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这样一位著名的将领,为何却死于诸葛亮的伏兵?
2022-06-22 11:28:03 孟达 刘璋 司马懿 曹丕 刘备 关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郃战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郃是曹军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曾是袁绍手下的河北四梁柱之一,与颜良文丑、高览等名将齐名。他在官渡之战中投奔曹操,造成了袁绍军心混乱,使得袁绍全军大败。在加入曹军后,他屡建战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汉中之战时,黄忠斩了曹军的统帅夏侯渊,当首级送到刘备面前时,刘备轻蔑的说,斩夏侯渊这样的将领,还不如斩了张郃。果然,曹军在张郃的整顿下,挡住了刘备的攻势,等到了曹操援军的到来。

image.png

  到了诸葛亮时期,五子良将纷纷凋零,张郃成为了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一员。他在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他的才能,成为诸葛亮的劲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是张郃千里赴援,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在街亭打败马谡,一举击退了诸葛亮,使得他功败垂成。在此后的战争中,张郃活跃于关陇战场,成为魏国关陇军团的领军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将领,却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诸葛亮的伏兵射死在木门道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张郃战死的经过。

  张郃的死其实十分窝囊,张郃自己都不会想到自己会这样死去。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本来在张郃的指挥下,可以轻易打退诸葛亮的进攻,可是在司马懿的指挥下,打得糊里糊涂。还给后人留下了卤城之战的谜团。

  在诸葛亮率领八万蜀军发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曹魏的形势并不紧张。这是因为诸葛亮汲取了过去的教训,对曹魏防守的要点都围而不攻,绕道而过。在这些要点中间,有祁山堡、上邽、陇西等据点。尤其是祁山堡,死死卡住了诸葛亮的运粮通道。由于运粮通道不畅,这直接就造成了诸葛亮在粮草方面的困难。

  由于魏军原来的统帅曹真恰在这个时候病重,曹魏皇帝曹睿便派司马懿前往关陇接替曹真的职务。张郃作为关陇军团的首席大将,便在和司马懿的合作中产生了无数冲突。可以说,整个抗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就是在张郃与司马懿的吵吵闹闹中度过的。

  在司马懿刚接管军队的时候,就要率领全军救援祁山。张郃建议分兵为前后两部,防备诸葛亮有其他的军队绕道袭击曹魏的后方。司马懿拒绝后,率领全军前往祁山。诸葛亮见司马懿率领全军前来,为了调动司马懿,便分兵三万,亲自率领军队攻打上邽,在打败曹军后,抢收上邽的麦子。司马懿闻知后,又率领魏军赶来,可和诸葛亮接触后,就固守不战,眼睁睁看着诸葛亮把上邽的麦子割走,回师祁山。

  张郃在这个时候又再次向司马懿建议,说诸葛亮虽然收割了上邽的麦子,但是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草缺乏的困难。魏军不用理会诸葛亮的机动,只要驻守在此地,分兵诸葛亮的后方袭扰。这样,祁山堡的魏军就有坚守的信心。不应该去追击诸葛亮,可到了近前又不敢迎战,这会让大家失望。诸葛亮的军队由于被魏军阻隔,等到诸葛亮粮食吃尽了,就会退兵。司马懿又没有接受张郃的建议,再次追击诸葛亮。

  事实果然如张郃所料,当司马懿在卤城一带追上诸葛亮之后,面对诸葛亮的反击,立刻退到山上,掘营自守。这下司马懿的部下群情激愤,要求出战。司马懿没有办法,只得出兵攻打诸葛亮的大营,被诸葛亮打败,再次转入防守。这就是后来传说的卤城之战。在此之后,司马懿固守不战,直到诸葛亮粮草耗尽,撤回汉中。

