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宗教战争

"

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法国宗教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人物事迹,亨利四世的生平简介

  亨利是 旺多姆公爵安托万·德·波旁的第三子,母为纳瓦拉女王让娜·达布雷特(即胡安 娜三世),生于法国—西班牙边境的 波城。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卷入了法国残酷的宗教战争。作为 胡格诺派的领袖他逐渐拥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 圣巴托洛缪惨案之后,他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法王 查理九世的庇护。1584年,由于王储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为了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1589年 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他即位为法国国王。

image.png

  亨利四世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由于首领亨利公爵死去,长期在法国政坛占 主导地位的 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为和平的阻碍。法国的经济在他统治时代发展起来。亨利四世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的爱戴的君主。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个据说有弑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刺杀。

  考虑到法国还是一个以天主教徒为多数的国度,1593年,亨利四世宣布改宗天主教,5年后颁布了“ 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给予新教徒充分的信仰自由,体现了在那个时代很难得的宗教宽容精神,结束了30多年的 胡格诺战争,充分收获了民心。亨利四世以他的名言“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而流芳后世,他也确实在经济恢复上取得不错的政绩。他任用 苏利整顿财政,成效显著。

image.png

  2评价

  亨利四世是法国史上难得的人格和政绩都十分完美的国王,在长期混乱之后,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国。在亨利四世之后的百余年里,是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几乎称霸欧洲大陆。由于世界史上像亨利四世这样的杰出帝王还有很多,而亨利四世缺少一些更长远的影响因素,因名额限制,没有排进100个最有影响的帝王之中。

  3婚姻

  亨利四世之所以能继位,和他的婚姻是分不开的。他娶了瓦卢瓦—昂古莱姆王室的小 女儿玛格里特为后,后者就是著名的美女“ 玛戈皇后”。他们成婚的时候,他的岳母 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害怕信仰新教(胡格诺派,亨利是胡格诺信徒)涌入 巴黎会引起混乱,和她的儿子 查理九世策划了臭名昭著的“圣·巴托洛缪惨案”,这件事令本不和美的夫妻关系雪上加霜

  亨利四世1589年成为法国国王之后,他和玛格里特的婚姻因为没有子嗣更显苍白。“他们都是多情之人,但钟情对象不是对方”,他们的关系从平淡夫妻转为朋友,后来两人友好的分手,亨利四世娶了来自佛罗伦萨王族的 玛丽·德·美第奇,后者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路易十三。

  1610年亨利去世, 路易十三继承王位,当时他年纪尚幼。人近中年的玛丽王后带着王子在 圣丹尼教堂加冕。在玛丽和红衣主教 黎塞留的斗争中,法国开始了称霸欧洲的步伐。(f)

  4生活逸事

  作为法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致力于给他的臣民们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他酷爱打猎,而且每天清晨更换新的衬衣(当然在十六世纪的法国这么勤快的换衣服还是很少见的事情),但是在打猎之后这位皇帝既不洗澡也不会撒点香水去遮盖身上的体味。他的情妇说他闻起来就像一块腐肉。他的第二任妻子来自佛罗伦萨王族的玛丽·德·梅迪奇,在初次见到他的时候,竟然被他满身的恶臭熏得晕倒在地上,以至于在他们的新婚之夜,她不得不往自己的身上洒满香水,然后才能和亨利四世顺利的行房。

  亨利四世不喜欢讲排场。他喜欢随心所欲,不拘礼节。他的衣服非常华丽,从领子起直到齐膝短裤都绣着花,缀满了宝石。不过他从不愿意穿这种衣服,习惯穿日晒雨淋褪了色的旧外套和又脏又破的紧身短上衣。他穿着这种衣服走进众朝臣候见他的大厅。大家向他屈膝行礼致敬,礼仪为时不长,他很快使大家活跃起来。亨利四世具有加斯科尼人的热情,会使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心情松弛,使最拘泥于礼节的人变得无拘无束。他对每个人都直呼其名,叫“某某”。他态度和蔼,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彬彬有礼,脾气非常温和。他要求大家有说在笑,他自己的言谈举止也风趣亲切。他经常这样同大家打招呼:“喂!朋友们,大家好呀!”他害怕安静寂寞的生活,需要活泼喧闹的气氛,因为亨利四世内心深处是忧郁的,这是大家意料不到的一面。他可能预感到自己要横死,竭力想战胜自己的忧伤情绪。有人不是无意中看到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又吹口哨又跳舞借以消愁解闷吗?他不怕疲劳地工作和活动的秘密很可能也在于此。

  亨利四世这个贝亚恩人同所有波旁家族的人一样,天生胃口好,不过,吃饭时没有几个陪客一起愉快地聊天,怎么能吃得畅快呢?所以亨利四世几乎天天违反礼仪,甚至有时邀请不熟悉的人一起进膳。有个卢昂人克洛德·格鲁拉尔可以作证,他为巴黎最高法院的事务来到巴黎,意外荣幸地成了御席的座上客。

