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延昭边关汲水灌城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2023-02-23 11:48:22 陈玄风 张先 昭庆公主 夏竦

  历史上的杨延昭,名杨景,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六子,故称杨六郎,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那么其在边关汲水灌城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上阵父子兵

  杨延昭,儿童沉默寡言,喜欢玩军阵类的游戏。他老爸杨业曾说:这个儿子像我一样喜欢研究排兵布阵。杨业“每征行,必以从”(每次出征,就让杨延昭随军,跟在身边)。

  《宋史·杨延昭传》: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986年3月,宋太宗赵光义决定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兵分三路,北上伐辽。就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王侁任阁门使(监军)兼蔚州刺史。

  副主将杨业率军取道代州,进攻应州朔州。

  自幼跟随父亲驰骋沙场的杨延昭(29岁),任此次伐辽先锋。在朔州城下,身先士卒,英勇无比。临阵即使乱箭穿臂,也毫不胆怯,反而战斗愈勇,攻下了朔州。

  三路北伐大军,两路军战绩辉煌,唯东路则出师不利,遇到辽代军事家耶律斜轸,遭到惨败。赵光义命令三路大军保护百姓后撤,收缩回到代州。

图片.png

  二、杨继业血战狼牙村

  (1)王侁贪功逼战

  宋军西上阁门使王侁,不顾战场形势而贪功,对杨业连激带逼,要求出战。

  《辽史·耶律斜轸传》:继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发,斜轸进攻,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

  辽代名将耶律斜轸(zhěn)得知杨业出兵,令部下萧挞(tà)凛设下埋伏,自己亲自与杨业交战,且一路佯装败退。

  按事先计划,宋军杨业出击,主帅潘美与阁门使王侁,在陈家谷口设伏,等辽军追击杨业到此,夹击辽军。

  可是王侁得到派出的探子回报,就依据耶律斜轸假败为依据,以为辽军真的是被杨业打败撤逃。贪功的王侁擅自率兵离开了预定的谷口,想去找辽军作战。

  (2)潘美战场误判

  主帅潘美不仅没有制止住企图争功捡漏的王侁等人,自己也失去了判断,离开了谷口阵地。

  杨业追击耶律斜轸途中,萧挞凛指挥伏兵四起。耶律斜轸也回头反击,杨业无可奈何,退至狼牙村继续作战。 杨业孤军奋战,从中午到傍晚,冲杀到陈家谷口时,却无人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受伤被俘。

  当潘美得知真正战败的是杨业率领的宋军,而不是辽军的消息时,局面已经难以挽回,于是,他就立即带兵后退。

  三天后,杨业绝食而亡。在陈家谷口之战中,战死的还有杨业的三子杨延玉。

  因父亲为国捐躯,朝廷录杨延昭为崇仪副使,并出任景州知府。这也是《杨家将》小说中,杨六郎名杨景的来历。

  不久,因江淮灾荒歉收,杨延昭被任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后迁崇仪使,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兼任如京使,回到军队。

  三、杨六郎凝冰筑城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中,有一回目《杨六郎凝冰筑城》,是说腊月初八三更天,寒风凛冽,北风刺骨,滴水成冰。走台阶时,杨六郎只顾与母亲佘太君聊天,险些跌倒。他灵机一动,想出:凝冰筑城,死守遂州之策。

  (1)汲水灌城

  史书上,的确有杨六郎凝冰筑城的故事。这也是杨延昭成名之战。

  《宋史·杨延昭传》: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

  999年,辽国萧太后亲自督阵,指挥大兵南侵。

  当年冬天,辽兵突然合围了边境小城遂州。当时杨延昭正好在遂州城内,他临危不惧,召集城中仅有的几千丁壮青年,人人发放兵甲器械,登上低矮的城墙,守护城池。

  由于有萧太后盯着。故而,遂州城外的辽军,攻势一天比一天凶猛凌厉。一连数天,进攻丝毫不停。

  而遂州城小墙矮,兵少将寡,加上准备不足,物资缺乏。一时间,守城兵丁个个胆寒,人人自危。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时节,杨延昭借助天气,命令将士连夜取水,泼洒城墙。到天明时,泼洒的水全都结成了冰,城墙变得坚硬无比,光滑透亮。辽军将士再次攻打城池,不仅没有办法攀登爬越,而且还摔得人仰马翻

