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董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董允,字休昭,泸县嘉明镇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有很多的争议,看不上他的人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有的人则认为刘禅大智若愚,手腕很高。其实我最赞同《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就是说如果有诸葛亮这样的人辅佐,他就是一个好的君主;如果亲近黄皓这样的小人,他就是个昏君。

  公元246年,有一个人去世了,自此刘禅开始了由“循理之君”向“昬闇之后”转变的过程,因为这个人是除了刘备、诸葛亮之外,刘禅最怕的人——董允!

  刘禅早年的伙伴

image.png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严格意义上来说,董允属于蜀汉的官二代,因为他的父亲董和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前,就已经在益州为官多年,而且董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深受刘备和诸葛亮器重。

  少年时代董允与费祎在蜀中名闻遐迩,同为青年才俊,刘备册立太子刘禅时,任命董允为太子舍人,后调任太子洗马。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后,董允与费祎同为黄门侍郎。太子舍人、太子冼马都是太子身边的近臣,刘备安排董允、费祎这样的青年才俊在刘禅身边,就是为了引导刘禅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董允在宫中“监督”刘禅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于是任命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为人处世,防患于未然,能竭尽匡扶正气的事理,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董允对刘禅的匡正之举。刘禅曾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后主益严惮之)。

  拿捏黄皓死死地

image.png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病逝五丈原,魏延与杨仪发生争执,互相控告对方谋反。董允与蒋琬都保举杨仪而质疑魏延的行动。其后尚书令蒋琬担任了益州刺史,他上书刘禅,希望能对费祎、董允给予爵位、食邑方面的赏赐,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

  刘禅统治后期逐渐开始宠信宦官黄皓,黄皓便阿谀献媚,处心积虑往上爬。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

  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专秉朝政。

  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或者“四英”。以前一直不理解,董允为何能和诸葛亮、蒋琬、费祎相提并论,因为前三位都实际掌握蜀汉政权,了解到董允对刘禅的匡正,才明白董允的作用,并不亚于在外朝主政的蒋琬、费祎。只可惜,董允去世太早,没有人能够再引导规劝他做一个“循理之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