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氏七贤

"

  (公元前533 — 479年),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太子建为郑所杀,公与伍子胥从郑逃奔吴。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被诏返楚,命为巢大夫,封地白城,以城为氏,乃白氏受姓之始。白公好兵下士,图谋报仇。楚惠王六年请兵伐郑,惠王许而未发兵。

白氏七贤

白氏七贤--白公胜、白圭、白起、白建、白居易、白敏中、白宇经

白居易应举了几次?他与关盼盼的死有什么关系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白居易家境优越,又有几分才华,入世做官乃是小菜一碟。其实不然。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全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可能他个人并不在乎那些名利之物,可如果想要为民服务,替老百姓着想的话,就必须要做官。做官的第一步就是应举。白居易应举倒是参与了多次,可是就是不容易成功。并不是说他文章写的不好,也不是说他在考场上发挥的不好,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白居易第一次应举,是在十几岁的一年。那时候朝廷党派斗争激烈,白居易祖父身居高位,也时常受到党派斗争的波及。那年的主考官恰巧是白居易祖父死对头的学生。因而在那年的应举中,白居易的文章被主考官以文笔不通的理由给刷了下来。第二次白居易应举是在他的祖父辞官归乡之后。当时出了考场,白居易和同伴们都有自信通过,坏就坏在白居易那天的运气不太好。那天一群人去了酒楼,点了几十坛子酒,准备来个不醉不归。无奈白居易诗兴大发,在酒楼柱子上用酒水作了了一首暧昧不明的诗歌,正好被常服出巡的皇帝撞见。皇帝多疑,以为白居易有造反的心理。第二天榜文就下来了,白居易无疑又失败了。可以这样说,白居易应举之路坎坷不明,处处充满艰辛。而最终他还是成功了,尤其是在后来,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淡泊名义,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诗,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从小天资聪慧的他五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在文学领域已经很有名气了,在之后他进京考试中了进士。在职期间白居易一直任劳任怨,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当时白居易被称为什么“诗魔”。白居易在意外情况下被贬职成为了江州司马,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的白居易大部分诗词都带着暗喻的手法讽刺了那是的朝政腐败无能和听谗言的昏君。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集分为三种,暗喻,闲适和伤感三大类。

1.png

  白居易称号诗魔的由来正如他诗中所说“魔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息”,反复的诵读着自己的诗句,导致自己嘴巴里长满了口疮,诗魔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白居易写诗的题材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身边提选的,他的诗歌让人通俗易懂,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从来都不参加党内的战争,淡泊名利。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为己任。他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诗歌是历史上的经典,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于白居易被称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为我们做了些什么。白居易这个人不在了,但是他的诗句会一直流传下去。

...查看更多

唐诗四大家之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及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查看更多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 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秦将白起为秦国的统一建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为了秦国是鞠躬尽瘁,但是晚年却不得善终。他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且看被誉为秦国“屠夫”和“不败将军”的白起,是如何走下神坛的?秦国历史上有两次杀人最多的记录,第一次就是伊阙之战长平之战,这两场战役的将领都是白起,一共死了六十四万人,用屠夫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blob.png

网络配图

  白起是郿(méi)人(今天陕西眉县人),他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期是个干大事的人。在公元前294年秦昭王十三年,白起被昭王封为左庶长,率领秦军攻打韩国的新城。在《史记》当中,白起一出场就是左庶长,左庶长相当于内阁总理大臣,这种爵位在当时已经不低了,差不多和丞相平起平坐。白起的出现其实就是秦国东进兼并诸侯国战争的开始。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政治格局,公元前294白起在这一年出场。齐湣王在这年联合宋国一起攻打曾经的盟国魏国,在观津打败魏军。另外,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曾经也是齐国的盟国。公元前293年,升职后的白起已经是左更,他率领军队在伊阙攻击韩国和魏国,这一战他杀了二十四万人,并俘虏了魏国将领公孙喜,攻克了魏国五座城池。这一仗下来,白起又升职了,做了国尉。

  白起渡过黄河继续进攻韩国,夺取了大片土地,韩国差不多割地两百公里。公元前292年,秦军白起又升了官,继续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本来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秦国抗衡,这个国家就是齐国。公元前288年,秦昭王称“西方大帝”,特别邀请齐国的君主齐湣王称“东方大帝”,齐国与秦国联盟。但是遭到了一个叫苏代的说客反对,齐国改为连赵抗秦。公元前287年,齐、赵、燕、韩、魏五国联军同时发起对秦国的进攻,秦昭王废除帝号,割地求和。公元前286年,齐国的糊涂君主齐湣王灭掉了宋国。

