苏成为生产这种织锦的主要产地,最后形成一大名锦,即宋锦。

  北宋的织锦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四川。苏州宋锦指的是宋代发展起来的具有宋代风格的织锦,元明清之后称为宋式锦或者仿宋锦,但是统称为宋锦。广义而言,宋锦与同时代的蜀锦同根同源,但因为产地不同所以名称自然也不相同。两宋时期,宋锦在继承唐代成熟的花鸟画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创新,形成了具有宋朝特色的织锦风格。

  三、宋锦的发展和繁荣

  宋锦的正式出现在两宋时期,偃武修文的时代背景为宋锦的萌芽提供较好的历史条件和机遇。面对外来入侵,朝廷每年需向外邦输出大量丝绸织锦以及岁币以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稳定。对内采用厚待文官的政策,每年除了给予优厚待遇之外,还会赏赐织锦作为服装面料,而宋锦作为贵族名流身份的象征物之一。

image.png

  每年都能有稳定的产出,且制造技术和纹样种类也在逐渐丰富。 宋代疆域范围远不如唐朝广袤,偏安一隅的保守态度也使得宋朝少了前朝的兼容并包与盛世大气,这段时期的宋锦基本在本土文化的浸染下诞生与发展起来。

  在宋朝雅致秀丽的风貌习染下,宋锦的纹样和用色也都应和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各种规整严谨的几何形态与惟妙惟肖的动植物形态交相辉映,生动中不乏理性。

  宋朝的商品经济是非常发达和成熟的,熙熙攘攘的集市中日夜灯火通明,人来车往络绎不绝,商铺林立吆喝不断。其中也不乏许多贩售丝绸半成品的店铺,加之发达的水路交通网络,宋锦得以因此传播到全国各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包括宋锦等许多丝织品甚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至今仍有南宋时期的织锦保留在日本的博物馆中。到了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原,在横扫欧亚大陆的过程中接触到西亚和欧洲的文化。而欧亚大陆的打通也为文化输入输出带来很大的便利,中西文化的交融渗透在这一时期表达得更为强烈。

  比起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风光更胜一筹,国内的宋锦等丝绸制品大都通过海路销往各地,而国外的进口商品也在这一时期大量传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宋锦乃至元朝文化的发展。元朝北方腹地的丝织业早已今非昔比,表现出明显的颓势,而江南地区的织锦产业则空前繁荣,尤其以南京和苏州为主要代表。

  自此以后的织锦分别发展为两股潮流:南京作为其中的一股,继承了元代纵金锦和妆花缎的特点,结合宋锦的纹样,形成了云锦。另一股便是以苏州为代表,保留了传统宋锦的特色。

image.png

  四、宋锦的没落与濒危

  清朝咸丰年间,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曾经的锦绣之地变成一片废墟,房舍被毁殆尽,织机流失,工匠九死一生,宋锦织造业受到沉重的打击。直到 19 世纪八十年代初,江南地区的织机不过三万台,不及鼎盛时期的一半。

  在战乱后,地方政府着手恢复并发展经济,开始逐渐恢复蚕桑丝绸生产并很快的发展起来,但是经过战乱后的苏州,以及杭州、江宁等城市,已不复原来的繁华,但是苏州仍然是丝织业的主要阵地。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封建王朝江河日下,经济早已入不敷出。官方织造局早已经无法独立承担朝廷大量锦缎需求,不得不采取局织和向民间购买结合的办法满足交纳所需的数额。尤其在慈禧六十大寿以及同治皇帝大婚这样的庆典上,江南制造局已经完全无法承担所需缎匹的供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织造局渐渐形同虚设,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内部缺乏管理,织造出的织锦也不复往日光彩。曾经气势恢宏、鼎盛一时的江南织造,早已经“机台尘封、柱倾壁斜、杂草丛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逐步复苏,丝织业也在恢复和复兴进程中。宋锦这一珍贵遗产也终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织锦工人被组织到一起开始着力发展生产。生产力明显落后的人工织机被更换成效率更高的电丝织机,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

  此外宋锦的品种和纹样也得到增加丰富。通过成立宋锦生产合作社,一定程度上复苏了苏州宋锦,苏州织锦厂还成立了专门的组别和科室,开始研究如何提高传统宋锦织物的生产效率,同时还不断挖掘宋锦自身的生产潜力,对普通织造机器进行改良,大幅度提高了产量。

image.png

  但20 世纪末,随着全国丝织业的萧条和萎缩,苏州织锦厂先后倒闭停产,搬迁到苏州城北。原先的厂址早就成了住宅区,没有了过去的机杼声,宋锦的身影也恐怕只能在博物馆和史料中才能寻见了。

  结语

  宋锦起源于宋代,因其主要产于苏州,所以也常被称作“苏州宋锦”。宋锦的发展历经坎坷,经历多次兴衰。宋锦在宋朝得到快速发展,而到了元朝因诸多禁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宋锦的发展。明朝时期战乱纷纷,宋锦的发展有所衰落,许多相关织造技艺和纹样在这一时期失传,令人扼腕叹息

  清康熙年间,宋锦得到恢复发展,进入了繁盛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到清末民初,由于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宋锦业受到极大冲击并面临失传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宋锦生产合作社,直到二十世纪末,宋锦企业经历破产和重组,有的甚至倒闭,宋锦技艺不得不再次面对“技失人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