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子之役

"

  丙子虏乱又称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被称为丙子胡乱(병자호란)。丙子胡乱又与之前发生的丁卯胡乱统称为丙丁虏乱(병정노란)。

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

丙子之役议和之后 清朝还掳掠了50万的朝鲜人带到国内当做奴隶

  在清朝皇太极统治时期,皇太极曾经两次血洗过一个国家,第一次这个国家的好几座城市被屠城,第二次竟然还抢来了这个国家50万奴隶。

  那么,这个国家到底是哪一个国家呢?小编告诉你,那就是朝鲜。具体是什么情况,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image.png

  丁卯之役

  “丁卯之役”是皇太极第一次血洗朝鲜的历史事件的称呼,在朝鲜被称作“丁卯胡乱”。朝鲜一直以来都是明朝的藩属国,奉明朝为宗主,所以对当时的后金采取的是敌视的态度。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在意朝鲜,但是到了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就不这么想了,决定攻打朝鲜,血洗李氏王朝。

image.png

  丁卯之役

  公元1627年,皇太极命阿敏为统帅,带领后金铁骑浩浩荡荡的开往朝鲜,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后金铁骑血洗了朝鲜本土,朝鲜的安州直接被屠城,而平壤作为首都也成为了一座空城,粗略估计,死亡人数应该在十万以上。这场战争过后,朝鲜被迫与后金结盟,一起抵抗明朝,但朝鲜仍然心有不甘。

  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是皇太极第二次血洗朝鲜的历史事件的称呼,在朝鲜被称作“丙子虏乱”。这场惨烈血腥的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丁卯之役”的九年后,也就是公元1636年。在皇太极第一次血洗朝鲜后,虽然朝鲜表面上同意与后金结盟,但是实际上还和明朝保持着联系,并且对后金要求执行的政策偷工减料,阳奉阴违。

image.png

  丙子之役

  皇太极见到朝鲜这样做,心里当然很不爽,所以在1636年的时候,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这一场战争比第一场战争更为惨烈,不仅平民百姓和抵抗士兵死伤无数,而且还俘虏了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76人。双方议和之后,清朝还掳掠了50万的朝鲜人带到国内当做奴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丙子之役——朝鲜从此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的命运

  众所周知以前的高句丽就是如今的韩国和朝鲜,他们在历史上就一直属于中国的附属国,直到近代后才与中国划清了关系。在清朝统治中国北方之后,朝鲜有一段时间不归顺于清朝,也拒绝顺从清朝,直到后来的一场战争才又归顺清朝,这场战争也算是清朝最拿得出手的漂亮仗了。

image.png

  在1636年4月,也就是中国的丙子,清朝要推翻明朝后,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国号为“大清”。后来还先把中国此事通报给朝鲜,意在朝鲜能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之一。朝鲜得知之后,并不想再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朝鲜臣僚们都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氛围下,仁祖拒绝不接见从中国来的金使团,也不愿意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后,沿途的老百姓前来观望,甚至儿童小孩对金使团扔起石头房瓦,受到莫大的侮辱。爱新觉罗·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时,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也居然不下拜,使得皇帝很是生气。

image.png

  后来,清朝认为这是朝鲜的国王有意而为之,在1636年年12月,爱新觉罗·皇太极以朝鲜违背誓约为由,准备进攻朝鲜。派济尔哈朗驻守沈阳,阿济格和阿巴泰驻守辽河入海口以遏制明军,爱新觉罗·皇太极亲自率领十二万清军进攻朝鲜。他还命令其他清军进入长山口,马福塔等将领率领三百多清军突袭朝鲜首都汉城,多铎和岳托等将领率领数千清军来接应。爱新觉罗·皇太极率领清军进攻朝鲜,史称丙子之役。

image.png

  在丙子之役中,马福塔和多铎等军队击败了汉阳守军,朝鲜仁祖让王族逃到江华岛避难,他自己撤退到南汉山城。随后清军主渡过镇江,占领郭山城,定州、安州后朝鲜军队不战而降。由于那时是冬季,清军趁临津江结冰的时候渡江攻占汉阳,会合各部清军后包围南汉山城。朝鲜各处驻守军对得知国王被围后,都前来支援国王,但先后都被清军打败。