  在杨延昭的反击之下,对方瓦解溃退,宋兵缴获辽军将士丢下的盔甲兵器很多。

  (2)治兵护塞,有父遗风

  《宋史·杨延昭传》: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当时,赵恒正在大名,召见杨延昭。

  杨延昭对相关边疆要务,有条有理,对答如流,赵恒很是满意,高兴地指着他对身边诸位王爷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曾是前朝的名将。他杨延昭本人,现在统率军队保护边塞安全,也有他父亲的遗风,很是值得嘉奖啊。

  杨延昭汲水灌城,《辽史》中也有记载。此战,杨延昭因功拜莫州刺史。

  四、杨山伏击战

  《宋史·杨延昭传》: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还是汲水灌城的那个冬天,杨延昭得知辽军大举南下的路线情报,将精兵部署埋伏在羊山西边。并派部队从北面开始袭击辽军,边战边退,将对方引到西山口袋阵之中。事先埋伏好的将士突然发起冲锋,大败辽兵,俘虏斩首了对方将领,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报朝廷。

  自此次杨延昭伏击战后,山西羊山,改名“杨山”。

图片.png

  五、黄金搭档

  评书《杨家将》中,说杨六郎杨延昭的弟弟,是杨希杨延嗣。但历史中没有杨延嗣(sì),而有一个杨嗣。

  (1)杨嗣暗打抱不平

  《宋史·杨嗣传》:嗣言:“尝与延昭同官,骤居其上,不可,愿守旧官。”上嘉其让,乃迁延昭官。

  1000年,奖州刺史杨嗣在廉良大捷,斩敌首二千多人,获战马辎重很多,因功拜保州刺史。没多久,宋真宗赵恒又召见杨嗣,当面再次提升他为本州团练使。

  当时,杨延昭因凝冰筑城取得大胜,刚刚迁升莫州刺史。

  老将杨嗣对宋真宗说,我一直与杨延昭为同一级别官员,现在突然位居其上,这可不行。我还是愿意担任以前的职位。

  因近段时间,辽军大举进兵,有杨延昭的遂州退敌、杨山伏击、以及杨嗣的廉良大捷一系列的胜利。所以,赵恒很愉快地褒奖了杨嗣的谦让品质,同意让他与杨延昭,一起兼任各州团练使。

  据《隆平集》记载:真宗嘉其廉,退,并命为团练使,令嗣因持延昭诰与之。

  宋真宗褒奖了杨嗣的清正廉明,自己也让步听从杨嗣的建议,将他与杨延昭一起晋升为州团练使。因杨延昭不在京城,就命令杨嗣回边关赴任时,代表朝廷给杨延昭下发委任诏书。

  当然,杨延昭也够资格兼任州团练使。因不久之前,他汲水灌城升任了莫州刺史,又在杨山伏击、大败辽军,擒获了对方的将领。但朝廷疏忽,没有及时委任。

  故而,老将杨嗣“愿守旧官”的表述,多多少少有点为杨延昭打抱不平的意思。

  (2)边关“二杨”

  杨嗣,在亲缘上,与杨延昭家没有什么关系。在年龄上,大杨延昭24岁,可以说是杨延昭叔父辈将军。

  其实,他任刺史(领奖州刺史),比杨延昭早得多,反而是杨延昭刚升任莫州刺史,才与他“同官”。这也可以看出,老将杨嗣对年轻一辈的杨延昭很是看重、信服,在边关,与杨延昭合作得很愉快。

  ★州团练使,负责统领地方武装自卫队,常由立功刺史兼任。

  《宋史·杨延昭传》: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赵恒对身边的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起在外地任职,他们都以忠勇效命国家。可是朝中对他们妒忌的人很多啊。我一直在尽力庇护他们,才有他们两人相继为国击退敌人的业绩,这也让你的工作轻松了许多。

