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武卒那么厉害 魏国后面为何没有重组
2022-05-09 13:31:07 孟母 季友 鲁庄公 许行 孟子

  对战国和魏武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初期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

  《亮剑》中,李云龙与赵刚创造性地从团队抽调有某项特长的战士组成的加强连排,在关键时刻成为了独立团的强点而大显神威,使得小日本屡次无功而返,类似的思路也体现在了魏武卒身上。

  魏武卒作为魏国战国初期的精锐,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为魏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一度曾创下72战64胜的骄人战绩(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是其他诸侯国的梦魇。

  然月满则亏,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溃败,自此一蹶不振,国力一落千丈,受到重创的魏武卒再也没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令人唏嘘,此后之所以没能重建一支魏武卒,与魏国缺少了两位灵魂人物有关。

  魏文侯魏斯

  《荀子·议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是选拔魏武卒的标准,也可从中看出魏武卒的装备:

  衣三属之甲 魏武卒着的是重防护盔甲的重装步兵;

  操十二石之弩 是拉力高达12石的重弩,而负矢五十是指每次作战的弩箭基数;置戈其上 魏武卒还得扛着铜戈,按照《吴起兵法》提及此类长戈分为两种,一种5.54米,一种2.77米;

  冠胄带剑 是指青铜头盔以及佩剑,其中剑是防身的兵器,应用于近身肉搏。

  可见集齐一个魏武卒“全件套”已经是个不小的国防开支了,更遑论是几万的魏武卒,此外为了让士兵适应着甲状态下的战术动作,吴起要求训练时穿戴好完全盔甲,由此势必造成“全件套”的损耗,如果对此没什么概念的话,知道一下1130型近防炮。

image.png

  1130型近防炮作为我国现役主力战舰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是采用了高射速,每分钟可以发射11000发左右,即每秒钟可以发射166发炮弹,其次主要使用钨芯穿甲弹,如此这一秒的价值便高达三十万,果真是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富国才能强兵,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三家分晋之时,因在灭知氏中牺牲惨重,贡献最大,表面上赵氏得到的疆域最大却吃了亏,赵氏(包括韩氏)的土地都较为贫瘠,物产欠缺,分得晋国中部疆域大部的魏氏则不然。

  《汉书》记载: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

  魏国的矿产非常丰富,位于河东的盐池储量巨大,为当时内陆最大的盐产地;《山海经》记载了天下29个产量较大的铜矿,河东就有两处。同时,河东的运城盆地土地肥沃,加之有浍、汾等水系的灌溉,非常符合农业的发展。

  得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继魏桓子之后的魏文侯励精图治,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国,尤其是李悝所主持的变法,释放了生产力,改善生产效率,粮食得以大丰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才能支撑起重装的魏武卒。

  缔造者吴起

  战国以前,战争是贵族的游戏,平民无权参与,所以规模不大,以牧野之战为例,周武王3000虎贲甲士均出自贵族家庭,时移世易,照此势必魏武卒的规模不会太大,根本满足不了魏国的扩张。

  有魏文侯作为后盾的吴起打破成规,扩大选材面,即魏武卒不仅仅局限于贵族,还从大量平民中选拔,并且吴起还下令免除所有赋税,让士兵没有了后顾之忧。

image.png

  完成了魏武卒的组建是第一步,究竟其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纵横战国数十年:

  1、机动性

  魏武卒的负重标准:“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但战争并不是重装步兵杵着被动防御即可,是需要攻城略地的,对机动性要求很高。吴起要求魏武卒半日行军百里,约为41.5公里,当时盛行的车战,一支标准的车战大军半日行军不过30里,可见魏武卒的机动性是车战大军的3倍。

  2、十八般武艺

  魏武卒除了拉得开12石重弩,掌握精确射击技巧外,还得善用两种铜戈和近身搏斗的剑,并不是“一招鲜”,而是一种复合型兵种,除此魏武卒得熟练组成方阵,方阵的威力在长平之战中可见一斑。当时秦军完成了赵军的合围,其中堵住赵军回城的正是一支25000人的秦军,其抵挡住了已无退路且数倍于自己的赵军,导致赵军最后被坑杀,可见方阵的威力。

  3、激励机制

  吴起放得下架子,与士兵同吃住,行军时不乘坐车马,拉近了距离的同时,还善待士兵,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吴起曾为士兵吸脓,清理溃烂的伤口,此等行为艺术一出,士兵怎能不卖命?

  另外,吴起还和魏文侯唱起“双簧”,由魏文侯在宫中设宴款待,立上等功的坐第一排,上猪牛羊三牲,使用的是金银餐具;立中等功的坐第二排,上猪肉,使用铜餐具;寸功未立的坐第三排,只能使用陶罐不算,还得眼睁睁看着魏文侯不断地褒奖前俩排。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公元前389年50万秦军压境之时,吴起挑选了5万寸功未立的魏武卒,结果打得秦军鼻青脸肿。

  当然了,72战64胜的骄人战绩也离不开吴起战场上的指挥。在吴起所著《吴子》中的《料敌》将分析敌情放在重要位置;《应变》则强调随时根据战况调整战略,并论证了如何仓促应敌等,从中可窥知吴起指挥的方略。

image.png

  综上所述,魏国失去魏文侯后,继位的魏武侯依靠“余荫”尚能有所建树,但用人上较之魏文侯则有明显差距,也导致了吴起出走楚国;继魏武侯后的魏惠王执政期间,不仅在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元气大伤,连经营多年的河西都落入了秦军手中,为暂避秦国锋芒,将都城迁到了大梁,魏惠王之后是魏襄王孟子直呼其“望之不似人君”,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与此同时,其他诸侯开始效仿魏国实行变法,国力迅速提升,纷纷组建精锐,如秦国锐士、齐国技击等,由此魏国不仅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同时,生存空间还被大大挤压,国力渐渐衰落,加之已无“灵魂人物”魏文侯和吴起,故而魏武卒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荣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