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包拯年薪确有千万余,这是有原因的。
北宋年间,经济发达,生产力高速发展,加上商业的繁荣和对外文化、商贸交流,一度促使北宋国力雄厚,老百姓相对安居乐业。北宋的“高薪养廉”制度,就连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都想穿越到这个朝代,足见当时俸禄之诱人。所以,作为二品官员的包拯,年薪千万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宋朝的高薪养廉制度
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大宋皇帝宋徽宗,曾经多次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加薪,宋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官员拿着优厚的俸禄,能安心夯实大宋基业,能各司其职,能自觉地承担起廉洁的责任,更不要犯上作乱。
北宋之所以富得流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很多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此集结并发展;
其次,宋朝轻武重文,自隋朝以来,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进而走上仕途,文儒雅士大可以贪权、弄权,但向来以贪财为耻,所以吏治清明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宋朝的募兵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之手工业、制瓷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欣欣向荣;
第四,文化思想的交流,带动了经济和对外商贸的延拓。
二、公务员一族的包大人年薪几许
包拯是宋朝名臣,人称包青天。他为人清廉、刚正不阿,对皇帝也是一戳到底,所以他对贪污腐败向来厌恶至极,反腐铁腕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即便你是一介草民或是皇亲国戚。作为副部级的大官,能如此清廉确属不易,也不由得让人为之敬佩。那么,如此清廉的包大人,在高薪养廉的背景下,他的俸禄又如何呢?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在为官生涯中,官阶最为鼎盛的时候,曾经身兼三个职务:龙图阁大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和权知开封府事。如果按宋仁宗嘉佑年间颁布的薪水法规《嘉佑禄令》来计算,就龙图阁大学士一职每月就有138贯(一年计1656贯)的收入,每月除“打卡”货币工资以外,还有诸如绫、绢、罗和绵的实物收入。任职地方高级父母官,包拯还有2000亩的土地,可以收租,而且不需要纳粮。如此屈指算来,包拯的收入,货币加上实物折合起来,每年大概有21878贯收入,对比当时和现在的购买力换算一下,21878贯相当于现在的1367万元了,可见收入的确不菲。
相比较而言,明朝的海瑞跟包拯是同级别二品官,可海瑞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由此可见汤因比想穿越到宋朝也是有原因的了。
三、“高薪养廉”的是与非
北宋的高薪养廉不是宋朝首推,但却是宋王室为了安定国邦对俸禄改革的持续优化和递推。此举在稳定公务员阶层矛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减少了贪腐幅面的扩大。
但高薪养廉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场合出现了高薪养腐,即,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让贪者更贪。同时,不断的加薪,在特殊时期引起了通货膨胀,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虚假繁荣。还有,高薪养廉调薪的直接后果,造成国库空虚,老百姓赋税沉重,容易引发阶级矛盾。
此外,高薪养廉也带来了以财富求和的政治主张,所以发生在北宋时期抵御外辱的时候,才每每落得被动挨宰、纳岁币的耻辱局面。
宋真宗《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唯一一个没有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是谁?发生了什么?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详情
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口号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详情
对司马攸比司马炎更适合当国家领导人,为什么最终司马炎却上位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详情
还不知道:十八路诸侯北上灭不了董卓,董卓巅峰到底有多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董卓进京正式开启了三国战乱,那么董卓当时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详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宰相刘罗锅》,觉得历史上的刘墉就是个矮子,但其实荧屏上的刘详情
在文学作品中,单雄信是一派重情重义、忠义无双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单雄信与书中详情
历史上有很多名相、贤相,但是宰相作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这种莫大的权详情
司马懿发动政变抢夺曹魏政权,难道不害怕吗?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详情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孟古哲哲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详情
清朝宫中规矩众多,宫女选拔也是复杂,为何那么多女子愿意进宫?下面趣历史小编为详情
支持李治和武则天,李勣这么做的真实用意是什么?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详情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为何久攻不下陈仓?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详情
玄汉皇帝刘玄为何会不被承认皇帝的合法性?真相是什么?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时期,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将女儿送进宫中当宫女,接下来跟着趣历详情
还不知道:古代皇帝选妃子的三大标准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详情
对古代生活水平低下,那时候的穷人每天都吃些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详情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详情
薄姬(?~公元前155年),会稽郡吴县人,汉高祖刘邦嫔妃、汉文帝刘恒生母。趣详情
孙坚,字文台,吴大帝孙权之父,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下面详情
历史上真实的北齐是个什么样的王朝?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详情
你们知道萨尔浒之战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叛明自详情
在诸如世界杯这样的全球性足球体育赛事中,德国队长期作为实力强劲的队伍,被广大详情
还不知道: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迅速崩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情
对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国为什么一蹶不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详情
对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否正确?为何不先攻汉中与益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详情
还不知道:卤城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胜谁败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情
对古代两军列阵野战时,为何擅自回头往后面观看几眼的士兵会受罚?很感兴趣的小伙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官渡之战不爆发对谁更有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情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和周室联军之间爆发了一次战争,以郑详情
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的原因是许攸献计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详情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为江淮地区爆发了激烈战争,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史称石亭之详情
杨廷鉴是什么人?他为何会归顺于李自成?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详情
王昭君身为一个大美人,却在汉元帝的后宫当中默默无闻,多少年都见不到皇帝一面,详情
历史上真有董白这个人吗?她跟董卓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详情
众所周知郭嘉,是曹操最欣赏、最信赖的谋士之一。他跟随曹操擒吕布、破袁绍、斩袁详情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名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详情
一般开国皇帝都有很多心腹大臣,那么赵匡胤的心腹是谁?他的心腹大臣们并没有拥护详情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家是江宁织造署的管理者,雍正在登基5年后详情
历史上李世民与李元吉正妻杨氏之间有哪些故事?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详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详情
众所周知在官渡之战后不久郭嘉就因病去世了,那么郭嘉作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给详情
郭嘉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谋士代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这两位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很多人都想知道苦吟诗人指的是什么?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实这原指中唐和晚详情
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共历时七、八年(隋大业七年至隋大业十四年),当时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红楼梦元春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是什么意思?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详情
红楼梦中袭人自己不会做针线活吗?她为何要找人帮忙?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详情
红楼梦中晴雯被撵真的跟袭人有关?真相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详情
红楼梦中宁国府与荣国府为何都会逐渐衰败?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详情
红楼梦中宝钗酷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深意?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详情
红楼梦中焦大说的养小叔子的人指的是王熙凤?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详情
红楼梦中宝钗为何不像黛玉一样需要一个知己?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