  从皇帝赵恒的话中看,表面是在解释自己之所以同意杨嗣的意见,委任杨延昭兼任州团练使的原因。话外之音是表示杨嗣的暗示是正确的,是有人想故意打压杨延昭,才没有及时委任他兼任州团练使。

  《宋史·杨嗣传》: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之“二杨”。

  杨嗣与杨延昭,都以善战而闻名,尽管二人年龄相差甚远,但每次大一点的军事行动,都有他们合作的身影,在边关,将士称之为“二杨”。

  六、战败假官居第

  《杨家将》中,因杨延昭新收的草寇焦赞杀了新科状元、也是兵部司马王强的姑爷谢金吾,杨延昭负领导责任,受到牵连,而被发配云南。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历史上,杨延昭的确因犯了一次低级错误,而导致战败,但没有被发配云南。

  《宋史·杨延昭传》: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

  1002年,辽军进攻保州,杨延昭与他的黄金搭档——老将杨嗣率军前往救援。但因疏忽大意,他们刚率领大军到达目的地,还没有摆成阵列,就遭到辽军的袭击,宋军损失很大。

  此次失利,自然是杨延昭与杨嗣两位久经沙场的边关大将失误,难逃罪责。朝廷下发文书,派李继宣、王汀二人将他们替代,回京领罪。

  《宋史·杨延昭传》: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

  宋真宗赵恒替杨延昭与杨嗣二人求情,说:杨嗣、杨延昭向来以勇猛闻名全军,这次只是一时犯错,不如暂时宽恕他们,以观后效。

  (2)假官居第

  于是,杨延昭与杨嗣一起被“留其家京师,假官第以居”(临时授予官衔,在家闲居)。

  由此可见,两年前,赵恒所说的“朕力为保庇”的话绝非虚心假意。

  杨嗣与杨延昭二人,并肩驰骋沙场,共同进退,连打败仗都一致,也难怪《杨家将》中,说他们是兄弟。

  两年后,澶渊之战爆发,宋真宗赵恒“以嗣耄年总军政,虑有废阙”(年龄太大了,掌管军政,考虑事情不周到)的借口,派人将其替代。但宋辽签署和议后,又派78岁的杨嗣复出,任天雄军副都部署。一年后致仕退休。

  巧合的是,杨嗣与杨延昭于1014年同一年去世,杨嗣终年81岁,杨延昭终年57岁。

  七、再次奔赴前线

  (1)宁边赴任

  《宋史·杨延昭传》: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1003夏,气势越来越凶猛的辽军进攻望都,大宋边关主将李继宣只是每天派出游骑侦查敌情,也几次迁移营垒,就是一直按兵不动(未尝出战),而被削去官职。朝廷再次起用杨延昭任都巡检使。

  当时,正是朝廷谋划制定秋天抵御辽军的策略大纲之时。赵恒也诏令杨嗣和杨延昭二人写出朝廷“防秋之策”的读后感,要求他们分条上奏,逐一分析朝廷秋天御敌策略的利与弊。随后二人赴任,负责宁边军的防御部署。

  (2)李继宣的勇猛

  因一年前接替自己的李继宣怯战,杨延昭、杨嗣重返战场。

  当然,李继宣也不是贪生怕死、平庸无能之辈。

  1001年,就是杨延昭与杨嗣被撤职的前一年,辽军进攻。杨延昭与杨嗣首先赶赴战场,与辽军作战,李继宣紧急带兵驰援。

  半路上,李继宣嫌自己带领的赤虏军步兵太慢,他本人就只带一名随从急速前进观察敌情,正好看见与辽军作战的杨延昭与杨嗣处于下风。李继宣急忙与赶到的赤虏军合围辽军。辽军顿时大败,溃逃羊山。

