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夔东十三家

"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进行战略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康熙三年初,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五日,粮尽矢绝,眼见大势已去,李来亨将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却携全家自焚,大顺军最后一支队伍最终被消灭。

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南明抗清最后的余晖

抗清夔东十三家是哪十三家?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我们一直说的抗清夔东十三家到底是哪十三家?后来怎么样了

1538118802110121.png

  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

image.png

  张献忠战死,郝摇旗、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反清地主武装),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沿用农民军习用名称“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

image.png

  李自成牺牲后,他在湖南、广西屡次击败清军。永历元年取得全州大捷。

image.png

  受南明赐封,封皖国公,带部队进入夔东,是为夔东十三家之一


image.png

  袁宗第

image.png

  李来亨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

  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进行战略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

  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

  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

  康熙三年初,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

  八月五日,粮尽矢绝,眼见大势已去,李来亨将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却携全家自焚,大顺军最后一支队伍最终被消灭。

  除王光兴、谭宏、谭诣降清外,其余将领均苦战到底,壮烈牺牲

  至此,坚持斗争达21年之久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夔东十三家——17世纪中国陆地上明的遗臣为光复明朝最后的一搏

  在明末清初的诸多政权中,绝大多数的政权老百姓是不满意的。但是,却有一个政权由农民起义军发展起来,在清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抗清,并最终壮烈的走向了灭亡。

  这个政权就是后明政权,又称作夔东十三家、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后明夔东十三家政权在明末清初是一个少有的令百姓满意的政权。在四川的后明政权至少基本做到了官护民,民拥护官,不像满清搞剃发,明的腐败和大顺的劫掠,大西朝的屠城!!当然台湾的明郑集团做的也不错!但我个人觉得郑成功父子为代表的明郑集团还是不如夔东十三家更得人心,后明·夔东十三家的确是明末清初战乱时期少有的仁义之师

image.png

  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根据地在四川、湖北诸省,其前身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张氏的大西王朝覆灭后其残部的一支归顺了南明桂王政权,当时正值清军南下,南明福王政权,唐王政权等诸多明朝宗室地方势力相继亡于满清之手,只剩下占据云南和贵州等省的明桂王小朝廷苦苦支撑着这最后的朱家皇室抗清势力,桂王先后向日本德川幕府、欧洲罗马教廷及缅甸、台湾郑家集团求援,前两者拒绝了明的求助,后两者虽然同意并帮助南明,但依然改变不了明朝覆灭的命运。南明在苦苦挣扎了20余年后,终于还是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此后,中国大陆抗清势力只剩下后明夔东政权,海上抗清势力只剩以福建闽南地区及台湾南部沿海为基地郑成功。

image.png

  满清很快制订了先灭陆地,再讨海洋的战略。满清派出10万大军剿灭在四川一带的后明夔东十三家。在强大的清军围剿之下,夔东十三家虽数次突围,但无法成功。最终夔东将领纷纷投降清朝。在夔东和清的最后决战——茅麗山大战中,夔东李王李来亨经过多次血战,最终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李来亨于是遣散部将,全家自杀殉国。

  茅麓山战役之后,大陆上最后一块抗清基地被摧毁,只剩下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余部。至此,清初以来,坚持20年的农民军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竟能坚持近二十年 原因何在?

  明末清初地图里,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军八面包围之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有一小块地方,近二十年间,一直写着个大大的明字。这就是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

  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清军周旋。史称夔东十三家(又名川东十三家)。

1538119247219583.png

  明朝方面,也终于识时务地放弃了弘光朝廷坚持的“借虏平寇”政策,隆武帝开始联合大顺、大西军余部抗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三方演义变成两方对抗,整体局面为之一新,有时甚至大好。

  从1646年进入山区至1664李来亨全家自杀,为何夔东十三家能坚持近二十年呢?

