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四公子

"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太子党,朝廷重要官员后代: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为"清末四公子"最常见的人选(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胡先骕《四十年来北京之旧诗人》、陈声聪《兼于阁诗话》,四人并举 ),如同明末名士"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侯方域"都是名臣大吏之后。"清末四公子"逢中西交撞、新旧过渡的大变革年代;"民国四公子",则无尚存文采风流。

清末四公子

清末四公子——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

清末四公子本身很厉害,他们的家庭背景也牛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朝廷大官之子,朝廷重要官员后代: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为“清末四公子”最常见的人选(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胡先骕《四十年来北京之旧诗人》、陈声聪《兼于阁诗话》,四人并举 ),如同明末名士“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侯方域”都是名臣大吏之后。“清末四公子”逢中西交撞、新旧过渡的大变革年代;“民国四公子”,则无 尚 存文采风流。

image.png

  4 丁惠康: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

  丁惠康(1904~1979),字叔雅,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1904年出生无锡,192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创办肺病疗养院和虹桥疗养院,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出版《中国历代名画大观》,提出“展我先民遗迹,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

  1949年,丁惠康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后,即将所藏台湾高山族文物和书籍500余种捐赠中央民族学院。同时将西周青铜大鼎、唐二色釉大壶捐赠国家博物馆。11月,又收购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文物(包括宋元孤本等)和古籍1100余种,并全部捐赠北京图书馆;他珍藏的宋马远《雪屣观梅图》、明仇英《剑阁图》等精品佳作则为上海博物馆所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文化部分别授予褒奖状。

  3 吴保初:浙江提督吴长庆之子

  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庐江县沙湖山人。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是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

  光绪二十三年(1897)鉴于甲午战败,保初乃上《陈时事疏》,直“以亡国之说,告之于皇上”。冀其“怵危亡”而“谋富强”,被刑部尚书刚毅压下未报,保初乃愤然引疾南归,然而他的奏疏在上海报纸登了出来,以致出了大名。他未去职以前早有变法维新思想,梁启超初入京才24岁,保初即视为“奇士”,并向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力荐,梁因此得入自强书局。戊戌变法前后,他著文痛论阻挠新法之害。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就义,他时已南归,又写《哭六君子》诗并“为亡人讼冤”。

image.png

  2 陈三立: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image.png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1 谭嗣同: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朝廷重要官员后代,他们分别是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这四人身逢中西交撞、新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他们或接受先进思想意图变法强国而被杀,或大志未酬郁郁而终。

image.png

  谭嗣同

  谭嗣同,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维新派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马关条约》签订后,满怀忧愤的谭嗣同在家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图强。之后更与康有为等联合各地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但这次变法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破坏下仅历时百日就宣告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之后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丁惠康,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人,清末藏书家,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其父丁日昌历任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丁惠康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人,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其父“持静斋”所藏之书10余万卷,他尽发而读之,悉数被其继承。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于1909年。

  陈三立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清末四公子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因支持变法一起被革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担任伪职,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吴保初,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安徽庐江人,是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病逝于朝鲜军中,清廷以其次子吴保初袭职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补授刑部山东司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期间不畏权势,力平董裕氏冤狱。甲午战败后因上书提倡变法而去职,戊戌变法前后,他著文痛论阻挠新法之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赋诗寄慨,忧伤国事。宣统三年春南归上海,于民国二年(1913年)春病逝,葬上海静安寺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清末四公子"后,有"民国四公子"。张伯驹《续洪宪纪事诗补注》记:"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按:袁克文),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张孝若。又谓:一红豆馆主溥侗,二寒云,三余,四张学良。此说盛于上海,传至北京。前十年余居海甸,人指余曰:此四公子之一也。"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