  齐国灭掉宋国以后,齐国在历史上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但是燕国为了复仇,在公元前284年,秘密联合除楚国以外的几个国家,在大将乐毅的率领下向齐国进攻。齐国也差一点被灭国,只剩下两个城池,直到燕昭王死了以后,新继位的国王把乐毅撤职以后,齐国的田单用火牛阵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几天时间就把燕军赶出了齐国。 ...查看更多

秦昭襄王嬴为何要自毁长城逼死白起?只因為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如果要问到战国时期战功最显赫名气最大的名将,此人非白起莫属:白起自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一战成名以来,连战连胜,可以用六国闻之丧胆来形容,长平之战赵括都说过如果秦军主将不是白起的话,他有把握战胜。白起战功赫赫成为秦昭襄王嬴稷手中的利器,兵锋所指六国拜服。

blob.png

  与此同时如果问到战国死得最冤枉的名将,白起也一定榜上有名:在赢得长平之战的重大胜利之后,白起和秦王嬴稷却在是否继续攻打赵国的问题上意见不合,最后秦王召白起重新出山被白起拖延之后,前257年在相国范睢的谗言之下秦王怒而赐剑令白起自杀。秦王嬴稷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在白起死后的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在信陵君的指挥下大败秦军并一直尾追秦军至函谷关,如果当时白起还在的话,秦国当不至于遭受如此大败!为何秦王明知白起在军事上对秦国的重要性还要自毁长城逼杀白起?其实这背后有比较深层次的塬因,对秦王赢稷来说,杀了白起他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我们分析下塬因。

blob.png

  第一,长久以来,郿县号称是「秦国第一县」,它是老秦人部族的集聚地,也是秦国最大的兵力来源地,秦国的百年世家孟西白叁族(孟西白指的是成就秦穆公春秋霸主的叁大名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世居于此,逐渐成为秦国的特权阶层,虽然商鞅变法后孟西白叁族遭受相当程度打击,但是到秦昭襄王时叁族特别是白氏重新渐渐掌控了部分军权,当时秦国军权大部分落入郿县孟西白叁族和以司马梗,司马靳为首的夏阳司马氏手中。

blob.png

  秦王嬴稷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是前期40年左右大权都在秦宣太后和其弟也就是秦王嬴稷舅舅魏冉芈戎等人之手,一直到公元前266年秦王嬴稷才在范睢的建议和支持之下罢了宣太后之权并把魏冉、芈戎等人驱逐出了秦境之后,秦王嬴稷才算真正夺回和掌握了王权。但是也仅仅是王权而已,和王权同样重要的军权却不在自己手上,秦王迫切需要收回包括军权在内的全部权力,可是白起和司马梗等人却没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秦王嬴稷逼杀白起深层次的塬因其实就是为了收回对秦王来说至关重要的军权,果然白起自杀后,国尉司马梗被罢免,其后司马靳被杀,秦王收回军权的努力得到了成功。

blob.png

  第二,秦宣太后以及魏冉、芈戎等人都是楚人,他们把持了秦国朝政大权41年之久,虽然秦王嬴稷收回了王权,但是朝中仍然支持或者说同情秦宣太后和魏冉、芈戎的不在少数,白起恰恰就是由魏冉重用和提拔上来的,为了彻底清除朝中楚人实力和彻底掌控朝政,借白起抗命杀之也在情理之中。

blob.png

  第叁,白起杀心太重,长平之战坑杀40余万赵军,使得天下纷纷,六国无不对此激愤不已,秦国和秦王嬴稷遭受了空前压力,此时杀了当事人白起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

blob.png

  第四,白起在军中影响力实在太大,王陵和王龁之所以迟迟不能攻克赵国都城邯郸和此也有一定关係,杀了白起有利于秦王自己提拔和重用的大将王陵王龁等人取代白起更快的掌控军队。

blob.png

  所以,对白起来说,他被逼自杀死得是有点冤枉,但是对秦王嬴稷来说,杀了白起可以夺回军权和消除白起等人在军中的影响力,还可以给六国一个交代,在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制度下,失去白起可能一定时间内秦国会遭受一定损失和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影响不大,一句话,秦王嬴稷杀了白起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白敏中(唐朝宰相)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贡献?