1541470226787123.png

  在1637年正月,清军先后击败全罗道、忠清道等地的朝鲜援军。后来朝鲜仁祖向清军求和,爱新觉罗·皇太极怕朝鲜再次反清,派遣多尔衮进攻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爱新觉罗·皇太极要求朝鲜仁祖出城投降。不久后,仁祖将“亲明反清”的主要人物都交给清军处理,仁祖随后出城,然后脱去王服改穿成青衣,在三田渡拜见爱新觉罗·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后来双方签订协议,隔一定的时间就要向清朝进贡。

image.png

  其实在清军队进攻朝鲜的过程中,朝鲜一直想着明朝来拯救的信念,甚至打算国家灭亡也不对清军投降。丙子之役中,国王的态度更是宁愿灭亡也不愿背离华夏,不过后来还是战败被迫投降,朝鲜国王仍在自身心理的道德自律感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感,不过还是改变不了朝鲜从此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的命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丙子之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丙子之役简介

  丙子虏乱又称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被称为丙子胡乱(병자호란)。丙子胡乱又与之前发生的丁卯胡乱统称为丙丁虏乱(병정노란)。

image.png

  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仅仅去世三年,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

  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朝鲜虽然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朝鲜人对清朝非常反感,称呼清朝为“胡虏”。这种敌对的称呼和态度,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比比皆是。

  丙子之役不仅解除了清的后顾之忧,粉碎了明的东江防线。从此朝鲜不再支持明朝,却派兵、运粮参加对明战争,因此清的军事实力大增。 总之,皇太极通过“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

  背景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女真族的后金政权开始强大起来。1627年,后金君主皇太极遣兵入侵朝鲜,朝鲜被迫与后金议和,与后金结盟。但当时朝鲜由亲明的西人派执掌政权,依然保持与明朝的关系,收留明朝战败逃至朝鲜的将领,对后金持敌对态度。

  1627年丁卯(明天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他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阿敏率领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攻占义州,济尔哈朗则率领大军进攻毛文龙驻扎的铁山,毛文龙退居皮岛。阿敏认为皮岛隔海相望,没有水师,无法进攻,而义州则被后金轻易攻取,说明朝鲜防御力量很弱,足以取胜。因此,后金把进攻目标转为朝。阿敏率领大军南下,一面放兵四掠,一面以待朝鲜请和。仁祖得到后金大军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惊恐万状,将后妃送到江华岛避难。阿敏部将乘胜前进,先后攻占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进,驻营安扎。此时仁祖也已逃往江华岛,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最后阿敏让步,向朝鲜表示“不必强要”。三月初三,仁祖率领群臣和后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虽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对朝鲜誓文不满意,便令八旗将士分兵掳掠三日,使朝鲜京畿道海边一带“尽成空壤”。随后后金撤军到平壤,奉皇太极命令不再后撤,扬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复还”,又逼迫朝鲜签订了平壤誓约,在中江、会宁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image.png

  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 。崇祯帝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时表彰朝鲜“君臣大义,皎然日星”。1629年,袁崇焕为议和诱杀骜不驯的毛文龙,为朝鲜除去一害,同时也为满清攻明和朝鲜扫除了后顾之忧,使登莱巡抚袁可立经营数年的登莱防务土崩瓦解。而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明朝孔有德自山东叛逃后金,皇太极命朝鲜助以粮饷,朝鲜非但拒绝,而且还帮助明朝追杀。皇太极一度对明朝采取和平攻势,要朝鲜从中调停,朝鲜看出后金求和之意不诚,加以辞拒双方关系日益僵化,终于酿成了又一场战争。

  1628年,朝鲜依据与后金的协议,开市于中江。同年,因毛文龙被袁崇焕处决导致明军陷入混乱,皇太极计画趁机进攻明朝,向朝鲜徵调兵船。朝鲜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后才接见后金的使臣,并对他说:“明国犹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国,可乎?船殆不可藉也。”

image.png

  1632年,皇太极派巴都礼、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鲜颁定贡额。仁祖仅同意贡献贡额的十分之一,推托说金银、牛角不是朝鲜的特产,拒绝献出。皇太极大为光火,于次年致书仁祖,责其减岁币额,并窃葠畜、匿逃人之罪,欲罢遣使,专互市。朝鲜索性拒绝同后金在会宁城的互市。此后又多次拒绝互市,并加筑京畿、黄海、平安三道白马等十二城,以加强对后金的防备。

  1635年,皇太极攻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皇太极准备称帝,遣使通报朝鲜。朝鲜将后金使臣囚禁,宣布不承认1627年的城下之盟。使者逃回后金,报告皇太极,皇太极大为光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丙子之役过程简介 丙子之役的影响是什么

