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军队时,为什么很少主动出击?
2022-06-15 13:41:18 张春华 司马师 司马昭 司马懿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司马懿真的是畏诸葛亮如虎吗,如果不是,他为何很少主动出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诸葛亮发动的第四次北伐起,他就遇上了最难缠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抵御了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使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自己也病逝于第五次北伐途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防御战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个“拖”字。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军队,很少主动出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image.png

  一、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锋。

  诸葛亮在他的第四次北伐相遇,是一种命运的必然。在这次北伐中,原来坐镇关陇的曹真生病,曹睿力排众议让司马懿代替曹真。从此,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两人在战场上斗智斗勇,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间活剧。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互相试探摸底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基本上实践了自己的战略战术,为将来的决战做好了准备。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懿始终盯着诸葛亮粮草短缺的弱点,死死跟随诸葛亮的军队。当诸葛亮的军队向司马懿寻求决战的时候,司马懿则坚壁不战。这引起了司马懿部下的不满,逼迫司马懿发动了卤城之战,遭到了惨败。

  在此之后,司马懿就坚守不出,诸葛亮由于后勤供应不足,粮草用尽,被迫撤军。司马懿不听张郃的意见,强行命令他追击。结果,张郃在追击途中,在木门道遭到了诸葛亮的伏击。在这场反击战中,张郃中箭身亡。双方在这一次战役中的经验教训,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针对自己后勤的困难,采取了积蓄三年的粮草,用木牛流马运送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而司马懿则汲取卤城之战的教训,坚决不与诸葛亮进行野战。诸葛亮针对司马懿坚守不出的做法,采取了屯田的方式,表示自己要和司马懿相持到底。司马懿则利用主场作战之利,在战前就积蓄粮草,提前做好了准备。

  诸葛亮为了挑动司马懿的军心,逼司马懿出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穿戴的巾帼。司马懿为了压制部下的不满,向皇帝上表请求出战。曹睿为此专门派使者持节立在军门,不允许军队出战。最终,诸葛亮无法获得与司马懿决战的机会,病逝于五丈原军营。在蜀军撤退的时候,司马懿率领魏军追击。蜀军在司马懿追上后,摆出一副反击的态势。司马懿见状,以为遭到了诸葛亮的伏击,马上撤退,让蜀军从容撤走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争中,司马懿很少主动出击。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他大多采取的是防守不出的战术。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二、曹魏战略战术的需要。

  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蜀汉一般占有主动权。这是因为双方的战略形势不同。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之前,曹睿曾经想要主动攻打汉中。当他争取大臣们的意见时,孙资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孙资认为,蜀汉占有汉中,北据秦岭天险。东吴则以长江为屏障,负隅顽抗。在这种情况下,去主动攻打蜀汉和东吴是不明智的。因为曹魏占有的地区,在人口、经济上要远远超过吴蜀两国。在兵力上,吴蜀两国也不是曹魏的对手。这样,如果不去攻打吴蜀,而是专心发展生产,双方的国力差距将会越拉越大。在将来,曹魏凭借强大的国力,寻找机会灭亡蜀吴就是很容易的了。

image.png

  曹睿最后采纳了孙资的建议,那就是在战略上采取防御的方针。派军队分别守险,坚壁不出。等待将来国力强大后,再寻机灭蜀吴。正是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基本上都是诸葛亮主动攻打曹魏。

  曹魏在战略上采取防御的方针,在战术上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曹魏针对诸葛亮蜀军的弱点,那就是后勤供应问题。诸葛亮进攻的关陇地区,由于长年的征战,早就是一片荒芜。诸葛亮在战区难以得到粮草的补充,大部分的粮草都要从后方运来。可是,从蜀汉后方向前线运输粮草物资需要越过险峻的秦岭,十分困难。这个难题是很难克服的,严重制约了诸葛亮的军事行动。

  对此,曹睿和司马懿商定了对蜀军作战的战术,那就是“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这个战术就是针对诸葛亮的后勤供应困难制订的。因此,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交锋中,他就采取了这个战术,坚壁不战,等候诸葛亮粮尽撤退,然后再追击。这就使得司马懿不去主动出击诸葛亮。

