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戌之变

"

  明世宗即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请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因而丁汝夔会意,戒诸将勿轻举。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事后,严嵩又杀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夔以塞责。因这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鞑靼军焚掠后退走

庚戌之变的经过:俺答汗是如何侵入边境的?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干支纪年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当时,蒙古与明朝的“贡市”关系时断时续。明朝输入蒙古的农业与手工业产品,在数量与品种上都难以满足以畜牧为生的蒙古族的需要。俺答汗作为土默特部首领和右翼三万户盟主,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于是,俺答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企图通过战争达到上述目的。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因贿赂严嵩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2854416880.jpg

  自土木之变以后,京师百年无警,如今俺答突然兵临城下,一时极为震恐,手足无措。当时京师兵籍皆虚数,禁军只四五万,半为老弱,半为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战具甲仗,战斗力很差。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兵先后至。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当时明世宗拜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但却纵兵辫发劫掠百姓,“民苦之甚于虏”。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此时,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当时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虏的宦官杨增,手持俺答的书信回复明廷,称“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八月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庚戌之变的结果和意义:庚戌之变有什么历史影响

  明廷接到俺答的书信后,明世宗君臣紧急磋商如何处理,大学士严嵩说:“所此抢食贼耳,不足患。”礼部尚书徐阶斥责道:“今虏在城下杀人放火,岂可言是抢食?正须议所以御之之策!”世宗赞同徐阶的话,并询问众臣如何回答俺答书信,徐阶说:“今虏驻兵近郊,而我战守之备一无所有,此事宜权许以款虏,第恐将来要求无厌耳。”世宗说:“苟利社稷,皮币珠玉非所爱。”徐阶认为无条件应允太失面子,只有劝俺答先撤退,再由大同方面就通贡问题与之周旋。世宗采纳了徐阶的主张。据蒙古史料记载,“其后汉国大明汗慑于普尊阿勒坦汗之威名,派来名为杨兀扎克(杨增)之人,谓‘互相为害不能杀绝斩尽,故不如和好往来买卖通贡。’派名为阿都兀齐者偕同来使前往,将大军撤至墙外开始会谈,以三万户分别进兵逼和,取得极多之田赋之后而回还”。 也就是说明朝允诺了通贡后,俺答便撤兵了。

  八月二十三日,俺答率军撤退。此前,俺答于八月十八日引兵夺白羊口(今北京延庆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到撤退之时,大雨倾盆,俺答认为白羊口过于狭窄,怕明军伏击,乃中途掉头,一半由高崖口、镇边城等处,一半由古北口旧路全部出边。在俺答北撤白羊口时,仇鸾引兵蹑其后,企图袭击落伍的骑兵邀功;不料俺答中途折返,明军不战而溃,死伤千余人,仇鸾本人差点被俘。其后俺答长驱至天寿山,循潮河而上,仍由古北口出塞,京师解严。九月初一日,蒙古兵全部撤退。[整个庚戌之变期间,“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其后明世宗追究责任,兵部尚书丁汝夔作为严嵩、仇鸾一党的替罪羊而被处斩。

62d9f2d3572c11dfd3432417622762d0f703c270_meitu_79.jpg

  庚戌之变虽已结束,但明世宗认为乃奇耻大辱,对阁臣说:“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不一征诛,何以示惩!”指示兵、户二部“先集兵聚粮”,准备出征。又谕仇鸾“卿勿怠此戎务,必如皇祖时长驱胡虏三千里乃可!” 随后明廷加强防御措施,改十二团营为三大营,总三营为戎政府;修建北京外城,置蓟辽总督大臣,辖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募山东、山西﹑河南诸道兵岁集京师防秋,秋后散去,以为定制;又选各边镇锐卒入卫京师,以京营将分练边兵。明朝北部边防逐渐加强。

  庚戌之变使得明朝政府勉强答应“通贡互市”,实际实施却拖延反悔,只在次年(1551年)在大同开马市。但毕竟坚冰已破,而且互市的好处也逐渐为明朝统治集团所认识,于是,当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负气出走明朝时,这一偶然事件却促成了蒙、明贸易的正常化。从此,这块双面舞台自丰州城被毁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拉开了序幕,而影响更加深远、持久的走西口人口大迁徙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明世宗亦对蒙古深恶痛绝,史载他“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17] 至157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服属中央朝廷,长城一带才开始得到安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大势所趋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庚戌之变是指发生在明朝庚戌年的一次蒙古侵犯明朝的事件,这次事件其实是由于明世宗嘉靖皇帝拒绝与蒙古进行交易的情况下,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战火一直燃烧到了北京城下,这场战争的结局充分的体现出了明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下面做一下庚戌之变简介。  

