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明政权

"

  京师失陷,天子殉国,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辗转向南。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皇帝的自尽,标志大明王朝的覆灭。但淮河、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仍然是明朝政府的属地,而且尚有五十万大军。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意思是弘扬光大,重振明室,再度中兴。南明时代开始。

南明政权

明朝最后的抵抗——南明朝廷

南明抗击清军的将领李定国:一生歼灭清军甚多

  李定国两蹶名王讲述的是李定国将军打败清朝两位王爷的历史,这两个王爷一个是汉族王爷定南王孔有德,另一位是满族的亲王尼堪。这两个王爷一个兵败自杀,一个被围困后被李定国斩杀,是李定国军事上的巅峰。  

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1652年清朝廷命令定南王孔有德出兵贵州,想要剿灭南明王朝,在孔有德进兵的同时,李定国也已经整合兵力北上,要和清朝军队作战。李定国的军纪严明,战术得当,在和孔有德的战斗中取得节节胜利,而孔有德不得不向自己的根据地收缩防守。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李定国的围攻,李定国和孔有德的决战开始以后打得非常胶着,后来李定国使用大象冲击孔有德,使他大败而逃。回到桂林后孔有德组织坚守,但不幸中箭,这时候李定国已经攻入城中,孔有德自知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只有自己的一个小女儿逃走。

  而另一场战役是李定国和尼堪之间进行的。尼堪是清朝的亲王爵位,在清朝和李定国的战斗中,清朝军队连连失利,这使得当时的朝廷大为震惊和恼火,于是派洪承畴前往镇压,后又让尼堪任大将军打算消灭李定国。

  虽然尼堪在军队数量上要比李定国多,但是李定国采取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最终将尼堪包围,并在战斗中亲手斩杀了尼堪,使清军瞬间打败。这就是李定国两蹶名王的经过。 ...查看更多

接触清军之后,其实南明兵力仍远强于满清,为何不能复国?

  其实崇祯皇帝自缢后,大明还是占据着广袤的南方土地,并且明朝本就是南方起家,所以明朝的大臣们都准备投奔南方。而此时大顺国已经占据明朝之前的故土。

  四川一带也已经被张献忠占据,大清国也已占据东北地区及蒙古一带。三个政权形成了鼎立局面。那为什么南明政府只支撑了十五年呢?

  南京是明朝的起源地,有很完整的宫廷体系和齐全的机构,所以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王朝,现在王朝内唯一缺少的便是一个带头的皇帝。

1516865909185733.png

  然而,在卢九德的扶持下,在许多大臣的支持下,朱由崧称为最终的皇帝,并将下一年改名,弘光。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西到武昌,东到黄河下游,几乎是半壁江山都在南明控制之下,并有南明军队五十多万,况且南明物阜民丰,论实力远远超过刚刚进关的清朝军队。

  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南明还有忠心耿耿的人民和大臣,相比南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复兴明朝是指日可待的。

1516865994374729.png

  有以上看来,复兴明朝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无奈朱由崧是个昏君,在登上皇位后便已忘却之前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中。

  不理朝政,再加上朝中大臣不能凝心聚气,只懂得内讧,所以复兴明朝的目的似乎成了奢望之事。所以接触到了清军之后,立刻一触即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风雨飘摇39年的南明王朝,孤独一掷的一战,却让近代中国受益百年

  南明王朝的三十九年历史,基本就是凄风苦雨,放在战场上,更是常见兵败场面。但永历十五年,即1662年1月25日清晨的这一刻,却是十分扬眉吐气的例外: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向盘踞台湾热兰遮城的荷兰侵略军,发起最后的总攻。

blob.png

  二十八门巨炮率先开火,重达24磅的炮弹呼啸扑来,三个炮台数百门火炮愤怒打响,两个小时间就向热兰遮城倾泻五千发炮弹。然后数万南明将士潮水般扑来,干脆利落拿下要塞门户乌特利支堡。郑成功将军的霸气喊话,更炸雷般响在惶恐的荷兰守军头顶: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这是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的伟大战役里,决定意义的一场总攻:“东亚第一要塞”热兰遮城崩溃在即,骄狂的荷兰侵略者,已经成了明军刀锋下的弱肉。沦陷三十八年之久的中国领土台湾,也将顺利回到祖国怀抱。酣畅淋漓的战斗场面,在后世的诸多史料里,也常被大书特书。但常被一笔带过,却还有另一个重要事实:决心打这一仗,对于当时的郑成功,还有这支南明大军来说,是一个何等悲壮艰难的决定。

