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节度使”是个怎样的官职?

  唐朝的“节度使”是个怎样的官职?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出自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之口,她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一个家族越大,其实管理起来的难度就越大。对于这个话题似乎大家都比较熟悉,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似乎谁都懂,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聊这个呢?

  之所以说这个,就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节度使。关于唐朝节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学习阶段就已经接触过。当年笔者最早接触这个词的时候,就是在上历史课知识。老师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唐代的节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们导致了唐代的毁灭,而且还导致了天下大乱。

  但是,后来在真正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突然发现曾经的节度使原来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而且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去了解王熙凤当年说到的那句话,其实我们会有更深的感触。

  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那就是存在即合理,所有存在并且导致某些东西毁灭的邪恶,都是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有其合理性。唐王朝的节度使也是如此,它当年承担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它的任务转变了,所以王朝也就崩溃了。

  那么,当年“节度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曾经的真相。或许看完以后,大家会有更深的认知,历史永远都是万花筒,我们经常性的只看到一个点。

  一、节度使之起源

  如果要聊节度使的起源的话,笔者以为这应该要聊到隋唐时期的总管制度。还记得在看蒙曼老师的隋朝风云的时候,就看到了当时三总管之乱。隋文帝杨坚就是平定了三总管之乱,才获得了皇帝的权威,这才有了天下一统的结局。这个所谓的三总管就是后来节度使的前身,按照随时记载,总管是指在地方上掌握,军政行政民政大权的绝对实权人物。这些人虽然只是在地方无法干预中央,并且必须要服从中央的命令,但是他的自主权利特别大。

  因为这些人只要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就可以在地方上组织军队,而且他们对军队有着很大的控制权,只要不反叛中央,可以进行自我选择。正是由于这些人拥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当年才敢与已经篡位的杨坚战斗。

image.png

  到了唐王朝时期,特别是在李世民时期,贞观三年以前基本上还是实行的总管制度。李世民带兵出征就是一个行军大总管,后来李靖出征的时候,也是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出战。这一切的一切,直到杜如晦去世的时候才发生改变,因为杜如晦在临死之前公布了一份军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李世民这才废掉了总管制度。

  后来,取而代之的是节度使制度,但是这些人虽然在缓慢发展,但是也在逐渐的变成另一个新的总管,因为他们和总管一样拥有军政大权,在后来的政治动荡中,也开始拥有了民政大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节度使变成了总管呢?这就不得不说到王熙凤难题。

  二、王熙凤难题

  开篇我们就说了王熙凤认为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当年的唐王朝也是如此。在太宗皇帝时期,唐王朝已经天下无敌,所以他不需要扩张,只需要维持现状,就已经可以保证唐王朝的政治地位。

  但是到了后期,天下又开始动荡,而且唐王朝的扩张欲望越来越强。按照史书的记载就是,边远地区的小国家经常挑衅唐朝,结果唐朝不得不对其出战,而且再加上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要求,于是唐王朝进一步的开疆拓土

  在这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唐王朝的版图越来越大,结果到了后来,唐朝居然已经拥有了超过大部分王朝的庞大疆域,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面对着如此广阔的疆域,封建制度还没有真正完善到可以对各个地方直接控制的地步。

  因此,唐朝统治者迫不得已,只能把节度使制度进一步扩编,也就是说原先的节度使可以在地方上镇守军队,到后来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为了军事自主权,他们可以三大实权一把抓。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唐朝这一行为,极大的解决了中央财政负担,而且使得关于边疆的军事政审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可惜的是节度使,正因为如此发生了很大的质变,那么这种质变是什么呢?

  三、节度使的摇身一变

  根据《唐书》记载,节度使当时对于中央可谓是绝对忠诚的,因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一个让所有人敬佩的伟大国家,必然会成为所有军人心目中向往的存在。因此唐王朝时期那些去参军的人都是自觉参军,他们都想要为国家来出一份力。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查阅一下唐代的那些诗人所写的诗句,巴不得边塞诗人其实都有才华,只不过他们为了一腔热血,要剑斩楼兰。

image.png

  所以一般来说,前期的节奏是个个都有着基本的忠君爱国的概念,大家也愿意为唐朝开疆拓土。但是到了后来中央越来越混乱,而且节度使离中央越来越远,再加上他的实力越来越强,那么这种心态开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北魏时期的北方六镇的变化。

  后来,国家越来越富裕,大家越来越有钱,但是这些在遥远地区镇守一方的边塞将领们,却得不到任何的补充。而且伴随着时代的繁荣,很多人遗忘了边塞的军人,甚至遗忘了边塞的诗人。于是,这些人对于中央的繁华与自己的艰苦产生一种不满,这中间最为明显的就是安禄山之类的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家开始孕育着野心,但这种野心伴随着唐朝的开疆拓土,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因为只要还有扩张的动力,那么节度使就不会对中央反水。但这种扩张的动力被破坏了,原因就是当年的唐朝与阿拉伯的怛罗斯之战

  四、节度使的疯狂

  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和阿拉伯在当时是作为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结果后来因为开疆拓土的问题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那一场大战理论上来说唐朝是没有输的,因为是以少与多对战,并且唐朝杀伤了更多的敌人。但由于那场战争最终还是输了,所以唐朝放弃了扩张的动力,原先的扩张趋势由内向外。

  但是,这么做也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那就是外部的冲突已经停止,那么对于内部的欲望就会产生。其实大家看影视作品也能看出来,国内有着那么多的繁华,但却不属于军人,所以他们就会开始骚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节度使发生了叛乱,而为了平定叛乱又以节度使来制约节度使。所以唐王朝在唐玄宗时期失去了中央的掌控能力,就开始于此。

  至于说,后来就五代史中所记载的李克用朱温的疯狂,那已经是大毁灭之后的业余表现,而那时候的节度使已经彻底的超越了中央,唐王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崩溃。

  小结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节度使的产生是唐朝扩张的产物。毕竟我们的封建制度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支持大规模的扩张,因此当唐代的版图扩大两倍甚至三倍的时候,那么原本稳固的中央集权结构就无法实现,于是就只能实行地方自治的节度使制度。

  而由于外部敌人一直存在,所以只要扩张还在大家就可以保持和平发展。但是当唐代的扩张被外部敌人打垮以后,那么内部的爆发就已经来了。

  所以,当年罗振宇在点评唐王朝毁灭的时候,他就认为,唐王朝的毁灭就在于王熙凤难题,大有大的难处,国家大了固然显得大国风范,但是太大了就变成了肢端肥大症,唐王朝也最终会因此产生癌变。

  因此,这就是当年节度使发展之由来,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有后来的崩溃,但不能单纯说嫉妒是罪恶的,只能说时代变了,政策变了,所以当年的制度也发生了变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