蒙古俺答画像

  蒙古俺答画像

  明朝嘉靖年间的1550年,蒙古俺答率军队大举进攻明朝,其目的就是要明廷授予封爵,允许每年进贡,并且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贸易。面对蒙古俺答的要求明朝却由于惧怕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的事件再次发生,拒绝蒙古俺答的要求,于是蒙古俺答发兵攻打明朝。一开始的时候俺答攻打的是大同,但是大同总兵仇鸾却采取贿赂俺答的方式让俺答去攻打别处,俺答接受了贿赂,于是改为攻打古北口,之后一路南下来到了北京城下,继明朝京师保卫战之后再次兵围京师,明世宗惶恐不安,明朝的军队几乎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于是任由俺答的军队在明朝的北京城下四处劫掠,明军却丝毫没有任何作为。

  后来俺答写信给明世宗嘉靖皇帝要求“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明世宗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是答应了俺答的要求,于是俺答撤兵回了草原。明朝虽然是答应了蒙古俺答的要求,但是明世宗却以此为奇耻大辱,因此对互通交易总是不那么积极,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负气出走明朝,这一偶然事件却促成了蒙、明贸易的正常化。

  从庚戌之变简介可以了解到蒙汉互通有无已经成为了蒙古族发展的必须条件,蒙古族需要汉族的手工业和农业产品,这种需要被明朝阻止,但是这是大势所趋,最终蒙古族和明朝贸易得以恢复。 ...查看更多

俺答汗是何人?为何发动“庚戌之变”?

  元朝灭亡之后,残余势力逃亡漠北。此后遁避漠北的蒙古势力和统一中原地区的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双方不断爆发战争,难以建立持续的和平关系。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享受到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资供给,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北遁漠北之后,由于失去了这些物资的供养,蒙古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当时的蒙古地区铁器急缺,普通牧民都要使用木制的生活器皿,盔甲武器也多是劫掠而得,没有持续生产供应的能力,“分子嫁女,有一锅而各分其半者,此情颇真,亦可悯也”。

image.png

  俺答汗

  对于这种情况,明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开展互市贸易,以为“抚驭羁縻”,另一方面又为节省开支计,严格限制与蒙古的“通贡”,“于每年冬季农隙之时,遣使来朝,不得过三、四十人”。并且,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获得铁骑以制作兵器铠甲,更是严格限制其对铁器的采购。为了满足对于铁器等生活用品的需求,蒙古势力遂不断南侵,以掠夺各种资源,但这样得到的物资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且会引起明朝进一步的封锁,所以当时的俺答汗意识到“入掠有得失,不如贡也。持符矢,请贡市,不妨再三”,由此开始向明朝请求贸易。

image.png

  嘉靖皇帝

  对于俺答汗的请求,明朝政府实际上抱有极大的警惕,从嘉靖十三年到二十九年,俺答汗数十次向明廷遣使求贡,但都遭到了拒绝。其中,在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派遣石天爵等人前往明廷求贡,不但没有成功,石天爵也被明廷磔死。嘉靖二十八年,俺答汗再度向明廷表示“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未得到满意答复。

  在经过长期的失败尝试之后,俺答汗已经失去了耐心。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开始准备向明朝发动战争。六月,俺答汗兵临大同,大同总兵仇鸯以厚礼贿赂俺答,要求其绕过大同,八月,俺答汗攻破古北口,劫掠怀柔和顺义,兵临通州,直抵北京城下。面临突袭而至的蒙古大军,嘉靖皇帝十分惶恐,紧急布防,但此时的北京“少壮者己悉出边堠败死,余仅四五万,老弱半之。而总兵、提督、太监役占又万计”,嘉靖皇帝值得到处征集力量守城,并且召集诸镇出兵勤王,但此时的明军防备仍然十分虚弱,此月三十一日,俺答汗军攻入监马御厩,俘获内侍八人。

image.png

  徐阶

  正在蒙古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俺答汗突然停止了进攻,释放之前俘虏的八名内侍,让他们回去向明廷传达求贡的欲望。围绕着俺答汗的提议,经过廷议,最终嘉靖皇帝采用了大学士徐阶的主张,含混答应了俺答汗的请求,俺答汗也就退兵回师。次年,明廷于大同为俺答汗开设马市进行贸易,俺答汗对此十分高兴,在开市之日还亲到此地,向明廷献上“九白之贡”,并约束族人,严守秩序,并要保证马匹的质量。此外,俺答也将明朝叛臣“芹及攀隆、得道等三十余人,械至大同塞下,纳译书于总督史道所。”而明朝仍然始终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岂不辱哉”,从而多有芥蒂。当蒙古人提出以牛羊交换菽粟之时,明廷又以“虏欲无厌,难以满足”为借口,将开设仅一年的马市关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朝的庚戌之变究竟是谁之过?严嵩还是...