  就连落败一方的荷兰人,比如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晚年在回忆录里都不停碎碎念:真没想到,郑成功真敢和我们开战。

blob.png

  二:艰难而悲壮的决定

  1661年3月,当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毅然以两万五千人的规模,发起东征收复台湾的战役时。当时的情景,可不似后来好些影视剧描绘的那样激动人心,相反是一片看衰声。好些追随他浴血抗清多年的部将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现实:敌人太强,我方太弱。

  那时的郑成功,正是他撑起南明东南抗清大旗十五年来,最为惨淡经营的时候。先前以十七万大军北伐南京,却在南京城下功亏一篑陷入重围,苦心经营多年的水陆精锐伤亡殆尽,连能与荷兰战舰争锋的“三桅跑船”都基本沉底。苦苦坚守的厦门等地,更面临着清军日复一日的疯狂进攻。简直就是以一支残兵,横挑拥有强大海军实力的荷兰殖民者。

  而盘踞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呢?这时却正是无比强大的时候。驻台湾的军队只有两千来人,却都是装备精良火器的精锐。“热兰遮城”(安平古堡)与“普罗民遮城”两个犄角要塞,更是以欧洲先进的梭堡理论构筑,糯米石灰砌成的要塞上,装备有汹涌的火力。也正是凭着这强大军事力量,趁着明末动乱偷占台湾的荷兰人,才能够一次次血腥镇压台湾岛民的反抗起义,疯狂压榨台湾岛的财富。把这中国宝岛,变成“荷兰人最好的奶牛”。

  而且更凶险的后果是,一旦郑成功大军开动,早就磨刀霍霍的清王朝,势必会趁虚而入。而盘踞巴达维亚的荷兰海军,也会疯狂增援台湾岛。何况在清王朝残酷迁界禁海国策下,中国东南沿海尽成无人区,郑成功大军的物资粮草供应,也将无比艰难。看似轰轰烈烈的收复国土大战,极有可能会陷入前后夹击的绝境。

blob.png

  可是,就是在这近乎刀山火海的局面下,郑成功毅然做出了决定,坚决开打这一仗。支撑他信心的,除了台湾岛重要的战略地位,拓展抗清根据地的需要。更有这位独撑东南抗清大业多年的南明英雄,从不曾忘怀的信念。正如他后来对荷兰侵略者,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台湾者,中国之土也!

  这支正处山穷水尽局面下的南明军队,正是怀着这个信念,踏上劈波斩浪的战场!

  三:智慧与意志的胜利

  决心坚定的郑成功,当然不是蛮干,从舰队迫近台湾岛后,就是智慧火花不断。先掐准了台海潮汐,巧妙从狭窄的鹿尔门登陆成功。又以麾下只载炮两门的“大青头”战舰摧毁荷兰巨舰。勇猛的南明步兵,更在陆战里硬杠荷兰步兵,杀得荷兰军尸横数百。被郑成功迅速切断水源的“普罗民遮城”,不到三天就狼狈挂了白旗。

  于是,在遭到郑成功一系列打击后,被打了闷棍的荷兰侵略者接连崩溃,就只剩下负隅顽抗的“热兰遮城”,被数百南明大军团团围困。但真正的考验,这时才开始。

  正如前面所说,这座后来更名为“安平古堡”的热兰遮城,不单是荷兰人控制台湾的枢纽,更是集合了欧洲城防高科技的顶级要塞:二百丈周长的城池,三丈高以石灰糯米砌成的城墙,还有深入地下一丈的地下工事。密集的炮火部署,更足以封锁城外一切通道。这个当时有着东亚第一要塞名号的堡垒,着实是难啃的硬骨头。

blob.png

  以《台湾通史》等资料记载,围困到1661年春天时,师老兵疲的郑成功,陷入到粮草接济不上的窘境。就连郑成功的一些心腹谋士,都在苦劝郑成功及时撤军,哪怕暂时撤到澎湖等地休整也好。但困境里的郑成功,却做出了一个叫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扎下根!

