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要是贾诩和司马懿相斗,谁能更胜一筹?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重臣是统率和谋略兼有的,贾诩只是个谋士,无统率之才,按史料记载内政能力也一般,出身也一般。
贾诩其人
贾诩,字文和,凉州系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贾诩最让人诟病的是曾经为天下大乱出谋划策,董卓被吕布诛杀,王允和吕布执掌朝局,王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人已经准备逃亡西凉去了,这个节骨眼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西凉诸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集结部队杀向长安,结果王允败死,吕布也败走,这个时期让后来的史学家对他评价很低。
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及辞李傕尚书之命,则以朝廷为解,是欲以虚辞盖实,恶将谁欺邪?
贾诩加入曹操阵营后,出谋划策,表现也不错,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为曹操平定西凉立下大功。
晚年曹操在继承人选择上犹豫不决,贾诩用袁绍、刘表的下场举例子,但是并不明说,暗示曹操要立长。曹丕称帝,感觉他的暗自帮助,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司马懿其人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曹操时期召司马懿为文学掾,但是只让其为谋士,并不重用,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很好,曹丕即位后司马懿终于崭露头角。
司马懿谋略、军事、内政都不错是个全才。《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司马懿在雍州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后来由于干旱导致关东缺粮饥荒,司马懿调运积攒的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可见司马懿内政能力之强。
公元241年,司马懿在主持对吴作战时,开始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彻底和曹魏翻脸。第二年,魏明帝令他司马懿远征辽东,司马懿带四万人马前去讨伐。兵到辽东后,司马懿三战三捷,大破公孙渊,公孙渊被迫退守襄平,司马懿令军士强攻一举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他又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此外司马懿和诸葛亮长期作战,也就互有胜败。
贾诩和司马懿没有可比性
司马懿出身望族,谋略并不亚于贾诩,大智慧更是超过贾诩,还是统率之才,司马懿长期带兵按照招揽了不少曹魏大将为他的心腹,这也是高平陵之变成功的一个原因,司马懿内政也抓的好,破孟达,破辽东,鏖战诸葛亮,这些贾诩拿啥比。贾诩只是个厉害的谋士,和司马懿天地之别,比不过司马宣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唯一一个没有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是谁?发生了什么?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详情
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口号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详情
对司马攸比司马炎更适合当国家领导人,为什么最终司马炎却上位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详情
还不知道:十八路诸侯北上灭不了董卓,董卓巅峰到底有多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董卓进京正式开启了三国战乱,那么董卓当时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详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宰相刘罗锅》,觉得历史上的刘墉就是个矮子,但其实荧屏上的刘详情
在文学作品中,单雄信是一派重情重义、忠义无双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单雄信与书中详情
历史上有很多名相、贤相,但是宰相作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这种莫大的权详情
司马懿发动政变抢夺曹魏政权,难道不害怕吗?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详情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孟古哲哲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详情
清朝宫中规矩众多,宫女选拔也是复杂,为何那么多女子愿意进宫?下面趣历史小编为详情
支持李治和武则天,李勣这么做的真实用意是什么?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详情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为何久攻不下陈仓?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详情
玄汉皇帝刘玄为何会不被承认皇帝的合法性?真相是什么?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时期,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将女儿送进宫中当宫女,接下来跟着趣历详情
还不知道:古代皇帝选妃子的三大标准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详情
对古代生活水平低下,那时候的穷人每天都吃些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详情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详情
薄姬(?~公元前155年),会稽郡吴县人,汉高祖刘邦嫔妃、汉文帝刘恒生母。趣详情
孙坚,字文台,吴大帝孙权之父,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下面详情
历史上真实的北齐是个什么样的王朝?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详情
你们知道萨尔浒之战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叛明自详情
在诸如世界杯这样的全球性足球体育赛事中,德国队长期作为实力强劲的队伍,被广大详情
还不知道: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迅速崩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情
对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国为什么一蹶不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详情
对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否正确?为何不先攻汉中与益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详情
还不知道:卤城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胜谁败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情
对古代两军列阵野战时,为何擅自回头往后面观看几眼的士兵会受罚?很感兴趣的小伙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官渡之战不爆发对谁更有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情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和周室联军之间爆发了一次战争,以郑详情
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的原因是许攸献计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详情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为江淮地区爆发了激烈战争,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史称石亭之详情
杨廷鉴是什么人?他为何会归顺于李自成?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详情
王昭君身为一个大美人,却在汉元帝的后宫当中默默无闻,多少年都见不到皇帝一面,详情
历史上真有董白这个人吗?她跟董卓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详情
众所周知郭嘉,是曹操最欣赏、最信赖的谋士之一。他跟随曹操擒吕布、破袁绍、斩袁详情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名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详情
一般开国皇帝都有很多心腹大臣,那么赵匡胤的心腹是谁?他的心腹大臣们并没有拥护详情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家是江宁织造署的管理者,雍正在登基5年后详情
历史上李世民与李元吉正妻杨氏之间有哪些故事?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详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详情
众所周知在官渡之战后不久郭嘉就因病去世了,那么郭嘉作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给详情
郭嘉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谋士代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这两位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很多人都想知道苦吟诗人指的是什么?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实这原指中唐和晚详情
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共历时七、八年(隋大业七年至隋大业十四年),当时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红楼梦元春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是什么意思?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详情
红楼梦中袭人自己不会做针线活吗?她为何要找人帮忙?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详情
红楼梦中晴雯被撵真的跟袭人有关?真相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详情
红楼梦中宁国府与荣国府为何都会逐渐衰败?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详情
红楼梦中宝钗酷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深意?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详情
红楼梦中焦大说的养小叔子的人指的是王熙凤?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详情
红楼梦中宝钗为何不像黛玉一样需要一个知己?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
《旧唐书》记载的是唐朝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