  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是地理环境。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里是这样记述的,“所谓夔东,大致相当于长江三峡地区,这里山高水急,形势险要,从军事上来说,不仅是易守难攻,而且切断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进可出击两湖、豫西、陕南和四川,退可以据险自守”。

1538119264942871.png

  在这样一片区域搞进攻,清朝知道会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于是说到了第二点。

  清军舍近求远,任腹地出现长期抗清基地,也是他们权衡之后的策略之一。先易后难。先把永历皇帝打掉,让夔东诸将没了主心骨,没了号召力,更有利于从心理上击破。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明军在北方兵败如山倒,起义军在北方被清军追着打,一旦到了南方,一旦联合起来,他们的战斗力,竟然成倍增长。从朱由崧弘光朝廷被击破到将永历帝朱由榔绞死昆明,花了整整十八年。也许,这是清朝最初的决策者们,所想不到的。

  待他们回过头来对付夔东十三家军时,已过了一代人的时间。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夔东军民们对头发、服饰等文化的坚定信念。

  我们知道,清军入关之初,之所以明朝投降者众,只因他们以为又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哪里知道,多尔衮露出本来面目,剃发易服,这是明朝人所无法接受的。因此,南方的抵抗,明显比北方强烈。

1538119283679220.png

  郝永忠等人处在深山老林,固然易守难攻,固然暂时没有清军的压力,但他们的生活,却仍然是艰难的。说白了,吃饭都成问题。

  只要他们投降,完全可以升官发财,吃香喝辣,但他们没有,他们一直坚持着,坚持着,直到清军终于打来。

  在最后的战斗中,夔东十三家将领除了极少数投降之外,大多不是战死就是全家自杀,被俘的郝永忠等人也坚决不投降,最后被清廷杀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朝灭亡之后,李来亨为什么还在坚持反清复明?

  清朝康熙三年的春天,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周边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满清王朝即将完成征服天下的最后一块拼图。

  图海领军从湖广,李国英领军从四川,东西两面将茅麓山围得水泄不通,接近十万大军布下的营帐连山遍野,即使是春寒料峭的时节,为军队提供补给的数十万民夫则在山路上川流不息地,体力不支者则被监工就地射杀,险峻的山道上随处可见民夫们冻饿而死的尸体。

  在这个暴力和死亡形成的旋涡中心,坐落着大陆上最后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南明临国公李来亨(李自成侄孙)部,也就是所谓的“夔东十三家”。

image.png

  这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战斗,是真正的绝境,清军光是数量就是他所部的数倍以上,而且补给充足,政治上大明在两年前就随着永历帝的死彻底完蛋了,满清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士气高昂。

  茅麓山地势险峻,同样意味着进出山的道路被锁的死死的,连逃都逃不出去。援军?不会有任何援军,东南的郑家因为内讧被赶到了荒岛上,而在巴东地区一同作战的王光兴,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人或死或降,自己必须孤军奋战。奇迹?明末没有奇迹,没有黄石,没有陈新,没有邓香菇,有的只是千万尸体堆砌成的惨烈现实。

  对李来亨而言,投降并非是不可能的选择。晋王李定国何等英豪盖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岭的苦,最终依然投降了;王光兴为反清转战千里,何等气魄,最后不也投降了吗。自己何必要搭上自家和万余将士的生命。

  为了尊严?那又能值几个钱,至少水太凉,洪承畴吴三桂们都是这么觉得的。

  清军攻入南京,众明臣纷纷屈膝降伏

  为了大明?自己的父祖辈花了几乎一生来推翻这个腐朽的朝代,自己归顺后没有受到什么恩惠,处处被排挤的同时,反而要屡次出兵拯救这个不争气的小朝廷。甚至连战斗的理由都是虚无的,李来亨的父祖辈战斗了一生,结果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剪了辫子后继续鱼肉百姓,杀良冒功的旧明军队换了身皮后继续屠杀百姓,什么都没变。但最终他以及茅麓山的将士们用最绝决,最壮烈,最凄美的行动为那个时代划上了尾音。