  于是,苦守待援的荷兰侵略者,看到了奇特的景象:濒临断粮的郑成功大军,竟开始在台湾各地开荒种地。而早已受够殖民统治的台湾各族百姓们,更是群起响应,纷纷热烈迎接南明大军。大批的良田滚雪球般在台湾大地上开垦出来。入秋之后更是连连丰收!断粮?别忘了台湾是中国领土,这是郑成功大军的主场!

  而荷兰人眼巴巴苦盼的援军,更在荷兰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了悲催一幕:第一拨援军五月份登岸,上岸就被郑成功抓了俘虏。第二拨援军七月份发起猛冲,更是一下撞进郑成功的埋伏里,三艘战舰成了郑成功的战利品。自这以后,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舰队彻底怂了:救援?打死也不去!

  就这样,一个理论上要师老兵疲的困难仗,在郑成功的巧妙运筹下,非但没有在九个月的围困战里垮掉,相反借机满血复活。到1661年1月时,南明大军的足迹已遍布台岛,粮草物资无比充裕。甚至新型的攻城火炮装备,更是保质保量的装备完毕。收复台湾,就差最后一击!

  于是,就有了1662年1月25日,精疲力尽的荷兰热兰遮城守军眼里的恐怖一幕:越拖越强的南明大军,以不亚于欧洲军队的凶悍火力发起狂攻。号称坚不可摧的热兰遮城墙,两小时内被打开近三百个大洞,多处城墙几近坍塌。重拳呼啸般的攻击,叫荷兰人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荷兰总督揆一慌慌张跑来求和: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十二天后,即1662年2月6日,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比重要的一刻:在付出了一千六百多士兵伤亡后,数百荷兰残兵灰溜溜交出所有的城堡,狼狈乘船离开。沦陷三十八年的中国宝岛台湾,回来了!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戎马生涯里的最后一战,也是最辉煌一仗。

blob.png

  四:造福近代百年的伟业

  而更被后世史料一笔带过的是,败走台湾的荷兰人,其实并没有甘心。郑成功去世后,荷兰人更曾多次发起对台湾的反扑。但继承郑成功“延平郡王”爵位的郑家长子政经,却继续浴血奋战,更以重建的强大南明水师重创荷兰舰队。一直到1683年清王朝登陆台湾前,这支孤守宝岛的南明铁军,一直牢牢将西方殖民者挡在中国海之外!

  甚至,如果看看近代西方殖民史,就更能理解这一战,对于近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意义:如果郑成功未曾发起这一战,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极有可能将这块中国领土,彻底割裂出中国版图。这样中国东南海疆,就会直接面对西方舰队的侵略威胁。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耻辱,将会更痛更惨。

  以这个意义说,郑成功这支南明大军,打出了一场令近代中国受益百年的雪耻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看完这四点,就能明白南明为什么不能像南宋能偏安半壁江山?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国家,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对于南宋来说,面对金国、蒙古等强敌,依然顽强地守住了半壁江山,并坚持了150多年。与此相对应的是,南明则没有守住半壁江山,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清朝消灭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南宋能偏安半壁江山,南明却不可以?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两个朝代的正统性不一样。一方面,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位,为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临安府(浙江杭州)。对于赵构来说,继承皇位可谓名正言顺。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崇祯皇帝去世后,南明一下子出现了弘光、隆武、绍武等多个皇帝,内耗严重,无法团结在一起抵抗满清地进军。而南宋则对金国同仇敌忾

f2d8e4d1a1d84bff95ff62da7c0428af.jpeg

  进一步来说,北宋灭亡之后,金国虽然获取了中原故地,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的汉化和融合,在统治上遇到了极大地阻碍,加上宋朝百姓对于赵宋皇室的认同,在抵抗金国的统治上也更加积极。而就明朝来说,直接是被李自成等起义军消灭的,但是最终接手明朝疆域的却是满清。相对于金国,满清进行了深度的怀化,并采取了怀柔的策略,在谋士的建议下,多尔衮八旗军甚至打起了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从而顺利入主中原并站稳脚跟。相对于南宋,南明面对的对手无疑更加高明。