  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又和张郃进行了最后一次争吵,那就是是否追击的问题。张郃是不同意追击的,他认为兵法上说归师勿追,没有必要去追击诸葛亮。而司马懿坚持让张郃追击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粮尽退兵,他的军心肯定慌乱,魏军追击肯定能够获得胜利。张郃不得已,只得率领一万骑兵追击诸葛亮,结果在木门道遭到诸葛亮的伏击,在战斗中,张郃右膝中箭而亡。

image.png

  在《三国演义》中,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改写。为了刻画司马懿畏惧诸葛亮的情节,将坚持追击的人改为张郃,反对追击的人到变成了司马懿。结果张郃由于立功心切,中了诸葛亮的诱兵之计,被射死在了木门道中。

  二、司马懿与诸葛亮联手杀害张郃的可能性。

  我们看张郃战死的过程,总感觉有哪点不对头。那就是司马懿为何与张郃的意见一直不和,在战役中,明明张郃的建议正确,司马懿也依然不予采纳。为此,司马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包括卤城之战的失败和张郃的阵亡。

  那么,在张郃与司马懿紧张的关系背后,又代表着什么呢?这最主要的还是争夺关陇军团的领导权的问题。关陇军团原本是曹真指挥的,当曹真因病离职的情况下,张郃作为关陇军团资历最高,能力最强的将领,自然是接替曹真的最佳人选。可是,曹睿却派来了司马懿来代替曹真。

  而且,在曹睿派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的时候,就有人对曹睿说,诸葛亮前来攻打曹魏,军队没有辎重,粮草运输困难。对于诸葛亮不用派兵去抵御,只要把上邽的麦子全部割除,诸葛亮没有粮食自然就撤退了。虽然曹睿没有听取这个意见,可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曹魏的朝廷中,有一部分人对于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是抱着反对意见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司马懿不去接管关陇军团,那么自然是张郃接过关陇军团的指挥权了。

  虽然司马懿曾经指挥过军队,但是他在关陇一带没有战斗过。在诸葛亮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临时换上司马懿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司马懿来到军中,只能一边作战,一边磨合,这给魏军带来了很多困难。尤其是以张郃为首的老将,对司马懿并不信服。因此,表面上是张郃为了魏军着想,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司马懿提建议,实际上暗中是看司马懿的笑话。

  司马懿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他不管张郃等人的想法,一直坚持自己的作战方针。只是在卤城之战的时候,迫于内外的压力,才采纳将领们的建议,打了败仗。不过,这次败仗反倒树立了司马懿在魏军中的威信,对他有利无害。在诸葛亮撤军时,在他的坚持下,张郃也只得去追击蜀军,战死沙场。

image.png

  在最后张郃追击的时候,更是迷雾重重。首先张郃是不同意追击诸葛亮的,他的理由是归师勿追,这在兵法上并没有错误。可是司马懿就是不答应,非要张郃追击不可。其次,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遭受损失的战例,已经出现过。比如前次王双追击诸葛亮的时候,被诸葛亮所杀。张郃知道这个战例,却依然中计,实在不应该。第三,张郃作为久经战阵的将领,率领上万人马,不应该身先士卒,可却在短兵相接中战死,这实在违背常理。除非是诸葛亮早已设下埋伏,并布置了对敌方大将的斩首行动,这是很难成功的。

  从以上的这些迹象来看,张郃之死确实十分蹊跷。如果再加上张郃与司马懿的矛盾,以及从张郃之死谁为最大的受益者方面来看,张郃之死确实有着一丝阴谋的气息。这是因为,张郃作为关陇军团中反对司马懿的最大障碍被排除,司马懿久能够比较顺利的接管关陇军团。在司马懿接下来的苦心经营下,关陇军团成为司马氏起家的资本。后来,在关陇军团的支持下,司马氏灭亡了蜀国,篡夺了魏朝。

  那么从这方面来看,张郃的死很可能就是司马懿为了排除异己,掌握关陇军团设下的阴谋。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三、 张郃实际上是司马懿试探诸葛亮战术的牺牲品。