  庚戌之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之间互市的中断。明成祖时期朱棣在明朝边防宣府、大同一带设立卫所,中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蒙古各部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做大做强,与明王朝为敌。成祖的后代一直秉承祖制,明朝和蒙古的边贸往来一直出于中断状态。

  直到16世纪中叶的嘉靖朝,蒙古土默特部逐渐强大,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要求明朝开放互市贸易,被明世宗朱厚熜拒绝,并斩杀蒙古使臣。俺答汗恼羞成怒,嘉靖二十九年开始发兵骚扰明朝边防重镇大同,这次发兵已经不是掠夺财物那么简单了,俺答汗的真实目的是对宣府、大同一带的明朝边防军给予痛击,从而逼迫嘉靖皇帝答应互市的要求。可是土默特部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军事实力非常有限,而明朝地域辽阔,九边卫所守军兵力达30万,因为防范蒙古部落入侵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中的重点,宣府、大同一带的守军数量不下10万,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小小的俺答汗怎么就敢轻易犯边呢?

  这其中的原因竟然是:吃空饷!

  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部边防虽然经常遭受蒙古骑兵的骚扰,但几乎没有过什么大规模的战事,到了嘉靖朝,军备废弛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边防军总兵向兵部虚报军士数量,私吞粮饷的情况比比皆是,只宣府、大同两府就虚报了近一半的空饷,再除去开小差跑路的逃兵和老弱病残,能战之兵已不足两万。但如果凭这两万卫军还是可以与俺答骑兵周旋的,但当时的宣大总兵仇鸾本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官宦子弟,他的官位是向内阁首辅奸臣严嵩行贿买来的。

  在俺答进攻大同时,贪生怕死的仇鸾竟然重贿俺答汗,请求其不要进攻大同,以求自保。这样一来俺答军队的作战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计划进犯大同的骑兵调转马头,兵锋直指京师而去。

image.png

  俺答汗(1507年—1582年),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

  明朝苦心经营大同多年,本来凭借两万边防军如果拼死一战,胜负还未可知。但就是因为总兵仇鸾的贪生怕死的避战思想,俺答大军直接绕过大同,从古北口长城一路南下,直逼京师。可能各位看官觉得北京可是明朝的首都啊,其防御的严密程度不是大同可以比拟的,俺答大军就是南下也一定会受到顽强阻击,很难占到什么便宜吧。但战事的发展还就真不是这样。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要从古北口长城入关南下北京,首先要经过怀柔、顺义、通州,才可抵达北京城,而以上三城在明代都是拱卫京师的重镇,理应有重兵把守。但当时明朝的军队已经烂到根了,和宣府、大同一样,京师周边军镇一样几乎是不设防,军备松弛,有点本事的人都跑光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兵油子,平时耍把式还成,真打起仗来比谁跑得都快。俺答大军一来,三镇守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蒙古人根本没遇到什么阻拦就轻轻松松的打到了北京城下,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苦了长城沿线的老百姓。

  可能大伙又要问了,北京周围的防御不给力,怎么着城内的守军应该是帝国精锐吧,守卫在皇城脚下和皇帝身边的亲军应该不至于那么不禁打吧。说到这笔者也只能苦笑着对大家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全国各地兵营吃空饷,中央禁军也不例外,号称20万禁军其实都是虚数,充其量只有四五万,而且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是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而且缺少战具甲仗,几乎就没有战斗力。靠这些人守卫京师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这次的情况甚至要比明英宗时期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的时候还要凶险难测。

image.png

  前线的军报如撒落的纸片般飞入内阁,严嵩拿着塘报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问什么都不答腔。内阁次辅礼部尚书徐阶再也坐不住了,他紧急票拟,以嘉靖皇帝的名义号召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府五万精锐进京勤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各支勤王部队从集结到行军怎么着都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京城的防务必须由禁军自己解决,所以到了必须由内阁首辅严嵩拍板的时候了。严阁老恨透了那个扶不起来的仇鸾,如果这件事被抖落出来,他自己也是吃不了兜着走。但这个时侯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京师现在已经是朝不保夕,得想办法先救急,自己的那点破事也只能是见机行事了。

  怎么办?此时的严嵩想起了一个人,新任的直浙总督胡宗宪此时还在京师等待吏部的任命书,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这个人深通兵法,这次内阁调他去东南任职也是看重他会用兵,对治理东南沿海的倭患很有帮助,关键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严党”,自己的老师有难,胡宗宪不可能不救。就这样胡宗宪被紧急招往兵部与严嵩见面,同时出席的还有兵部尚书丁汝夔。严嵩对胡宗宪的命令很简单,协助丁汝夔保证京城防务,不惜一切代价挡住俺答大军。

