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悲愁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2022-06-24 15:17:36 来莺儿 赵充国 窦妙 班婕妤

  刘细君《悲愁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这是这位苦命的公主在和亲之后写下的无奈之诗,趣历史小编觉得,我们可以从中深深体会到她心中的巨大悲愁。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写作背景

图片.png

  西汉王朝至武帝刘彻时,经过四、五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武帝即着手用武力解决长期以来令汉人深为头痛的匈奴问题。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强健剽悍,尤善马上作战。汉希望能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归来,向武帝建议:西域旁大国乌孙,与匈奴有仇怨,可用和亲政策联络之。这样,武帝先后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与乌孙王。这首《悲愁歌》的作者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是第一位嫁往乌孙的汉室公主,也称“乌孙公主”。

  乌孙,中国古族之一,以游牧为生,汉时生活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与汉距离遥远。当时的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两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再则,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她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感情折磨,心中孤苦悲伤,分外思念亲人和故乡,却无所告诉,故寄情于声,写下了这首楚歌形式的《悲愁歌》。汉帝刘氏家族本是楚人,多善楚歌。楚歌本长于表现忧愁幽思的情感,而且,这种形式本身也寄托了她对故国、故乡的深情思念。

  赏析

图片.png

  诗的首两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点出了细君悲愁思乡的原因。这里的“吾家”,并不是指细君的父亲江都王刘建,而是以汉武帝刘彻为代表的汉帝国。细君是为了刘氏宗族的利益而远嫁乌孙的。“天一方”不仅指乌孙与汉相距之遥远,而且流露出了细君从汉来到乌孙,就仿佛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陌生、恐惧的感觉。“异国”实质上强调了两地文明与文化的差异。“穹庐为室”两句,描写了乌孙与汉在居住、饮食等方面的截然不同。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区别。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乌孙这种祖孙共妻的习俗,是人类早期群婚现象的遗留。汉人尤重伦理。细君要违背伦理去接受野蛮,其心情可以想知,尤其是她又是一位女性。这些,在刘细君,既不可讲,也羞于齿,故只能用物质文化的不同来代表意识文化的差异,用生活习惯的难以适应来表现她在习俗礼仪上所忍受的难堪。如果说,远嫁而长久不能与父母家人相见,固然使细君日夜思念故乡,而上述的习俗礼仪的难堪则使细君的乡土之思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有心肺摧折之痛。她多么羡慕那天上秋去春来的黄鹄(天鹅)。尽管它们要飞行千里,越过沙漠翰海,经历艰难险阻,可它们是自由的,它们能一年一度地飞到细君的故乡,避开北方的严寒,度过温暖的冬天。“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毕竟只是细君的一个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愿望。仰望高空南飞的黄鹄,细君心中无限悲哀凄凉。据史书记载,细君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