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创作的《阿房宫赋》好在哪里?有什么特色?

  众所周知阿房宫是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宫殿。它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时代。后来由楚霸王项羽一把大火烧为灰烬。古往今来谈论阿房宫的文章诗词不计其数,那么杜牧创作的《阿房宫赋》好在哪里?有什么特色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yìng qía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úa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jiāo)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图片.png

  【译文】:

  六国灭亡,全中国统一。蜀山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建起来了。它覆盖地面三百多里,遮天蔽日。从骊山北建起向西折,直奔咸阳。渭水和樊川,滔滔滚滚,流入宫墙。宫内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走廊像缦带一样回环曲折,屋檐高耸,像鸟儿在空中争啄。一座座楼阁就地势而起,又互相环抱围合。它们都与中心相勾连,彼此又屋角相对,像是在用角斗争夺。各种建筑一层层,一圈圈,像蜂房,像水涡,高高耸立,不知有几千万座。长长的大桥横卧在水波上面,没有云,哪里来的龙?阁楼间的天桥高架在空中,不是雨后初晴,哪里来的彩虹?高高低低的无数建筑物,使人迷迷糊糊,分不清南北西东。歌台上传出柔和的歌声,使人仿佛沉醉在融融的春光之中。舞殿里的舞女衣袖摆动,带来一派寒气,又使人仿佛处在凄凉的风雨之中。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中,气候却如此不同。

  六国的宫妃,王侯的子孙,辞别了他们的宫殿,乘车来到秦国,日夜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那明亮的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用的镜子;那碧云纷绕,是宫女们清晨梳理头发;那渭水中涨起了一层油腻,是宫女们倒掉的洗脸的胭脂水;那升腾的烟雾,是宫女们在用椒兰熏香;雷霆忽然响起,那是秦皇的宫车驶过;听着隆隆的车声渐渐远去,杳无声息,不知道他们驶向了哪里。宫女的每一寸肌肤,每一种姿容,都无比的娇艳。她们舒缓而立,向远方凝视,多么盼望皇帝来到自己的身边。可怜有的宫女竟三十六年不得见皇帝一面。燕国赵国收藏的珠宝,韩国魏国积聚的珍奇,齐国楚国搜集的精华,不知经过多少年代,从老百姓那里掠夺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保有,便被运到了阿房宫来。秦国人视宝鼎为破锅,把美玉当乱石,以金银作土块,将珍珠作碎石,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到这些东西,毫不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怎么样,千万人的心也应该怎么样。秦人爱奢侈豪华,别人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对别人连一点点财物都要掠取干净,而自己挥霍起来竟像泥沙一样毫不怜惜?阿房宫中那些架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闪闪发光的钉子,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屋顶上纵横交错的瓦缝,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墙还多;嘈杂的乐声,比闹市上人们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表面上不敢讲话,心里却郁积着愤怒。秦始皇这个独夫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陈涉吴广振臂一呼,函谷关就被攻破。项羽一把大火,可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也是秦国自己,并非天下人。唉!假使六国都爱护他们的百姓,就足以抗拒强秦。假使秦国又爱护六国的百姓,就可以传位三世乃至万世为天下之君,谁能灭亡得了呢?秦人无暇哀叹自己的灭亡,而后人替他们哀叹。后人哀叹秦朝的灭亡却不以为鉴,也要使更后的人再来为他们哀叹了。

图片.png

  【评介】: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把阿房宫的豪华壮丽铺排描绘一番,并非仅仅赞叹它的宏伟,而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唐王朝到了唐敬宗时已经江河日下,一蹶不振。而唐敬宗又是一个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库枯竭和民不聊生的形势,一味地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宫建殿。作者通过阿房宫由建造到毁灭的描写,总结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者能用赋的形式表达这种认识,实为难能可贵。

  本篇作品共分四大段,第一段描写阿房宫壮丽宏伟的气势和规模。第二段写了宫室美女之盛和珍珠宝玉之多。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乐和自取灭亡。这是作者写这篇赋的用意所在。第四段是议论,分析秦朝和六国灭亡的原因。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作品一开头就气势非凡,不同凡响。前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则概括了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艰辛。时代的风貌,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纸上,表现出作者开篇就要论列大是大非的气概。

  在横空出世般的描写之后,作者像舒展一幅巨画一样,将阿房宫的具体形象逐一展示给读者。“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对阿房宫广大宏伟面貌的整体描写。然后,作者又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线引入宫中,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等。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突出阿房宫雄伟的气势和富丽的形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使艺术效果更为生动形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是用疑问语气作比喻,使人感到巧妙新颖,相似逼真,音调铿锵有力,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比喻到这里,作者仍未停笔。“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既是充满诗情和音乐美的一幅宫廷画,也是对宫内气氛的一种比喻。它映衬出阿房宫内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前面已经说过,作者写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并非为了夸耀它,而是为了揭露“秦爱纷奢”,并以此来规劝当朝的统治者。所以,作品下一段的描写便从宫室之美转到了宫室里面的人物,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里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尽是六国之人。这些原来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她们打开妆镜,像天上无数的星星。她们梳理头发,又像片片乌云。她们泼掉的胭脂水,使渭水都漂起一层油腻。她们点起的香料,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比喻美丽,夸张浪漫,令人陶醉。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出现的又是另一幅景象,“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既写出了这些宫女们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同情。

  宫女之多,说明秦王生活的荒淫,而珍宝之多,则标志着秦王生活的奢侈。作品接着便描写了阿房宫内的珠宝“倚叠如山”。这些珠宝均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就告诉我们,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更有甚者,这些珠宝竟被秦人“弃之逦迤”、“亦不甚惜”。这就为后文议论秦国的灭亡设下了铺垫。所以,它既是上文的尾声,又是下文的序曲。

  第三段一开始,作者就提出问题:“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从而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以及这种建筑在广大人民痛苦基础上的“纷奢”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然后,作者用一个“多”字,在一套排比句中,进一步描述了秦皇的这种违背天理民意的“纷奢”。房柱多于田里的农夫,椽子多于织布机上的工女;钉子多于粮仓里的谷粒,瓦缝多于衣服上的丝缕;栏杆多于全国的城墙,管乐多于市人的言语。百姓“不敢言,而敢怒,”可“独夫之心”却“日益骄固”。进而导致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图片.png

  最后一段,诗人又用“呜呼”开始。作者指出,秦帝国和六国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骄奢淫逸,民不堪命才起而“族”之的。他想告诫当朝的皇帝以此为鉴。但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里“哀”的不是统治者的灭亡,而是沉痛的历史教训。“哀”的是“后人”不引为借鉴,从而使后人再为他们的灭亡哀痛叹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