  再者,对于金国来说,缺乏统一天下,彻底消灭南宋的野心。在北宋灭亡之际,金军南下总数不过十五六万人而已,他们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财富,以及占领河北河东两路土地而已,并没有南下定鼎中原的野心。而对于满清来说,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其无疑就是想取代明朝的地位。此外,在降服了蒙古和李氏朝鲜之后,满清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来支撑其不断挥师南下。

597a36159af94b2faa8bd96ea9db569e.jpeg

  最后,在文臣武将中,南宋有李纲等四大名臣,岳飞等中兴四将,比如岳飞等将领的北伐,不仅确保了南宋的安全,甚至有望光复中原。而且金国的灭亡,也是南宋和蒙古大军合力围剿所致。与此相对应的是,南明因为自身四分五裂,即便有真正的将才帅才,也缺乏施展的舞台。所以,总的来说,如果南明可以像南宋一样确立一个公认、正统的皇帝,至少可以存活地更久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南明隆武帝的生平简介,隆武帝的人物事迹

  早年经历

  朱聿键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是太祖九世孙。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四月丙申生于唐王府,母妃毛氏

  朱聿键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惑于嬖妾,心里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憎嫌朱聿键之父(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于是,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暗中有个小官张书堂帮忙送些糙米饭,在囚房中,朱聿键父子苟活了十六年。身处牢笼,朱聿键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没有浪费光阴。朱聿键的父亲气息奄奄,在快要熬出头时,却被急切想袭唐王王位的弟弟于1629年(崇祯二年)毒死。老唐王准备封爱妾的儿子为世子,还想取消了朱聿键的世子地位。结果,地方官员陈奇瑜吊唁唐世子时,警告老唐王说,世子死因不明,贸然改变世袭人选,说不定朝廷日后会怪罪。老唐王害怕日法追究,赶忙立朱聿键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去世。

image.png

  1632年(崇祯五年)朱聿键继为唐王,封地南阳。崇祯帝赐其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等书。朱聿键在王府内起高明楼,延请四方名士。

  起兵勤王

  此时的朱聿键锋芒毕露,在宗室换授等问题上与崇祯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大臣。为其父当年被毒死一事报仇,竟在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初一,杖杀其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死)、安阳王朱器埈(未死)。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之法折磨之,朱聿键病苦几殆。熬了七年,终于能保住性命。1643年(崇祯十六年)明朝的凤阳巡抚路振飞到当地巡视,前往监狱拜见朱聿键。朱聿键当时已经被磨掉许多锐气,待路振飞彬彬有礼,使后者对他好感非常,并派人对这位唐王加以特别护理。后路振飞向崇祯帝上疏陈高墙监吏凌虐宗室之状,请加恩于宗室。乃下旨杀欺凌唐王之陵监石应诏。

  南下福建

  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于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南京礼部请恢复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并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但朱聿键贫病不能多行。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朱聿键赴平乐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朱聿键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朱聿键谈及国难,泣下沾襟。后朱聿键被郑鸿逵护送,前往福建。而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代理皇帝)。清军杀到时,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向清军献城投降。途中在浙江衢州闻得潞王常淓已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

image.png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黄道周第三次请朱聿键监国疏,十七日,朱聿键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检阅军队时发布誓词,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表明他已公开接受监国重任。

  君临天下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闰六月丁亥(初七)至福州,以南安伯府为行宫。二十天后,朱聿键于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改布政司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封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黄鸣俊、李光春、苏观生等人为礼、兵各部左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武帝即位后上高曾祖父四代帝号,高祖唐敬王朱宇温为惠皇帝,曾祖唐顺王朱宙栐为顺皇帝,祖父唐端王朱硕熿为端皇帝,父唐裕王(追封)朱器墭为宣皇帝。四代祖妣皆追封皇后。封弟朱聿锷为唐王,封国南宁;升叔德安王朱器䵺为邓王;追封弟朱聿觨为陈王,子朱琳渼为陈王世子。遥上弘光帝尊号“圣安皇帝”。隆武元年七月下令将嘉靖年间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三殿之名恢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各衙门前加“行在”二字。

