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月刀出现时期是在宋朝 这刀怎么就成为关羽的武器了
2022-04-01 10:41:11 武圣人 张飞 刘备 关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武器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宋代才出现的偃月刀,为什么成为了关羽的专属武器?

  在中国历史的武将中,关羽的地位应该是其中最显贵的。

  他在世的时候就曾经有过“威震华夏”的记录,去世后他也因为其忠义的品格受到了古今人们的推崇,以至于后来关羽被奉为武圣人,其庙宇在全国各地也随处可见。

image.png

  ▲供奉关羽的庙宇

  随着关公文化的普及,人们对于关羽的艺术形象也记忆深刻,其中关羽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更是成为了其独特的标志,中国武术也发展出了所谓的关刀流派。

  但是史书中对于关羽使用的武器其实并没有明确记载,那么偃月刀是怎么成了他的专属武器,又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关羽兵器的研究

  如今我们熟悉的关羽形象大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内容为了能够吸引读者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进行了戏剧化的演绎,补充了大量的细节描写。

  事实上,在惜字如金的古代史籍中,几乎找不到对将领战斗方式的细节描写,点出他们所持武器的例子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在三国时期的正规史书中,并没有对关羽所持武器的明确记载。

  但作为少数几个,有阵前斩将记录的武将之一,关羽在官渡之战中,杀死颜良的过程倒是很值得品味。

  在《三国志》中,是这样描写这一过程的:

  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许多人根据这一段文字断定关羽用的就是刀,否则他不可能斩下颜良的头颅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关羽击杀颜良,使用的动作是“刺”,这并不是刀,尤其是长刀可以做出的动作,因此他使用的应该是当时在大军中最常见的矛或者戟。

image.png

  ▲关羽斩颜良

  两汉时期将领们在作战的时候,一般会同时配备一把长兵刃与一把短武器,比如典韦就会使用戟和长刀来作战。

  而这里提到的“长刀”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关刀并不一样,这种所谓的长刀是从战国两汉时期的环首刀演变而来的,其长度一般在一米左右,最长可以达到一米二,但相对戟和长矛,其依然属于短兵刃的范畴,是为了贴身近战做准备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关羽身边应该也会带着贴身刀剑,这样他在刺死颜良之后,就可以利用这把武器将颜良的头颅割下了。

  而且在《三国志·马超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关羽随身佩刀的记载:

  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

  这段话里面的“杖刀”就是持刀的意思。

  在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武将在作战时,也会同时带着短刀与长矛,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汉末武将的作战方式,因此历史上的关羽应该是没有使用过长柄大刀的。

  二、关羽与偃月刀

  那么关羽和偃月刀之间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联系呢?

  这就要从宋代市井文化的流行开始说起了。

  在宋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水平,广大的市民阶级出现了旺盛的娱乐需求,话本这一艺术形式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所谓话本大致可以理解为类似于如今评书的艺术形式,艺人们会在舞台上为听众们讲故事,以此来换取打赏。

  在众多故事题材中,历史故事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其中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更是大家的最爱。

image.png

  ▲古代说书艺人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听众,宋代艺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夸张的演绎,由于当时宋代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因此三国时期雄踞北方的曹操成为了“出气”对象。

  “拥刘反曹”思想的流行,刘备阵营的武将都是主角一般的存在。其中关羽更是成为了许多故事的主角,比如单刀赴会这一故事便诞生在宋代。

  随着这些故事的流行,关羽和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再加上人们本来就不了解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刃,关羽用刀这一概念便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概念。

  那么关羽的短刀又是怎么变成大刀的呢?

  这还是要从宋代的兵器形制说起。在古代大军中长柄大刀的造价要远远高于长矛,而且由于其重量较重,因此在战场上也并不能作为通用兵器。

  但对于仪仗队而言,威风的大刀则比长矛更加吸引眼球,我们如今熟知的偃月刀就是宋代仪仗队所持兵器的一种。

  宋代百姓在看到这些仪仗队士兵拿的大刀后,一般都会被其精美的外形所吸引,相比于普通的短刀,这种偃月刀显然更符合普通人对于英雄所持兵刃的想象。

  因此这段时间里,话本创作者们,开始将偃月刀作为关羽的兵刃,他刺死颜良的故事,也逐渐转变为斩杀颜良。

  到了明代,类似于偃月刀的大刀不再是仪仗队士兵的道具,而是真正成为了士兵们使用的武器。

  在明代兵书《武备要略》中,第一次将偃月刀称呼为“关王刀”,还在书中鼓吹了这种曾经的仪仗兵器的战斗力:

  夫大刀利于马战,乃将家之技,非步士之所宜,何也?尽用大刀者,必有力之士,兼以快马,而手法为要,格开彼器便能近身,焉得不胜。

  在这部兵书中,关王刀俨然成为了无往不利的超级兵器,不过作者也在这个论调中加入了一个限定前提,那就是其只能用于马战。

  考虑到在明代长枪依然是大军的主流武器,而且骑兵配备的也都是更加符合冲锋作战的马刀,此书作者的这种结论,显然是纸上谈兵,缺少理论支持。

image.png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形象

  笔者认为《武备要略》中之所以要提到关刀,并且将其作战能力拔高到如此程度,是因为当时明军在和倭寇作战的时候,在近身刀战上往往处于下风。

  为了提振军民士气,他们就要找到中国刀法胜过日本的证据,那自然没有什么比关羽更有说服力了。

  因此在本书中,在实战中几乎未见的大刀刀法成为了中国最精妙的刀法,而其之所以没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实在是因为马战的条件太过苛刻,而抗倭战争前线的浙江福建两省又都是山地,因此只能让倭寇暂时威风一下了。

image.png

  ▲倭寇劫掠明代沿海城市

  显然这种说法,既灭了倭寇的威风,又安抚了内地百姓,向他们传输一种只要倭寇敢侵犯内地,马战中倭寇必然有来无回的思想。

  无论书中这种描述出现的动机是不是这样,这类兵书的兴起,让偃月刀这样的长柄大刀从仪仗道具变成了真正的武器,而关羽也凭借着顶级的知名度成为了偃月刀的代言人。

  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版,关羽和偃月刀也正式绑定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对相辅相成的意象。

  三、关刀对武术的影响

  在《武备要略》将关刀作为实战兵器进行论述的同时,其作者还在书上记录了长柄大刀的十二种基本技术动作,并根据这些动作设计了专门的训练方法。

  在当时普通人自然没有马上练习的条件,因此作者还贴心地告诉人们,关刀的练习可以从步战入门,在掌握了技巧之后,自然就能在马背上熟练运用了。

  这种说法很快就引发了民间武者,习练大刀的风潮,由于大刀的重量普遍较重,因此能够熟练使用大刀的人数本就十分有限。所以大刀并没有如《武备要略》作者设想的那样,成为大军的常备武器,反而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武术流派。

  到了清朝时,大刀的武术套路更成为了武举人考试的必备项目,而且考试时使用的刀重也被规定在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三种。

  这个重量的刀常人拿起都显得十分困难,更遑论将其舞动起来了。因此此时的大刀科目考试更多考较的是考生的力气,以及武术套路,而不是他们的实战水平。

  由于武举人是武人的毕生追求,因此中国各地的武术宗门都开发了使用大刀的武术套路,和实战追求速度与精准度不同,大刀的套路,更讲究美观以及如何利用惯性和动作衔接来减轻表演者的负担,这样的追求也让大刀距离实战愈来愈远。

image.png

  ▲清朝武举人形象

  如今,这些武术流派的大刀套路多被统称为春秋大刀刀法,这个名字的由来自然也和关羽是分不开的。

  传说中关羽十分喜欢阅读《春秋》,并从中学习到了忠义的精神,因此后人也常将关羽的塑像,塑造为手持《春秋》的形象,大刀武术套路的命名,也将关羽与大刀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image.png

  ▲阅读《春秋》的关羽形象

  如今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羽并不使用青龙偃月刀的事实,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证实。

  但在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关羽依然是和青龙偃月刀密不可分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历史爱好者们不必在这种小事上较真,毕竟如今每个人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都受到了历史发展的影响,距离其本质有不小的差距,既然如此,再去考虑那些细节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倒不如跳出对错的桎梏,用心赏识由这些“错误”衍生出的文化作品,并继承英雄人物们的优良精神,这才是我们传承历史的意义所在。

  注:

  本文关于偃月刀形象变迁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春秋大刀武艺兵器文化源流考》,刊登于《武术科学》2011年0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