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名将陆逊为何始终坚持反对北伐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纵观历史,三国时代虽然战乱频繁,但却也是名臣猛将辈出的年代。能臣谋士各投明主,各显其能。导致魏蜀吴三方势力割据长达近一个世纪,最终形成鼎足之势。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发现,三国之间主要以魏蜀之间交战较多,大多数时候,坐断东南的孙吴政权更像是一位合格的“吃瓜群众”,心里只想着保守江东,坐观成败。
其实就当时东吴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孙权个人而言,虽然天下三分自己有其一,可以说是强爷胜祖,颇有作为,但在汉代“大一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他并不甘心永远割据江东一隅。从三征黄祖到赤壁鏖兵,从屡攻合肥到智取荆州,孙权心心念念的就是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问鼎中原,与天下争衡,进而一统天下。但是有这样一位江东虎臣,虽然他也曾屡立战功,但是对北伐中原始终坚持反对,他就是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的东吴名将陆逊。
和同时代的诸葛孔明相比,陆逊对于北伐可以说是毫无兴趣,只打算“限江自保”。例如石亭大捷之时,当时东吴大将朱桓就主张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乘胜追击,“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但却被陆逊坚决否定。事后孙权对此也大不以为然,甚至婉转地批评陆逊“徒守江东,自首可陋”。
另外对于盟友诸葛亮屡次提出东西并进,北伐曹魏的请求,陆逊也多次虚与委蛇。甚至到了公元241年春,吴零陵太守殷礼鉴于魏明帝曹睿病逝,新帝曹芳年幼,认为“主少国疑”乃天丧曹氏。他主张吴蜀并举,孙权亲征,倾国出兵,三路伐魏,以定华夏。可最终又由于陆逊反对,孙权最终放弃了这一提议。这位“吴大帝”在战场韬略上实在与乃兄孙策相差甚远,加上东吴后期内部分裂,将星凋零。因此在军事上不得不仰赖陆逊这样的名将,也就必须考虑陆逊的态度。
话说回来,陆逊如此坚决反对孙权对外用兵,究竟是出于私利还是公心呢?答案恐怕是兼而有之。
第一:从个人利益考虑。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对他们来说,只要吴国保住江东,称雄东南,于愿足矣。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出发,江东大族并不愿背上沉重的战争负担,将自己的有限人力,物力消耗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之中。说穿了,假使东吴真的能够定鼎中原,孙家皇帝自然能够搬到洛阳做皇帝,而江东大族所拥有的田产美宅,却是无论如何也搬不走的。
第二:以吴国的军事实力而言。虽然东吴水军傲视群雄,但是陆军却是它的短板。即便孤注一掷去同曹魏争夺中原,也无太大希望。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大将吕蒙就向孙权提出,北边的徐州虽然容易攻取,但是平原地势注定了只适合骑兵驰骋。这番话的本意虽然是规劝孙权将战略方向调整到关羽据守的荆州,但对吴军平原野战信心不足倒也不言而喻。实际情况其实也是如此,公元234年,孙权为配合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兵分三路攻魏。可是他亲自统帅的十万大军却受阻于合肥新城,在得到魏主曹睿亲自领兵前来决战的消息后,只能匆忙退兵。
第三:东吴的经济基础也不支持长期穷兵赎武。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孙策渡江以来,战事频仍。所谓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期的两次大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与东吴相关。为了保有江东,孙吴政权不可避免的要动员一切力量用于军事,这样自然会造成百姓疲敝,生计萧条的结果。陆逊为此就曾提出过要“增广田亩,宽其租赋”,给民众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条件。另外当时的江南,乃至其核心地区太湖平原的发展程度也远不能与日后“苏常熟,天下足”的时代相提并论,例如孙权本人就曾在南徐附近猎杀过老虎,当时其地荒凉程度可见一斑。
总之,由于孙权和陆逊所处的身份与地位不同,这就导致他们君臣之间的根本利益其实也是大相径庭的。《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君主和将帅之间意见不一,这就注定了东吴即使北伐也不会轻易取得胜利。作为江东大族代表和吴军的高级将领,陆逊既要维护江东大族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从实际情况考虑。家与国两相难。所以对于陆逊反对北伐,一意守成,倒也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滋(729年—794年),字公茂,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时期宰相。详情
杜式方(?-822年),字孝元,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大臣,司徒杜详情
还不了解:刘封和关羽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详情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详情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详情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详情
所谓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三国时期的战争,详情
窦参(733~792年),字时中,雍州平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人。唐朝宰相详情
浑瑊(jiān)(736年-800年1月1日),本名日进,唐朝中期名将,朔方详情
对曹操杀华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为什详情
浑瑊(jiān)(736年-800年1月1日),本名日进,唐朝中期名将,朔方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太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详情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士兵为详情
还不知道: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详情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士兵在详情
在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诸侯林立,各国为了让自身更加强大,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经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详情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10万后金大军,进攻明朝。由于满人一直和蒙古人交好详情
说起大明王朝,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个王朝,因为这个王朝很多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详情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篡改了历史,赵高让根本什么都不懂得胡亥继承了皇位,这时候天详情
关于诸葛亮出山,一向有“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两种说法。 “三顾茅庐”一详情
蜀汉,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公元详情
对曹操兵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真实的赤壁详情
对逍遥津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逍遥详情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详情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详情
对刘备和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全面详情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详情
始州之战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十月,在杨坚平王谦之战中,北周行军元帅详情
金乡之战指的是南北朝时,北周平定尉迟迥余部的作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详情
金乡之战指的是南北朝时,北周平定尉迟迥余部的作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详情
梁郡之战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在梁郡(今河南商丘南)地区发生的战争。详情
邺城之战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古代宵禁之后,是否真的无法出城了呢?大部分情况下确实是这样,详情
自然界(Natural world),一般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成语“以身试法”出自于哪个典故?“以身试法”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详情
成语“一言九鼎”出自于哪个典故?“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详情
成语“一诺千金”出自于哪个典故?“一诺千金”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详情
成语“一发千钧”出自于哪个典故?“一发千钧”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