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元春最后是被皇帝赐死的吗?为何会这样

  贾元春,是贾府的大小姐,贾政王夫人所生的次女。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众所周知,曹雪芹写《红楼梦》,大抵与自己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乾隆皇帝南下江南,曾四次下榻曹家,这一住不要紧,简直把曹家折腾的够呛,以至于曹府最后入不敷出,亏空许多。虽然乾隆爷把江宁织造等实体企业交给曹家,奈何仍然入不敷出,最终导致曹家走向没落。

  《红楼梦》中的贾府如出一辙。从兴盛到败亡,正是曹家的真实经历。通读《红楼梦》你会发现,暗示贾府没落的信息点有很多,其中“元春省亲”就是一例。

image.png

  贾元春,是贾府的嫡长女,是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府“四春”之首。贾元春早年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充任女史,在秦可卿死后进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通称“娘娘”。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首先看到的便是金陵十二钗贾元春的判词,原文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短短四句,道出了一个妙龄少女在寂寞深宫的举步维艰,孤苦无依。那么,身为贾宝玉的嫡亲姐姐贾元春,为何会在宫中离奇死亡?通读小说你会发现,贾元春是被皇上赐死的。那么问题来了,自元春入宫以来,几乎与皇帝很难照面,不得宠反而招致杀身之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位命运悲惨的女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虽做女史,却遭受百般冷落

  作为贾政嫡长女,贾府的大姑娘,贾元春自小就受尽荣宠,成为家族中着力培养的出众女子。非但如此,在贾宝玉三四岁的时候,贾元春就能教弟弟读书认字,其才情可见一斑。

  在《红楼梦》中,曹公不仅让我们看到贾宝玉的玩世不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端庄典雅,更让我们看到了贾元春深处宫闱的无奈悲哀。既然元春如此才华出众,那么曹公为何将她的判词写得如此悲凉?原因只在贾府。

  先说说贾元春从女官到妃子,是如何转变的。

  曾经的贾家可不是一般的存在。贾家的一切都是靠着贾政的祖父贾源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正是由于贾家有恩于朝廷,所有贾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

  作为嫡长女的贾元春,本来可以不用进宫的,但那时候贾府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为了家族兴盛不衰,除了让家中儿孙在朝堂上任职之外,家中若有品貌兼具的女子,也会被送入宫廷。很显然,这也是一种政治联姻,贾家想攀龙附凤。

  贾元春作为贾府的一枚棋子,带着家人的寄托,15岁的她便被送进深宫后院,成为了一名女史。女史这个职位比较高,平日里负责掌管王后的礼职。进入后宫之后,过往的自由可都被剥夺了。

  在这个深不可测的地方,贾元春一边要应付妃子间的钩心斗角,一边还要想方设法讨皇帝欢心。

  入宫不久,贾元春就从女史升为尚书,自身的才华终于得到了皇帝赏识。

  事实上,贾元春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在后宫中站稳脚跟,让贾府不至于萧条没落。(其实贾元春知道自己肩头的使命。)

image.png

  曹公笔下的元春,贤德又如何

  秦可卿作为一个出场早所以死得早的美人,也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成谜”的女人。她在临死之前,特地给王熙凤托梦,温言细语嘱咐了一番话。秦可卿托梦,便道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一般。

  秦可卿托梦时这么说: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总结为一句,那就是:福兮祸所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是一个道理。

  秦可卿托梦之语,句句在理,句句真切。这钟鸣鼎食的贾府,能光鲜亮丽几时呢?贾元春省亲回家时,一片虚假繁荣的背后,已经透露出了很多信号。而元春的六次哭泣,已经暗示贾府走到穷途末路。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府一切的辉煌,在贾源离世之后戛然而止,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失去主心骨的贾家并没有很快的没落。只是先辈们拼死打拼下来的荣华富贵,却养成了后生们好吃懒做、骄奢淫逸的德行,这是最为致命的。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湘莲听了,跌足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贾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会是一个坐享其成、污浊不堪的状况,不仅如此他们还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没有认清形势,导致被边缘化。家族里的众位子弟,他们自觉家里出了一个娘娘,以为贾府恢复以往的地位就指日可待,甚至有些飘飘然。元春的叔叔,兄弟和侄子都开始胡作非为,仗着她的身份到处生事,丝毫不顾及元春的处境。

  娘家人始终没有想过,一个根本不受皇帝喜爱,只被当作摆设的妃子,不知道要受多少冷落和白眼。在后宫,向来都是母凭子贵,一个没有子嗣的妃嫔,想要有一席之地,更是难上加难。元妃的无限风光,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罢了。说起来,这也是偌大一个贾府的悲哀。

  “六哭”,预示贾府悲惨结局

image.png

  仔细品读《红楼梦》你会发现,贾元春封妃这件事非常蹊跷。红楼一开篇,曹公就借冷子兴之口说了,“如今的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即名声显赫近百年的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既如此,贾元春忽然封妃,岂非怪事?

  但细细想来也不怪,正是因为贾府走了下坡路,所以才把贾元春送进宫,以求“拯救”娘家人。

  “二十年来辨是非”,显然,贾元春从生到死,经历20载春秋,也就是说,元春封妃之后没几年,她便去世了。这期间,贾府日益衰败,就连王熙凤都说,“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贾元春不受宠,从封妃省亲的“六哭”便可窥见一二。

  元春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久别相见,贾元春一开始就满眼垂泪,一手拉着贾母,一拉拉着王夫人,眼里早已在眼中打转。这是“一哭”。

  元春见了娘家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可见她的不易。这是“二哭”。

  贾母等让贾妃归座,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这是元春省亲之夜,第三次哭泣。

  等到父亲、叔伯、兄弟等男眷在帘子外面跪拜请安时,元春又是含泪劝诫,这是元春“四哭”,主要是向父亲诉说小民之家尚能团聚,而自己家却要骨肉永分离,无法享受天伦之乐。原文是: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见到胞弟贾宝玉,是“五哭”:

  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我们知道,宝玉和胞姐元春情深义重,宝玉三四岁的时候,姐姐元春就开始口授他一些字和书了。元春进宫后,也是经常写信出来叮嘱家人不要把弟弟约束太紧。

image.png

  最后一哭,是贾元春起驾回銮之时: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

  省亲总时长算起来,7个小时左右,平均算起来,贾元春每个小时都在哭。那么,曹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总让元春哭,她究竟哭什么?

  不难理解,贾元春哭的是自己悲苦不受宠的命运,哭的是贾家世道中落的不可逆转。

  为了这次省亲,不知宫廷变幻莫测的贾家,依然斥巨资大肆操办,加上贾元春的各种“哭”,早已揭示了贾府没落的宿命。而当元春转身回宫的那一刻起,自己已经踏上不归路,而贾府也将随之覆亡。

  值得一提的是,贾元春在大观园行酒令时的令词——双悬日月照乾坤,这本来是李白描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和肃宗并立之事,元春提出这个,也暗中提醒了贾府众人,在两皇斗争中,应该谨慎,千万别站错队。可贾府众人,却没有一人看出她的良苦用心。有人会说了,既然想救娘家,元春为何不直接挑明?要知道,身为贵妃的贾元春,一举一动可都被监视着,她是身不由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