  三、司马懿无法在野战中打败诸葛亮。

  虽然曹魏制订的战略、战术都要求司马懿不出动出击,采取坚壁据守的姿态。可是,以司马懿的性格,他如果能够在野战中打败诸葛亮,他也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的。但是,他却采取了坚壁不战的战术,这是他从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得来的经验教训,那就是在野战中,司马懿根本打不过诸葛亮。我们可以看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就会发现,司马懿向诸葛亮主动发起的进攻都失败了。

  这是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决定的。诸葛亮的战略是主动进攻,可是他的战术却是防守反击。这是因为蜀国的国力弱小,军队数量有限造成的。诸葛亮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蜀军的战斗力,为他们装备精良的武器,发明改进了连弩。并且用八阵图来训练他们,使蜀军立于不败之地。不过,这一切也给蜀军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诸葛亮的蜀军由于没有强大的骑兵,再加上以阵图作战,虽然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却缺乏强大的机动力。因此,诸葛亮便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引诱司马懿来主动进攻自己,好在野战中消灭敌人。为了发挥蜀军中精锐山地步兵的战斗力,诸葛亮还专门将战场选择在山岳丘陵地区。

  毋庸置疑,这种战术给了司马懿以沉重的打击。在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战中,司马懿都吃了大亏。因此,司马懿放弃了主动进攻的战术,专心致志的坚壁防守。至于说,当诸葛亮粮尽后撤退,魏军再予以追击的指示,司马懿也是阳奉阴违。在被蜀军吓退后,司马懿对“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讥讽,也只是笑着回答能料生不能料死罢了。

  四、出于司马懿私心的需要。

  司马懿也并不是没有机会主动出击诸葛亮。尤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将军队分散开来,在战地进行屯田。这公然是对司马懿的挑衅,双方对峙百余日,如果说司马懿没有一次出击的机会,这是不可能的。

image.png

  但是,司马懿就是不出击。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就开始了这种动作。司马懿率领军队跟着诸葛亮的身后跑来跑去,可就是不跟诸葛亮交手。在卤城之战失败后,诸葛亮主动撤退,他却逼着张郃去追击。结果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命丧疆场。

  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依然对诸葛亮的百般挑战不予理会。在诸葛亮送巾帼,侮辱司马懿是女人的时候,他依然不在乎。当部下忍受不了的时候,司马懿采取千里请战的办法。向曹睿上表,使得曹睿专门派使者来,支持司马懿的决定。

  其实,这一切都是司马懿对部下的一种威慑,他是依靠曹睿的支持,建立自己的权威。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就遭到曹操另眼看待。虽然司马懿采取极力效忠曹操的办法,使得曹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但是在曹操临去世前,他依然提醒曹丕要提防司马懿。

  这使得司马懿在曹丕时期无法掌握军权。直到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由于曹真生病,司马懿才被曹睿委派接替曹真,拥有了军权。在司马懿上任的时候,在曹魏朝中还有反对的声音。当时就有人向曹睿建议,毁掉上邽一带的麦子就能够让诸葛亮撤军,没必要派司马懿去接替曹真。只是曹睿没有同意这个建议,司马懿才接管了军队。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正是司马懿在军队中建立权威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如果作战不利,司马懿的一片心血就付之东流了。相对于诸葛亮不敢打败仗,司马懿的惧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司马懿才不主动攻击诸葛亮,想要避开诸葛亮的防守反击战术,同时将诸葛亮引到自己的铁骑能够发挥作用的战场。更重要的是,他还用曹睿的支持,来压服部下的不满,建立自己的权威。在司马懿的努力下,他成功地收服了关陇军团的军心。从此,这支军队成为司马氏起家的军队,在日后司马氏篡魏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战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司马懿很少主动攻打诸葛亮。这主要是因为曹魏与蜀汉的战略战术决定的。曹魏的战略是防御为主,战术是坚壁防守,等待蜀军粮草耗尽撤退,再进行追击。这决定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进攻,不采取主动进攻。

  但是,除此之外,司马懿在野战中无法打败诸葛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因为蜀军的特点,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防守反击的战术。如果司马懿主动出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在实战中,司马懿的主动进攻基本上都失败了。

  而且,司马懿在掌握关陇军团的军权后,他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在军中建立自己的权威。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是尽量避免与诸葛亮交战的。以上的这些原因,使得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进攻不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这使得诸葛亮无懈可击,最终无功而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