  国王使用的餐具非常精致:华美的威尼斯织锦台布和餐巾、银质餐具、水晶酒杯。吃的菜肴穷奢极侈:四盘第一道菜、四碗汤、各种煮熟肉和各种烤肉。做这些菜用的料有:一片嫩牛肉、一块羊脊肉、一只阉鸡、一片小牛肉、三只童子鸡、一只羊肘、两只野味、一片小牛腰肉、三只野鸽。此外,星期日和星期四除了上述菜外,还多加一块鸡肉馅饼。亨利四世不吃蔬菜,爱吃糕点,他怕消化不良,就大量吃水果。遇到各地贡奉来的一些美味可口的食品,如曼图亚的意大利式大香肠、兰斯果酱和普罗旺斯石榴等,国王便狼吞虎咽大餐一番,并且吃得满桌狼藉。

  吃过这顿糜费惊人的饭,亨利四世便开始接见他的亲信和所有在场人员。这时候,同他谈话的人就会闻到一阵扑鼻的浓烈大蒜味,从而知道国王非常爱吃用大蒜作调料的菜肴······然而,有一种仪式要严格执行,即凡是觐见国王的人都必须亲吻国王的靴子。亨利四世闲暇时不是到杜伊勒利花园散步,就是进城巡游。他害怕独自一人吃饭,王后又总是情绪不佳,呆在寝宫里生气,所以他常常主动到王宫外的苏利、扎迈和吉斯公爵夫人等人的家里吃晚饭。他亲自拟定陪客名单。溜到这些人家里吃饭使他感到很愉快,他常常到天黑时才由六个擎着火把的侍从护送回卢佛尔宫。他不喜欢熬夜,习惯在九、十点钟之间就寝。他也常和大家一起赌博,赌得还很激烈。巴松皮埃尔说,1608年他赌牌赢了五十万法郎,他认为如果他的倒霉对手是国王,就有好戏看啦。因为国王不服输,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发怒、咆哮、暴跳如雷,吓人之极。有时王宫里也举行音乐会,把小提琴手召集来,不过次数不多。亨利四世以自己的乐队为骄傲,但也毫不隐讳,在诸般乐器中,他最喜欢民间的芦笛和风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法国宗教战争什时候爆发的?法国宗教战争的历史背景

  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但也有其局限性。

image.png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年)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

  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历史背景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

  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通过购买破落贵族及与爵位相连的产业、纳捐官职等方式跻身贵族之列,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国王的权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权对内抑制贵族势力、对外进行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但是,封建贵族不甘心自己权势的衰落,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对国王的控制权,伺机向王权挑战。随着国王逐步成为贵族和教会的首脑,反对王权专制制度的封建贵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他们相互角逐,觊觎国家政权。一个集团是天主教派势力,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个集团是新教胡格诺派势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拉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

  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埃普塔尔宣扬"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上去"的理论,以莫城为中心积极宣传新思想。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农民以及下层教士接受上述教义,成为加尔文派新教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

  据估计,16世纪下半叶,法国人口约1800万,新教法庭27万多个,新教徒100多万人。祈教派在南部、西南部力量较强。一些对王权专制不满的贵族为牵制王权,支持胡格诺派,觊觎王位的显贵也趁机宣布改信新教,这些人的突出代表就是纳瓦拉为首的波旁王朝家族。

  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纪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以火刑。1559年,年仅15岁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法国宗教战争一共发生了多少次?法国宗教战争的最终结果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年)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image.png

  第一次

  (1562–1563)

  开始于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发现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权威的公然挑战,立即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

  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

  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拉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

  1563年3月,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第二次

  (1567–1568)

  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

  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

  (1569–1570)

  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脑孔代亲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3日,蒙孔图尔战役,科利尼又被击败。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

image.png

  第四次

  (1572–1573)

  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由此对抗激化。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

  第五次

  (1574–1576)

  1574年新教领袖孔代亲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纳瓦拉的亨利从宫廷的逃亡。 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

  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胡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准许他们占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居于优势的8个城市,在城市里建立混合司法机构,高等法院也设立特别法庭,以保证进行公正的辩论。博利厄敕令实际上承认了胡格诺教徒占领的地区为"国中之国"。

image.png

  第六次

  (1576–1577)

  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1576年,吉斯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两派战争又起。战争中,胡格诺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鲁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两派缔结《贝日拉克和约》,规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新教徒只能在每个区的一个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区内举行宗教仪式,他们对安全区只有6年的支配权。

  第七次

  (?–1580)

  1579年–1580年 : 以亨利三世解散神圣同盟开始。最后签订Fleix和约, 约定新教徒对设防安全区有6年支配权。

  第八次

  (1584–1593)

  1585年开始,法国国内开始了"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同时,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销了两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诺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纳瓦拉国王亨利的旗帜下应战,并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军队在库特拉击败天主教同盟军。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创胡格诺派军队。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围王室住地卢浮宫,国王亨利逃出巴黎,并在鲁昂签署联盟敕令,满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国王的近卫军暗杀了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和他的兄弟第二代吉斯枢机主教路易二世·德·吉斯。巴黎闻讯后发生暴乱,并成立以第四代吉斯公爵为首的新政权。受到新旧教派夹攻的亨利三世同纳瓦拉国王结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暗杀者是个狂热的教士,纳瓦拉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内战战火继续燃烧。亨利四世连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巴黎的大门由此而为他打开。6天之后,新旧教两派势力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议。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此后的四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

image.png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赦令,最终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战争。