  其实我们看张郃与司马懿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分歧。在曹真的时期,曹魏军的主要战略是防守反击。战术上是先查清诸葛亮的主攻方向,然后全军进行反击的方式。这种战略战术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这次司马懿来接管军队之后,张郃按照自己的经验,向司马懿积极建议。这只能代表了张郃对司马懿态度热情,知无不言,并没有不妥的地方。

  但是,这一次诸葛亮战术发生了变化,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战术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在整个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是双方向对方进行试探,实验自己的新战略战术的一次交锋。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训练的蜀军已经将他的八阵图训练完毕,战斗力大增。诸葛亮还将木牛投入使用,用来解决自己的后勤问题。于是,诸葛亮将他的战略从过去的短促出击,改变为长期相持。战术从对攻改变为防守反击。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就实验了他的新战术,取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

  而司马懿则是刚刚接手关陇军团,他也要将自己的战略战术应用到战争中去。司马懿一面要将自己融入军队,达到最佳的磨合程度,获取部下的信任。另一方面要对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进行全面的摸底,这就产生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双方军事行动的奇怪之处。司马懿不听从张郃的建议,一方面是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曹真遗留下来的战略战术已经不适应新的战争需要。另一方面是司马懿要通过战斗去观察领悟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来实验自己的战略战术的设想。

  因此,司马懿始终在诸葛亮的势力范围中活动,但是却不给诸葛亮决战的机会。这样一来,诸葛亮进不可攻,退不能守,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诸葛亮也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和司马懿斗智斗勇,并且在卤城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不过,这一次胜利,使得司马懿巩固了在关陇军团的权威,也没有让局势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最终,因为粮草运输困难,诸葛亮只得撤军。

  在诸葛亮撤军的时候,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诸葛亮,也是对自己的战术进行最后的实验。他要从诸葛亮的撤退中,寻找诸葛亮的破绽。但是让司马懿没有料到的是,张郃居然在追击中被诸葛亮的伏兵所杀。

image.png

  通过这次战役的交锋,司马懿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张郃的战死,但是他收获颇丰。司马懿彻底摸清了诸葛亮用兵的规律,为下一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打下了基础。在诸葛亮退兵时,大家都认为明年诸葛亮就会出兵。但是司马懿判断说,诸葛亮对后勤十分重视,不经过三年的粮草积蓄,是不会出兵的。事后,事实也证实了司马懿的判断。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他将第四次北伐的经验运用到了那里,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司马懿也通过抵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和曹睿一起制订了防御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掳掠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

  我们看这个战略方针,就能够明白司马懿在防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表现了。这个战略方针,就是从那次战役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司马懿在防御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就是运用了这个战略方针,再也没有给诸葛亮留下决战的机会。并且在蜀军退军的时候,小心谨慎,见到蜀军摆出反攻的架势,就马上撤退,以免重蹈张郃的覆辙。

  我们可以看到,张郃就是为了实践司马懿战略中的“走而追之”这一点,而中伏战死的。因此,张郃的死纯粹是一个意外,他用生命为司马懿制订的战略画上了个完满的句号。正是张郃的死换来的教训,才保证了司马懿在防御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的成功。

  结语:

  张郃的死是曹魏的巨大损失。作为曹魏关陇军团的核心将领,他的死亡等于将关陇军团的历史翻过了新的篇章。张郃的死,使得司马懿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从此,司马懿刻意经营关陇军团,逐步使这支精锐军队听命与他。在他和他的儿子创建晋朝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似乎显示了张郃之死的不正常。

  但是,张郃与司马懿的分歧,主要是在战略战术上,并没有涉及到其他方面。张郃是抱着曹真时代的战略战术,他以此来向司马懿献言献策。可是司马懿不采纳张郃的建议,是因为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诸葛亮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战术,司马懿也要为之发生改变。

  最终,经过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对抗,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并把经验教训运用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的对抗中去。可以说,正是抵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战斗,才保证了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成功。张郃之死,是为了考证对追击诸葛亮撤退军队的可行性付出的代价,完全是属于意外。他的死,让司马懿得到了正确的战略方针。而让司马懿得到顺利经营关陇军团的机会,则是另一种意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