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状元黄观:池州贵池孕育的科举传奇与气节丰碑

  在明朝科举史上,黄观以“连中三元”的壮举成为传奇人物,而他的籍贯归属与人生轨迹,更与池州贵池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位出身寒门的状元郎,用一生书写了科举神话与忠烈气节交织的壮丽篇章。

  池州贵池:科举神话的诞生地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其籍贯明确记载为“江浙行省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他的生命,更见证了他从寒门学子到状元及第的蜕变。据《池州府志》《贵池县志》及当代《金溪县志》等史料考证,黄观出身贫寒,其父曾入赘许氏家族,他早年随母姓“许”,后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经朱元璋特许恢复黄姓

  黄观的科举之路堪称神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以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首状元”的奇迹登顶科举巅峰,成为明朝唯一一位“连中三元”者。这一成就不仅源于他的天赋异禀,更与池州贵池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当地至今流传着黄观少年时在清溪河畔苦读的传说,其故居所在的联盟社区仍保留着“状元坊”等历史遗迹,成为后人追忆这位传奇状元的实物见证。

  忠烈气节:长江之畔的千古绝唱

image.png

  黄观的忠烈之名,源于他对建文帝朱允炆的赤胆忠心。靖难之役爆发后,他临危受命,赴长江上游招募义兵勤王。当行至安庆时,南京城已陷落,燕王朱棣登基的消息传来。面对“忠君”与“苟活”的抉择,黄观选择在贵池附近的罗刹矶(今太子矶)投江自尽。据《明史》及地方志记载,他“朝衣东向再拜,投湍死”,以最决绝的方式捍卫了士大夫的气节。

  黄观的殉难引发了连锁悲剧:朱棣将黄观列为“奸臣”榜第六位,其妻翁氏携两个女儿及家仆十人投秦淮河自尽。南京秦淮河畔的“黄公祠”内,至今留存着“翁夫人血影石”的传说——每逢阴雨,石上便显现出愁苦女子的身影,成为这段忠烈故事的凄美注脚。而黄观幼子在忠仆保护下逃往盐城隐姓埋名,直至万历年间才恢复黄姓,其家族后裔至今已繁衍至数万人,形成跨越苏皖两地的庞大宗族网络。

  文化印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黄观的生命虽短暂,但他的精神遗产却深深烙印在池州贵池的文化基因中。明代知府钟榖在罗刹矶旁为他建立祠堂,知府钱槚于九华门外再建“黄公祠”,形成“一地两祠”的独特景观。清末,南京秦淮河畔的黄公祠成为贵池人祭拜先贤的圣地,而贵池乌沙镇的黄观墓及“状元坊”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凭吊。

  在当代,黄观的故事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广泛传播。2025年热播的历史剧《大明忠魂》中,黄观投江前的独白“江水可竭,此心不可夺”感动无数观众,让这位六百年前的状元郎再次走进公众视野。盐城黄氏后裔六次赴池州寻根的佳话,更成为连接苏皖两地的文化纽带,彰显着黄观精神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