  战争结果

  亨利四世通过1598年的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常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南特敕令: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

  南特敕令(法语:Édit de Nantes),又称为南特诏令、南特诏书、南特诏谕,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大致在1598年4月30日签署颁布的一条敕令。这条敕令承认了法国国内雨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并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权利。而这条敕令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的敕令。不过,亨利四世之孙路易十四却在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宣布基督新教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废除。

image.png

  16世纪中叶以后,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境内推行新教宗教改革,而新教的加尔文教派也逐渐在法国境内活跃。他们的出现,令原本的天主教徒感到受威胁,但新教教徒的影响力日益增力,双方发生冲突。

  1559年,法国国内的新教教徒组成了雨格诺集团,对抗捍卫天主教的统治阶层吉斯家族。1562年,双方爆发武装冲突,史称"法国宗教战争"。战后,吉斯家族的洛林的亨利一世、瓦卢瓦的亨利三世及纳瓦拉的亨利开始展开争夺法国王位,称为"三亨利之战"。可是,亨利一世及亨利三世先后遭到刺杀,而王位继承权就落在纳瓦拉的亨利身上。因此,他加冕为法国国王,为亨利四世,开创了法国的波旁王朝。

  1597年,亨利四世开展了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回了亚眠。随后,亨利四世开始向布列塔尼附近集结兵力,意在战胜西班牙的同盟,布列塔尼的统治者梅格大公。

  1598年一月,为了震慑布列塔尼的敌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不断向西部的战略重镇昂热调遣兵力并将昂热定为临时首都。在昂热,亨利四世通过频繁出席天主教的活动,拉拢了一批乐意与他结盟的力量。同时,亨利的重臣们开始在昂热起草一份关于宗教赦令的诏书。

  在此期间,迫于布列塔尼大区内日益高涨的欢迎亨利四世的呼声,梅格大公的夫人受命率领使节团与亨利四世商讨议和。亨利四世拒绝接见使节团,会谈由亨利四世的情人 主导,并确定了让两家联姻的一桩婚事。

  同年三月,梅格大公向亨利四世宣誓效忠。

  平定了布列塔尼大区后,亨利四世于同年四月前往南特,并进行诏书的最后修订工作。在南特,亨利与英格兰大使会面,并劝说英格兰继续与西班牙进行战争;而亨利四世自己,则决定结束多年的战争与不幸,把平静还给他的臣民。在当时,这份诏书的名字并不是南特赦令,甚至不被称为昂热赦令,而被命名为和平赦令。

  同年五月,法国与西班牙签署和平协议。法国收回北部被西班牙占领的领土。

  1598年4月末,南特赦令签订。敕令保证不追究胡格诺战争中的一切行动,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在法律上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在审讯新教徒时组成新旧教法官混合法庭;在政治上与天主教徒一样,新教徒有权担任各种官职和向国王进谏;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一百多座城堡,拥有军队和武器。

  然而,赦令遭到了两头不讨好的局面。新教徒们认为赦令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而天主教徒则反对称国王向新教徒出让好处。新旧教法官混合法庭仅仅在少数城市,如波尔多,格勒诺布尔等。更多的城市,如巴黎,鲁昂,第戎,图卢兹,信仰新教的权利则依然被禁止。

  意义

  这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但是天主教堂和高等法院提出抗议。

  亨利四世去世之后,敕令并未得到认真执行。17世纪20年代,法国首相C.de黎塞留以武力镇压胡格诺教派,剥夺了他们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利。1685年10月18日,法王路易十四颁布法令,彻底废止南特敕令,导致数年内25万以上的新教徒逃往英格兰、普鲁士、荷兰和美洲。

  1643年,路易十四加冕成为波旁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对于路易十四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直是他的政治理想。统一的法兰西王国不仅包括领土统一,还包括了唯一的宗教、唯一的行政机构与不容质疑的统治者权威。通过连年对新教学校与教堂的破坏和对新教徒的严苛审查,法国的新教徒已经所剩无几。路易十四于是宣布,先前赋予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南特赦令已经过时,并在法兰西王国内予以废止。

  亨利四世登基后便致力于修复国内的分岐,以避免再次引起战火。因此,他在1598年4月13日到达布列塔尼的南特城签署了这条敕令。这条敕令列明国内的雨格诺教徒能够享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不受国家干扰,亦有权建造教堂及参与宗教事务。此外,他们也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样的权利,亦可以和天主教徒一样分享同等的政治权利,可以担任各种官职,亦允许让这些教徒保有城堡及军队,以保卫自己。然而,为了安抚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签署这条敕令后,更宣布天主教为国教。

  评价及影响

  亨利四世签署了这条敕令后,立刻遭到了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尽管他宣布定天主教为国教。此外,教宗克莱孟八世对此敕令的评价十分负面,称之为"这害死了我"("This crucifies me.")。然而,这却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宗教宽容的敕令,亦是自罗马帝国后,欧洲史上第一次的宗教并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