  依据伦序,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帝广西的桂王,但桂王当时距离江南太远。而众明臣齐推唐王朱聿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臣推唐王朱聿键为帝,想把他当作重振大明的标志,很想让他暗和天意,争取做一个明朝的“光武帝”,复兴明朝。

image.png

  隆武帝举行大典仪式当天,大风雾起,拔木扬沙,尚玺官的坐骑受惊,玉玺摔落,碰坏一角。众人心惊,皆认为兆征不祥。虽然如此,隆武君臣还是很有平复天下的决心,锐意恢复。

  如同傀儡

  隆武帝虽为英明之主,却一直为郑氏家族集团所架空。以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影为首的郑氏家族,都是大海盗头子出身,数十年横行福建、广东、浙江一带沿海,兼商兼盗。他们崇祯初年受招安后,趁天下大乱之际一直忙于扩大地盘,充实自己的私人力量。

  郑家惟一的忠臣,其实只有一个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是郑芝龙和日本老婆生的儿子。郑芝龙有一次带郑成功入宫,隆武帝见之大悦,以手抚其背,说:“恨无一女配卿,卿为尽忠吾家,毋相忘也。”赐郑森名成功,命为御林军都督、仪同驸马都尉,时人称之为“国姓爷”。隆武帝此举,也有笼络郑氏家族的意思在里面。

  郑氏家族傲慢无上,卖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横毒凶暴,甚至超过弘光朝的马士英。他们在败走江南时候,依然大肆抢掠,以至于当时造成这种现象:“受害者延颈待清兵,谣曰‘清兵如蟹,曷迟其来!”

  一帝一王

  由于满清剃发令下引发了血腥杀戮,浙江大地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明朝诸王杀的杀,降的降,走的走,原本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重新举起义旗,与张国维等人在绍兴推举鲁王朱以海为“监国”。鲁王政权仍旧沿用“弘光”年号。此时,他们并不知道隆武政权在福建成立的消息。两个朱明同姓政权产生龌龊,最后竟闹出互杀来使的事情。

  正因隆武帝和鲁王两个人都为疏宗,所以,鲁王一方得知隆武帝称帝消息后,并未立即退位归藩。双方各自手下的大臣为争拥立之功,自然都紧上疏要求不要退位,硬顶各自的“招牌”。

  隆武帝起先很有诚意,他派人来信携赏银要鲁王承认自己天下一统,并笼络浙东的明臣明将,答应个个要加官晋爵。一般人可以接受隆武帝,鲁王手下的张国维、王之仁等人不答应,因为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拥立”大功。鲁王本人在给隆武帝的回信中,也称隆武帝为“皇叔父”而不称“陛下”,表明他不承认隆武政权。朱聿键怒,令杀鲁王信使。

  当时的鲁王君臣,很想快速攻下南京这个象征性极强的城市。如果南京在手,“监国”成为“皇帝”,自然名正言顺,这样鲁王比起远在福建的隆武政权,要“合理”“合法”得多。鲁王军力不行,进攻杭州大败而归,1646年夏天,清朝的征南大将军博洛率数万大军从杭州对鲁王军队发起进攻。不巧的是,一向水深浪急的钱塘江突遇数十年不遇的大旱,江流干涸,顿失屏障,清朝马队从江中旱地以及水浅处尽数渡过,明军不敌,绍兴失陷。鲁王逃往海上避难。

  出师北伐

  隆武政权一直处于三面受困的境地,一受制于郑氏家族,二要防鲁王军队,三则有李成栋率领的清军节节逼近。清军中的汉将进展迅速。顺治三年春天,金声桓部队已经占领了吉安,很快推进到赣南。到了九月间,清军汉将高进库(高杰原部下)等人攻克重镇赣州。如此一来,这个联结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咽喉要地,落入清朝手中。

  赣州失陷,全因湖广总督何腾蛟等人私心所致。正是因为他安置处理先前的农民军不当,造成众心离散,协调不一,最终江西、湖南等地被清军各个击破。

  无奈之下,隆武帝声言要亲自北伐,以挽颓势。总领大军的郑芝龙只想割据福建,独享一方,理也不理。而明朝老臣黄道周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军队诸部怯懦观望,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对隆武帝表示:“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于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要先于皇帝北上抗清。

  1646年(隆武二年),清朝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黄道周凭一腔忠义,自己出钱,加上朋友资助,仅带万余两白银,携数名弟子慷慨出征。福建各地义民闻之而附,近万人加入他的指挥之下。隆武帝非常感动,流涕送行。由于人、财、物皆在郑芝龙家族掌握之中,隆武帝只能给这位老忠臣一百道空白委任状,没能拔给他一两军饷和一个士兵。

