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堕三都

"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事件。

堕三都

堕三都——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圣人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代大贤,孔子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见解,其言论很有发性和教育性。他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常常能从身边细小的事情,自然万物中领悟到人生百态的哲理。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出自《论语》: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内容叙述的是:春暖花开之际,孔子率领子贡等众弟子出游,去泗水看春潮。万物复苏的季节,春风习习,草长莺飞,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面对此时此景,孔子望着泗水,却有着不一样的体会。波澜壮阔的泗水从群山之中奔涌而出,又无所畏惧的奔腾远去。孔子站在泗水河边,看着奔腾不息的泗水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中。孔子的行为引起了弟子们的不解,纷纷上前过问他在看什么。孔子回复:“我在看水。”弟子们更疑惑了。这时,子贡上前说道:“老师在此观水不语,想必是心有感受,能否与我们讲讲其中的道理?”孔子就此展开了一番关于“水与君子的”言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叹老师的智慧,也受益良多。

  世间上的“水”有千万种,它们千遍一律,孔子却能从中领悟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弟子。像“水”一样,刚柔并济,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可豪情万丈胸怀大志;可柔情似水温谦如玉;像“水”一样有情有义,哺育众生滋润大地,教人真、善、美。像“水”一样,始终坚定着前进的道路,一生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奔涌前进、毫无畏惧、百折不饶 ...查看更多

揭秘孔子不费辛苦周游列国的真实原因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但同样也是一个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政治家,他宣传的“仁”“克己复礼”的思想,在战国那个纷乱的年代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机会,最终他只能选择教书育人,为中国古代教育做出的杰出的贡献。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鲁国孔子堕三都的建议,最终却功败垂成?

  礼堕三都一事,在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西元前497年,孔子这时候55岁。当时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在费邑造反,叔孙氏家臣候犯,也据郈邑作乱,到乱事平定之后,孔子向定公说到。依照法制的规定,臣子是不能够收藏甲兵的,大夫不能有百雉之城,即古制城长三丈。高一丈为雉。

  孔子认为现在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大夫,都是在违反了这一项的规章制度,因为他们的权势太大了,为了贯彻礼制,请毁坏让他们三家的都城,来削减他们的权势,以强化公室。孔子提出了这个建议,也获得了鲁定公的允许,然而先后堕除了叔孙氏的郈,季氏的费,而孟孙氏的成邑,最后因为遭到家臣公敛处父的反抗,并未能够堕除。

  这一个理由是成邑不仅是鲁国北抗齐国的重要据点,更加是孟氏的保障。堕了成邑,就要将无孟氏也。当时打动了孟懿子,进而阻扰了孔子堕城,以至于使得孔子堕三都的建议,最终功败垂成

image.png

  由于三家的大夫,著眼于各自的利益,才致使孔子强公室的主张,在鲁国终究还是未能够实现。在图中坐于几席上的人就是鲁定公,两边有随从的侍者还有议政的大夫,可以看出画家并衬以屏风来作虚景,鲁定公正是在向孔子下堕三都的命令。

image.png

  那些来往的马车甚至是军士们,即是孔子陪同鲁君,带着军队,去执行堕三都的政策。可以看得出当时这些战马一幅幅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显示出军队在孔子与子路的领导之下,士气如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孔子“堕三都”的真相,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
  孔子隳三都,是孔子在鲁国执政的大事,史记、左传都有记载。我们争论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其实争论的一个是官制,即司寇管不管隳都的事。二是卿大夫执政时期,国君和大夫有多少权力?还有陪臣问题。其实我觉得隳三都是三桓主导的,这个观点跟史记记载是不同的。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季氏宰,将堕三都。於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但是这跟左传记载不同。

image.png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不仅时间晚了一年,而且史记还确定了隳三都就是孔子发起的。问题是子路为季氏宰,是给季孙氏当家臣去了,哪里有权力去拆掉三桓的都邑?当时季孙氏是鲁国的执政卿,三桓把鲁国的军队都瓜分了。孔子就跟鲁定公空口白牙这么一说,然后派子路去三桓那里搞拆迁,三桓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不现实。

  我推测实际上是三桓中的叔孙氏、季氏主张隳都的,隳都对他们有好处。因为不仅鲁君治不住他们,尾大不掉。他们也治不住自己的家臣,同样尾大不掉。比如季氏的阳虎,还有公山不狃、叔孙辄。

  通过隳都 其实打击的是这些大夫家臣的势力,你看就因为拆迁费都,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他们就造反了。但是三桓通过隳都把鲁国跟他们绑在了一起,出了事,鲁定公、孔子他们必须与三桓合作解决这些人。结果公山不狃、叔孙辄失败了,出奔齐国,三桓解决了尾大不掉的问题。

  其中孟孙氏他家没有尾大不掉的问题,公敛处父对孟懿子很忠心。加上成邑又是鲁国的的北大门,隳成邑、齐国入侵就缺少了屏障,所以孟懿子就不隳成邑了。

  鲁定公孔子他们因此讨伐孟孙氏,反而被三桓联手击败。孔子成了替罪羊,得罪了三桓。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而且是很早就追随孔子的学生。他拜师的时候,孔子还不到二十岁。

  但是在利益之争的时候,孟懿子果断坑了老师。所以孔门十哲、七十二贤,都没有孟懿子。这实际上是儒门给孔子避讳,毕竟孔子后来被称为圣人,这样被学生坑,显得太不好看。

  史记接着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齐人闻而惧。其实这个也是经不起推敲的,鲁国的执政卿就是季氏,孔子的相就是夹谷之会的时候担任傧相,跟宰相其实是两回事。太史公在这理解错了,因而又信了齐国送女乐逼走孔子的传说。

  实际上那个故事近于小说家言了,孔子的出走实际上就是得罪了三桓,鲁国卿大夫执政,不符合他的理想,毕竟孔子眼里社会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才好。孔子的大司寇就是掌管司法的,就算他向鲁定公提议三都超过规定,但是哪里能直接派子路就隳三都呢?

  所以就算是孔子提议,也必然是三桓同意的。是三桓利用这事打击家臣势力,三桓利用了孔子,而实际上隳三都事件中也是三桓好处沾尽。所以不存在什么孔子主导了隳三都的事,至于五等爵制,就不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叔孙氏先堕毁郈邑。费邑宰公山弗扰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弗扰,弗扰逃到齐国。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