  【为了达到困死明军的目的,清军构筑木城,挑挖堑沟,树立排桩,切断明军同外界的一切联系。木城是为清军驻守而设立的,城外挖掘阔深各八尺的濠沟;濠外埋设一道五尺宽的排桩,名为梅花桩。其形制是用长五尺、围一尺的圆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桩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桩之间相距仅五寸,参差排列,状如梅花。这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后,给李来亨部明军的行动和军需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538119978506301.png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李来亨部贮积的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战不得,被迫拼死突围。六月十五日深夜,李来亨亲自率领总兵五名、精兵数千名分路进攻清军防线,另派三名总兵带领士卒旁攻,牵制他部清军赴援。明军抬着云梯、盾牌,手持钩镰大斧,砍断木桩,填平沟堑,“炮矢如雨,蜂拥攻打”。由于清军防御严密,突围未能成功。闰六月初九日夜晚,李来亨再次率领数千名士卒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槍炮齐发,势如风雨骤至”。明军战士“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因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明军虽“连攻五阵”,结果仍被清军击退。两次突围的失败,使李来亨深知打破清军重兵包围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义凛然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清军见劝降无效,进一步挑深濠堑,加固工事,以求不战而胜。

  八月初四日,寨内粮食全部吃完了,军心不稳,少数官兵私自逃出向清方投降。李来亨知道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他先把妻子杀死,放火烧毁房屋,然后自缢而死。】顾诚《南明史

  “来亨部凡三万余人,来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执者百五十人而已。余众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终。来亨败没,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王夫之《永历实录》

  我一直在想,茅麓山的冲天大火中,李将军究竟守护的是什么?大明?衣冠?忠义?尊严?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话,那是民族灵魂的光辉。是明末大荒之下赈灾款被贪官污吏们瓜分殆尽以致活不下去的人反抗朽明统治不惜螳臂当车的勇气,是这种精神延续到清朝,那些在剃发、逃人、圈地、投充下依然活不下去的人反抗八旗铁骑不惜飞蛾扑火的壮烈,是普通人反抗社会不公、民族压迫、世界恶意的呐喊。

  尤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是这种光彩不是展现在世受国恩的士大夫们身上,而是展现在那些未收国恩的“反贼”们身上,这不是士大夫们的传记,而是匹夫们的史诗。

image.png

  事实上,剃发易服所激起的仇恨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以前最为强烈的,南明民间反抗力度之剧烈,参与阶层之广泛(农民军、士人、残明旧部、宗室、海商还有大量普通百姓)是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反抗异族所不能比的,哪怕两宋之交或是宋末都无法与之相比,衣冠问题涉及到整个华夏的价值认同这一点几乎是所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共识,所以那个时代,出生农民军的李来亨,不见得比士人欠缺什么民族意识。

  李来亨青年时代刚好经历了顺军在陕西的大败,顺军由盛转衰,无数战友死在清军手里,这种痛苦和对清军的仇恨比其他人更强烈,毕竟是在得到天下的咫尺之遥被清军打下了地狱。

  此外,天下沉沦已是板上定钉的事,问题是谁来为这件事负责,

  清军入主中原的借口是吊民伐罪,以农民军为死敌,这一点天下皆知,

image.png

  如果李来亨率顺军残部投降,那就是坐实了清方吊民伐罪的借口,当年在南都莺歌燕舞,不知所谓,勾心斗角还活到了最后的人,定然会掌握话语权,将顺军这个群体以不忠不义的形象登台与收场,与其遗臭千古,不如守着忠义二字奋战至死。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明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着我,并让我沉醉其中的原因。那段历史是士大夫们和社会精英的滑稽戏,却是近代以前匹夫们,那些在史书上大部分情况下都占不了一行的人最光辉夺目的时代,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层出不穷的勇气、不屈、忠义、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三年(1664)八月,李来亨于茅麓山焚其妻子后自缢而死。至此,除王光兴、谭宏、谭诣降清外,其余将领均苦战到底,壮烈牺牲。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