  指令很简单,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在勤王大军感到前,兵部必须率领残破不堪的禁军坚守北京一个月,胡宗宪心里比谁都明白,靠这些兵油子、兵痞子想守住北京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聪明务实的他向丁汝夔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调动京城内所有监狱的死囚组成敢死队,发给食物、兵器,协助守城,如果城池守住了,全部死囚免罪,如果阵亡了,政府负责给其家人发放安家费。

  第二,立即将进京赶考武举的考生组织起来编入军队,给他们报效国家的机会,如果守城成功,可以免试破格录用。武举考生加上死囚犯人数已破万,不仅可以扩充禁军兵员,而且奖罚分明,守城将士士气高昂。

  这个举措果然奏效,一个月来,俺答大军不断围攻北京九门,明朝守军誓死抵抗,大军死活就是攻不进去,可以说胡宗宪的妙招不仅拯救了严嵩,更拯救了整个大明朝。但是面对明军的抵抗也激怒了俺答汗,他命令大军在北京城郊大肆劫掠村镇,京师附近的老百姓备受欺凌,苦不堪言。话说俺答大军在京郊大肆劫掠的时候,九边七府的勤王部队早已驻扎在京郊附近,为何不见他们与俺答大军交手而任凭他们劫掠百姓?难道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了吗?其实,明军不战的原因还在严嵩和仇鸾身上。

image.png

  我们先看看兵部任命谁是九边七府勤王军队的总指挥?可能大家已经猜到了,此人就是一个月前驻守大同的总兵仇鸾,正是因为他的贪生怕死,用重贿买通俺答汗,才让明帝国的首都遭此劫难。这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为何摇身一变,不仅没有受到法办,反倒得到重用,成为勤王大军统帅的呢?是不是兵部尚书丁汝夔疯了呢?其实这次兵部的任命和丁尚书没多大关系,不是丁汝夔真的想用仇鸾,更不是边关大将无人可用,实在是不敢不用。内阁首辅严嵩向兵部下了死命令:用仇鸾!

  为什么仇鸾一定要用,因为他和严嵩关系太硬,严嵩、严世藩父子收了人家多少好处无从考证,但据说严嵩费劲千辛万苦得到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就来自于仇总兵的馈赠,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现在严、仇两人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仇鸾如果被法办,严嵩也就快倒台了,所以他必须让仇总兵戴罪立功,想尽办法给他脱罪。

  再看丁汝夔的政治立场,丁尚书是前任首辅夏言举荐的,而夏言和严嵩争权多年,嘉靖中期严嵩终于抓住机会扳倒了夏言而独霸内阁,对夏言举荐的官员自是没什么好感。因为这个原因丁汝夔为保自己尚书的官位,事事小心谨慎,不敢得罪严嵩,在用仇鸾的问题上,他深知仇总兵是个地地道道的“严党”,何况身边还有胡宗宪这么一双眼睛,他不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又能如何呢?

image.png

  那么仇鸾统帅着的这五万勤王军队到底战斗力如何呢?一个字:烂!

  从山西到辽东,九边无战事,军备废弛多年,此时可以说是兵疲将弱,边关的将领多是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临时带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凝聚力极差,这样的军队说白了就是凑个数,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仇鸾带着这样的兵自然不敢和俺答大军轻易接战,正在发愁的时候,没想到想睡觉的时候,有人自来送枕头,内阁的军令下到了前线,命令仇鸾不可与俺答接战,原因是朝廷正在和俺答和谈。

  谈什么?怎么谈?内阁首辅严嵩已经给嘉靖皇帝定好了基调,答应俺答关于明蒙边境互市的要求,并每年给俺答提供定额的钱粮援助,但俺答汗提出的钱粮数字巨大,遭到了以内阁次辅徐阶为首的阁僚的强烈反对,嘉靖皇帝也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这些夷狄,所以只同意先开放马市交易,至于全面开放互市和钱粮的数量需要俺答方面先退兵,再由大同巡抚衙门全权代表朝廷予以斡旋。

  自此,为期两个多月的庚戌之变才算是告一段落,后来明朝和俺答之间的盟约又几经更改,因为对互市的范围和钱粮额度的问题双方争执不下,俺答又接连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侵扰行动,但随着李成梁戚继光等边关名将的崛起和以兵部尚书张居正为首的明朝军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俺答的军事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直到庚戌之变发生20年后的隆庆四年,双方终于就核心问题达成一致,明朝全面对俺答开放互市贸易,双方的军事争端正式停止,长城周边的百姓才算是稳定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明世宗亦对蒙古深恶痛绝,史载他“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至157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服属中央朝廷,长城一带才开始得到安宁。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