  【人物简介】

  白敏中(公元792 — 861年),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白敏中少孤,承学诸兄,唐穆宗长庆(821—824年)初中进士,初由义成节度使李听用为僚属,入朝为右拾遗,改殿中侍御史,后出任邠宁节度副使,因政绩显著,御史中丞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转左司员外郎。唐武宗素闻白居易大名,欲以重用,宰相李德裕上奏白居易患有脚病,力不胜任,言白敏中文词类居易而器度见识过之。于是,命白敏中为知制诰,翰林学士。

image.png

  唐宣宗即位,白敏中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小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因与李德裕往来密切,又受其引荐,被视为李德裕党。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贬,白敏中为保其官爵,极力排斥诋毁李德裕,受到众人的谴责。李德裕被贬后,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真谓官运亨通,但不久就遭到崔铉和郑颢的排挤。离京充任地方官。历邠宁、剑南、荆南节度使。

  唐懿宗执政后,白敏中重新得到重用,被召还入朝,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未几又给白敏中加官中书令。咸通初年,白敏中虽已年迈,朝廷又命为凤翔节度使。白敏中三次谢绝,最后除东都留守,以太傅退离政界。

  【主要贡献】

  白敏中辅政期间,在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关系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他作为镇抚大 臣,前去安谕党项,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临行时,唐宣宗亲自在安福楼为他饯行,颁玺书慰劳,赐通天玉带,以神策军护送,允许开府命士,礼遇如同裴度平淮西。军至宁州,诸将已破党项及羌,白敏中征求军士们意愿,可弃战为农,从南山并河按置屯保,连绵千余里,又开通萧关至灵威的交通要道,且耕且战。白敏中徙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发展当地骡子军,修复关碍,使山河完整,加强了西南边区的防御,治蜀5年,因劳加兼太子太师。咸通二年(861年),西南蛮族侵扰,唐懿宗派人挟扶白敏中上殿,一同计议。

  白敏中一生身居要职,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恢复、发展边地经济作出一定贡献,后由于足疾自请退出。只是诬陷李德裕一事,给自己的声望造成一个阴影。

  【四辅之首的宰相】

  白敏中自幼好学,不善言谈,承学诸兄,擅长诗文。长大后,诚信笃实,看重友情。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六位皇帝,位及宰相,在治国、治军上都有杰出的建树。

  长庆元年(821),于寒门好友贺拔(基)一同考取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不久征召到义成节度使李听府衙,李听面见后,非常满意。迁右拾遗,出任河东、义滑、邠宁三府掌书记试大理评事,辅助李听,以办事干练闻名。御史中丞高元裕荐为侍御史,再转左司员外郎。大和七年(833),白敏中丁母忧,退居下邽故里。唐武宗久闻白居易之名,急欲召用。当时白居易患病,宰相李德裕极力反对武宗重用白居易。乘机向武宗奏道:“白居易有病,不便朝事,其堂弟白敏中文辞类其兄居易,重友情,且有器识。宜召用。”武宗允准,即诏令白敏中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累至学士承旨,兵部侍郎。

  会昌六年(846),白敏中出任同平章事(宰相),迁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集贤史馆大学士。大中元年(847)唐宣宗即位,加拜白敏中为尚书右仆射,授金紫禄大夫,封太原郡开国公。李德裕嫉贤妒能,积怨甚多,宣宗深恶之。白敏中力助宣宗将李德裕贬崖州刺史(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其党羽贬出京师。当时授到不少人非议,但白敏中深得宣宗信任,五年十三次升迁,位居四辅之首。一天,宣宗欲知百官名数,便问令狐陶(任翰林学士)。令狐陶答道:“六品以下官员,官卑数多,皆由吏部注拟;五品以上官员,则由朝廷制授,名有籍册,名曰‘具员’。”于是,宣宗命白敏中作《具员御览》。白敏中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编撰成《具员御览》五卷 ,置于宣宗案上,供宣宗考察大员时参阅。

  大中五年(851)二月,唐宣宗以南山、平夏党项叛乱久未平息,颇厌用兵,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辅政大臣崔铉建议,宜遣大臣镇抚,宣宗允其言。三月,任命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南北两路供军使,兼邠宁节度使。白敏中奏请参考裴度故事。裴度,唐朝大臣。宪宗派他宣谕田弘正归顺后,督师攻破蔡州(治年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河北藩镇相继臣服,平息了藩镇割据。以此事为例,择廷臣为将佐,镇抚党项,恩威并用,宣宗允准。遂以左议大夫孙景商为左庶子,充邠宁行军司马;知制诰蒋伸为右庶子,充节度副使,发兵征讨党项。