  李继宣则绕着山路紧追不舍。追歼一路,他的坐骑两次被箭射死,也毫无惧色,一直从南山脚下,追杀到山北,最终,宋军又一次取得了羊山(杨山)大捷。

  李继宣一路追击辽军,到牟山谷时,他已经换了三匹战马(继宣马连中矢毙,凡三易骑《宋史·李继宣传》)。

  (3)功过分明

  此次赵恒处罚李继宣,很有意思。

  与杨嗣、杨延昭二人比,李继宣没有损兵折将,错误小得多。虽移动营寨,有怯战嫌疑,但没有撤兵逃跑几十里,他也不断地派人打探敌情,很可能只是他一直没有寻找到战机,不愿打冒险之战。

  但为杨嗣、杨延昭二人说情的赵恒,这次却表现得龙颜震怒,“令枢密院问状”,而处罚结果则是“降为如京副使”。

  更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不到一年,待罪而未立功的李继宣升职了,出任“如京使”,还兼任镇州钤辖(负责协调当地军事),不久,又负责统领镇州所有军队。

  纵观对李继宣的惩处与安排,似乎是赵恒心里认定杨延昭、杨嗣二人,比性格谨慎的李继宣更适合在第一线,与辽军正面作战。所以借故调动李继宣,把杨延昭与杨嗣调换回去。从赵恒对杨延昭、杨嗣、李继宣他们犯错的处理态度来看,当时奖赏处罚,是功过分明。

  八、兵抵辽境

图片.png

  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兵号二十万”。

  18年前,参入伏击围困杨延昭父亲杨业的萧挞(tà)凛,已经成长为辽军中流砥柱。此时,他统率辽军,直祗宋真宗赵恒驻军的澶渊总指挥部。

  杨延昭与呼延赞、张凝(替换老将杨嗣)、耿全斌等人,在辽军侧后或坚守,或出击袭击。彻底扰乱了南下进攻澶渊的辽军补给线。

  也就是说,杨延昭没有与当年伏击他父亲的萧挞凛交手。此时,萧挞凛杀到南方,而杨延昭却在向辽境奔袭。

  《宋史·杨延昭传》: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杨延昭率兵奔袭,直抵大辽边境,攻破辽国古城,俘获敌人极多。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胜利,直接导致辽军粮草不继。

  《辽史》: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辽史》在传记评论部分,说出雄才大略的辽国萧太后同意议和撤兵的两大原因。

  一是:在澶渊前线,辽军前线总指挥萧挞凛被宋军强弩射中阵亡,辽军士气受挫,失去依靠与主心骨、变得茫然无措。

  二是,杨延昭率兵,使辽国境内也受到战争的打击,遭遇重创。致使南北百姓都苦不堪言,都希望休养生息。当然,这里自然也暗含辽军后方不稳,补给困难。

  结尾

  澶渊之战结束,杨延昭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屯所九年,威震边关。

  杨延昭,原名杨延朗。

  1012年,宋真宗赵恒追封赵玄朗(中国民间信仰的财神——赵公明)为赵家始祖,为避讳,改为杨延昭。

  《杨家将》中,将杨延昭写成杨业的第六子,称呼“杨六郎”。

  但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但史书也记载,当时他的确也被人称为“杨六郎”。

  《宋史·杨延昭传》: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即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让辽军很是忌惮,以致辽军将士把他看成“杨六郎”。

  辽军将士之所以把杨延昭视为杨六郎,就是因其威名,加之军事才华。

  当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辽国民间也常把厉害的人物,比喻成星宿下凡。

  唐·《开元占经》中,有北斗“第六星主燕”,“北斗第六开阳”。而燕地恰就是大辽腹地。加之杨延昭姓杨

  还有五代·《道门科范大全》记载:北斗第六宮武曲星君。

  于是,当时的人,就很容易联想到,在辽军南下一路攻城夺地之际,还能率军攻入辽境的杨延昭,就是六郎星君——武曲星君临凡。

  被视作是“武曲星君”下凡的杨延昭戍守边关二十多年,智勇善战。自己出入没有官架子,但他号令严明。遇敌身先士卒,有功则归于部下。

  1014年,杨延昭去世,其灵柩起身回乡之时,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痛哭不已。

  《杨家将》与《薛家将》、《呼家将》一起,成为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