  黄道周组织“扁担军”迎战清军,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全无作战经验。黄道周救国心切,他出闽入赣,进至江西广信(今上饶)。清军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黄道周原拟为收得基地大本营的徽州。情急之下,黄道周紧急上疏隆武帝,请求增兵益饷。郑芝龙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隆武帝只能着急,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坐视黄道周身陷窘境。黄道周如此临危不惧冒死出征,郑氏家族仍旧在朝中散播闲话,说黄道周交通外臣,欲谋不轨。

  忧急之间,身在清军占领县城的婺源的明朝县令,是黄道周学生,他给老师发来“密信”,表示说可以充当内应,要老师一定率军前来攻取婺源。其实,这个人已经为清廷卖命。黄道周不知是计,贸然发三路兵前往。结果,半路皆被预先设伏的清军各个击破。黄道周手下仅剩三百人,战马十匹,仍旧义无反顾,直前冲杀。一战全部覆没,黄道周被擒,押入婺源县城大牢看管。

  关押二个多月后,清廷下令杀害黄道周。将其押行至南京东华门时,黄道周坐地不起,高声说:“这里与太祖皇帝陵寝甚近,可于此处杀我!”扭头之际,看见市坊中有福建门牌,黄道周更坚定了要受刑当地的决心:“福建,皇帝正在那里,临行拜君,臣子之礼。”言毕,他南向再拜,慷慨就义。与其同死者,还有职方主事赵士超等数位弟子门人。

  隆武帝再也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明兵“御驾亲征”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郑影等人忽然弃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门户大开。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兵约降,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李成栋的清军在浙江等地一路大胜,先后攻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很快攻陷郑鸿逵所守的仙霞关,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杨凤苞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绝食身亡

  1646年(隆武二年)8月21日,隆武帝逃出延平,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如此危难紧急关头,酷嗜读书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边逃边读,边读边逃。小路狭隘,书又沉,更拖慢了诸人的逃跑速度。

  到汀州城外时被清军追上,他带着曾皇后和随驾的周之藩等躲入关帝庙。清兵在门前厉声呼喝:“谁是隆武?”周之藩舍身想掩护隆武帝脱险挺身呼曰:“吾乃大明皇帝也”,清军群射之。周之藩拔箭,手杀数十人,最后脑后中箭,坠马被杀。将军熊纬督二十余人格斗,最后喉咙中箭而死。清兵也怀疑他不是隆武帝,进庙搜查,只见后门洞开,庙内空无一人,知隆武帝和曾皇后已从后门逃入汀州城内。

  到汀州时,隆武帝的随从仅仅五百人而已。隆武帝在汀州刚歇过一口气,转天凌晨,清军前锋统领努山命令几百个兵士穿上明军服装,打着明军旗号,直奔城门。汀州守军以为是败退下来的明军,让清军进程,清军一拥而入,俘获了隆武帝和曾皇后,并将他俩分别押入轿子送往福州。到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曾皇后猛然窜出轿子,哭喊一声,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纵身跳崖身死。朱聿键也几次想自尽,都因清兵的严密监守而未成,于是绝食而死在福州囚处。

  不过另有一说是隆武帝是被清军乱箭射死在汀州城衙的大堂上,同时遇难的,还有其皇后曾氏、沈嫔、陈嫔和不满月的皇子。隆武帝终年四十五,百姓敛葬于罗汉岭。壬戌,天兴府陷落,阳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汉、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涟遇害。十月辛卯漳州陷落。其弟唐王朱聿鐭于十一月在广州继位,改元绍武,是为明文宗。永历帝即位后,不知隆武帝下落,初上尊号思文皇帝。当时有说法称隆武帝潜至安溪妙峰山为僧,或称在汀州单骑逃跑,藏于乡民蒋氏家中,清兵去后前往大帽山。1651年(永历五年)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访隆武帝下落,1657年(永历十一年),确信隆武帝已死,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由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出现混乱,引起内讧,使得南明政权缺乏凝聚力。并且缺乏关键的名将与统帅,没有人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于是内部纷争,经济衰竭,敌人强盛,内无能人,此消彼长,使得南明统治者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最终走向了灭亡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