  这年初,宣宗命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婿,白敏中举荐新科进士郑颢。当白敏中得知郑颢成卢氏婚将授室时,立即作罢。郑颢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郑颢心中非常怨恨敏中,由是数毁白敏中于朝廷。白敏中在赴镇统兵讨党项前,对郑颢毁谤心中不安,向宣宗奏道:“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京师,无如臣何;今臣外出,郑颢必借机中伤中我,臣死无日矣!”宣宗道:“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耶!”遂命左右于禁中取出一小柽函,授予敏中,说:“此皆郑颢诬陷卿之书笺也,朕若相信,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心中乃安。回到府中,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一日,宣宗御驾安福楼,为白敏中出镇颁玺、书谕,饯行,礼如裴度讨淮西时一样。白敏中率军行至宁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三交谷,与党项叛军交战,歼敌9000余众。对迫于饥寒出山、穷无归所愿革新向化的兵卒,奉谕于银夏境内授予闲田,抚如赤子,从前恶行一概不予追究。若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并对灵、夏、邠、鄜四道百姓,减免租税三年,惠及广大百姓。八月,白敏中奏报南山党项请降。时用兵岁久,国用颇乏。宣宗诏赦南山党项,使之安业。白敏中受降后,说服党项将卒,皆弃兵择业安居。

  党项叛乱平息后,免去白敏中都统职务,出任邠宁节度使。次年四月,又调白敏中为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到任后,增加骡军,修复关壁,用心治理西川,功绩卓著。宣宗加封白敏中为太子太师,徙荆南。大中七年(853),特进白敏中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大中十一年(857)二月,白敏中任检校司徒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咸通元年(860),唐懿宗即位,白敏中从西川召回京城。懿宗拜白敏中为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复辅政侍中。一日,白敏中在上朝时,不幸跌倒于宫殿的台阶之上,腰部受伤,行动不便,不能上朝议事参政。他为了不影响国事,曾三次上表辞位,愿归乡以守祖茔,懿宗不允。四五月间,右补阙王谱上疏说:“陛下理政之初,乃宰相尽心之日,不可暂缺。白敏中自正月卧疾,今已四个月了,陛下虽与相坐说话,未尝三刻,天下之事,陛下常无暇与之讲论。臣请罢去敏中相位,另访硕德大才之人,以佐朝政。”懿宗遂命众大臣讨论,大家认为王谱侵害了白敏中,乃贬王谱为阳翟令。白敏中辞位之事被搁置下来。九月,白敏中第四次上表辞位,懿宗诏命白敏中为司徒,中书令,减少其担负的一些事项。

  咸通二年(861)二月,南部边陲一些少数民族闹事,懿宗召白敏中入朝议事,派人挟持敏中上殿,白敏中坚持不愿为相入朝,固辞求免。懿宗尊重白敏中的意愿,命白敏中兼中书令,出任凤翔节度使。未几,懿宗颁诏,白敏中五奏愿归乡以守祖茔,除都留守不致拜,准以太傅致仕。诏书尚未到达,白敏中已溘然长逝。随后,白敏中被册封为太尉,葬下邽白氏坟茔。其坟茔位于今渭南市临渭区龙背乡北程村北。白敏中的墓冢及唐时所立的神道碑仍保存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白起是不是白乙丙的后代?两人有关系吗

  今人多以为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大将、“人屠”白起秦穆公时期白乙丙的后代。这似乎很好理解:两人都姓“白”,都是秦国赫赫有名的战将。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些人的想当然。

image.png

  首先,《史记》等史书没有任何记载白起是白乙丙的后代,我们不能凭臆想去“创造”历史,最起码说白起是白乙丙的后代没有证据可持。

  其次,白乙丙不姓“白”。《史记》很明确记载,白乙丙是蹇叔的儿子,“蹇叔”就是“姓蹇的大叔”。那么,白乙丙也应该姓蹇了?是的,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字和名加起来的叫法是春秋时期对有一定地位的人士的尊称,所以“蹇丙”的尊称就是“白乙丙”了。

  再次,两人籍贯不同。关于蹇叔的籍贯,史书也没有记载,只记载他在宋国(现今的河南商丘一带)务农为生。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楚国赎回并得到重用后,向穆公推荐了蹇叔。于是,秦穆公“迎蹇叔于宋”(李斯《谏逐客书》原话)。而在春秋前期,各国老百姓迁移不多,因此蹇叔原为秦人、后迁往宋国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蹇叔原为秦人,历史学家就不会把秦穆公用蹇叔算成他善用其他诸侯国的能人的证据之一了。再观白起,《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明确记载,“白起者,郿人也。”,“郿”即为今天的陕西眉县,也就是说,白起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和宋国相距甚远,根本不可能有血缘关系。

  所以说,白起不会是白乙丙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白氏七贤--白公胜、白圭、白起、白建、白居易、白敏中、白宇经。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