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说自己命苦?是什么意思?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讨林黛玉所经受的折磨,要切忌沾上“夏虫语冰”的毛病,不要因为自己每日为三二两碎银奔波,就觉得人人的痛苦都应该跟金钱挂钩。

  林黛玉的所谓“矫情”,完全源自精神折磨,这种折磨既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现实因素;同时也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整个人类聚散离别之千古悲哀的思考。

  笔者谨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供诸君赏析。

  贾府的折磨——风刀霜剑严相逼

  林黛玉在贾府经受了什么样的精神折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薛宝钗劝诫林黛玉用燕窝调养身体,林黛玉便倾诉道: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燕窝,林黛玉都不敢主动提出来,生怕下人们背地里说她“屁事多”,这是最表面的林黛玉所受的折磨。

image.png

  可林黛玉还面临一种折磨,比这个更甚,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折磨不是其他人赋予的,恰恰是源自当年接林黛玉进贾府的贾母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反复提到过一个重点:林黛玉的监护权问题!

  当年林如海未去世时,他身为黛玉之父,要对黛玉的未来前途负责,这是监护人的责任。可林父去世后,贾母便成了林黛玉的直接监护人,因为不论是当年的“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还是后来处理林如海丧事,让贾琏必要将林黛玉带回来,这些都是贾母提出来的。

  你既然主动将林黛玉接过来,那么你必然要对人家黛玉的未来负责任,黛玉的婚嫁之事,其实完全掌握在贾母手中。这也是为何第55回,王熙凤在算林黛玉出嫁的钱时,称: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可问题在于,贾母并没有完全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注意是“没有完全”,而不是“完全没有”,我们自然对贾母有信心:如果林黛玉真的出嫁,她老人家必然是会主动为黛玉筹措嫁妆的。

  可这个“没有完全”在于,贾母并没有顾及到林黛玉的心理,她老人家最多给林黛玉赏些吃的、喝的,每个月专门让人给林黛玉多送去些月钱,可她却从未以至亲长辈的身份,爱护过林黛玉的内心。

  我们举个例子,仍是第45回,还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交流,两人对话之间,黛玉曾有过这么一番言辞: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还不受用。”——第45回

  仅仅因为薛宝钗教诲林黛玉,让她“少读歪书,以免乱了性情”,并主动为她分析病情,给她送点燕窝调养身体,林黛玉一下子就被感动到了。

  黛玉在荣国府这么多年,心理上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她无父无母,根本没人教诲她,最多只是贾母、王夫人等人出于亲戚长辈的情分,送点东西关心一下,但这始终处于“陌生人关怀”的范畴,无法带给林黛玉想要的“亲情感”。

image.png

  其他人都还好说,可贾母作为林黛玉的直接监护人,却从未能跟林黛玉交心,让这个外孙女儿放下心中的顾虑,笔者个人认为这是监护人严重的失职。所以我们看到,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林黛玉听到贾宝玉那句“林妹妹何曾说过这种混账话,她要说这种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她心中感慨万千,其中有一份感慨是:父母双亡,无人为我做主。再有第34回,贾宝玉让晴雯给林黛玉送去两块旧手帕,林黛玉的反应又是: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

  林黛玉为何会对自己的未来这么悲观呢?尽管荣国府上下人等都说:老太太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可林黛玉自己一直持有悲观态度,因为老太太从未给她吃过定心丸,哪怕是说一句:林丫头你放心,你的婚嫁我心里有数。

  所以林黛玉虽然在贾府生活这么多年,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无法产生“我是贾家人”的认同感,进而内心缺乏安全感,关于这一点贾母是需要做自我检讨的。

  精神上的折磨:人皆有离散

  除了上述外界因素对林黛玉的影响,林黛玉自身的人生观也是导致她天生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红楼梦》第36回有一个细节,林黛玉是个“喜散不喜聚”的人,且看原文: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到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到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时,她反以为悲。——第31回

image.png

  林黛玉的这种思想,涉及到了整个人类的悲,此乃千古之悲,人人都逃不过这种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看到落英缤芳,便动了伤感之念的原因所在。

  林黛玉的这种思想,应该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弟弟、母亲、父亲的先后去世,给林黛玉的人生观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一般人很难理解林黛玉的这种经历,如果林黛玉完全不懂事还好,像史湘云那般“襁褓间,父母叹双亡”,至少不会有悲伤的回忆,林黛玉是眼睁睁看着母亲、父亲一个个离开自己,这种痛苦放在任何成年人身上,尚且难以忍受,何况一个孩子。林黛玉“人皆有离散”的世界观,正是在这种经历下形成的,她的人生观比谁都来的残酷,这也导致她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一切皆空,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本质。所以笔者一直不赞同高鹗续写中最终林黛玉临死前说出的那句:宝玉,你好......

  仿佛林黛玉临死前在埋怨宝玉,她哪里需要埋怨?林黛玉比贾宝玉更具有禅悟的潜力,她天生聪慧,加上悲剧式的人生经历、“人皆有离散”的世界观,只会让她看开一切,而不是执念于个人得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