  1636年4月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

image.png

  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同年12月,皇太极以朝鲜违背盟约为由,准备入侵朝鲜。派济尔哈朗守沈阳,阿济格、阿巴泰守辽河入海口以遏明军,皇太极亲自率领清军十二万入侵朝鲜。皇太极令多尔衮豪格分统左翼满洲、蒙古兵,从宽甸入长山口;户部承政马福塔 等率兵三百人突袭朝鲜王都汉阳城,多铎、岳托等人率数千兵马接应。皇太极与代善率其他各路军马进攻朝鲜。马福塔、多铎等部袭败了汉阳守军,而在此时的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皇帝: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栖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而已”云云。

  随后清军主力渡镇江,占领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战而降。清军乘临津江结冰之际渡江攻占汉阳,会合各部包围南汉山城。朝鲜各处守军见国王被围,纷纷前来支援,但先后被清军击败。

  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遣多尔衮袭破江华岛,俘虏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76人。

  1637年(崇德二年)正月,朝鲜全罗道、忠清道等地的援军赶到,先后杀死了满洲大将扬古利、佐领固山、达兰、骁骑校僧锡、云骑尉鄂海,参领特穆尔,佐领弼雅达、阿纽、都敏,但是依然不能挽回败局。

  皇太极遣使,要求朝鲜仁祖出城投降。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正月三十日,仁祖将亲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及台谏官洪翼汉缚献清军,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脱去王服,改穿青衣,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行三跪九叩之礼。

image.png

  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除明朝的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此外,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丙子虏乱”。

  双方签订和议:

  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接受清朝的册封,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 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朝鲜应向清朝朝贡。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属的岛屿皮岛时,朝鲜应该出兵、出战船五十艘协助。 清朝禁止朝鲜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在一系列仪式之后,朝鲜服属了清朝统治,并在三田渡地区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皇太极随即撤军归国。

  在满洲贵族的军队入侵朝鲜的过程中,朝鲜对明朝一直怀着等待拯救的信念,甚至打算国家灭亡也不对满洲人投降。丙子虏乱中,国王的态度是“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壬辰之役,微天朝则不能复国,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为鱼者,其谁之力也?今虽不幸而大祸迫至,犹当有陨而无二也。不然,将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乎?”。宁愿灭亡也不愿背离华夏,重要的理由还有无法面对“天下后世”。这一切的动机背后是巨大的伦理决择与价值判断。朝鲜“宁获过于大国(指满清),不忍负皇明”。而在战败被迫投降之后,即使是“身在满营心在汉”,朝鲜国王仍在自身心理的道德自律感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感。“正月朔乙丑,上于宫庭设位西向中原哭拜,为皇明也。”。而在其子孝宗国王的记载中,这位仁祖大王每当“语及皇明,至于呜咽不能言”。由于此种内在的道德压力与深切自责,朝鲜国甚至在发生了虚造的传言。据说“(日本)关白执政辈,以朝鲜与鞑靼合,莫不骇愤,将欲兴师而来”。惊恐之中,正是集体意识中对道德要求的执着与自责意识。

  结果

  清朝将五十万朝鲜人作为俘虏押回国充作奴隶,并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根据规定,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抓往沈阳杀害,号称“三学士”。

image.png

  虽然朝鲜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朝鲜人民对清朝非常反感,称清朝为“胡虏”。这种敌对的称呼和态度,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比比皆是。朝鲜方面仅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则不使用,称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尊崇明朝,使用“后崇祯”年号,致使“崇祯”这个年号被朝鲜士人沿用数百年。而在朝鲜孝宗在位期间,朝鲜甚至密谋起兵,联合日本江户幕府、南明反对满清,后来又计划响应三藩之乱和明郑政权。但北伐计划最终因财政困难而计划搁浅。

  在外交方面,朝鲜建立迎恩门以迎接清朝勅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间,朝鲜先后161次接待清朝勅使。朝鲜每年四次向清朝进贡(1644年后改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为止。而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之后,迎恩门被拆毁,改建独立门。

  影响

  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的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文武两班大臣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在华夷秩序的天道伦理之自然性中,“华夏”即意味着对高尚的文化与族群正义性,对中华的彻骨认同即是对文化与族群尊严的彻骨认同。因此,朝鲜也向来乐于自已“小中华”的美称。“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山川险隘,人民多贫。只以稍遵礼俗,自古中国亦许之小中华”。

image.png

  对于丙子虏乱,从一百多年后朝鲜人朴趾源的记载中,仍对当时明朝的态度心怀感激:“崇祯丙子清兵之来也,烈皇帝闻我东被兵,急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洪范奏官兵出海,而山东巡抚颜继祖奏属国失守,江华已破。帝以继祖不能协图匡救,下诏切责之。当是时,天子内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属国之忧,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于骨肉之邦”。

  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清朝将五十万朝鲜人作为俘虏押回国充作奴隶,并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根据规定,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抓往沈阳杀害,号称“三学士”。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