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平萧铣之战

"

  中国唐朝武德四年(621),唐军攻灭江南割据势力萧铣的一次统一战争。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李孝恭李靖率军消灭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江陵萧铣政权的作战。唐平萧铣之战,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战,充分显示了李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萧铣便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孝恭,战于清江口,孝恭大破其众,缴获战舰千艘,攻拔宜昌、当阳、枝江、松滋等县,伪江州总管盖彦举城归降。李孝恭、李靖直逼其都。起初,萧铣放散兵卒,仅留宿卫战士数千人,等到仓促召集兵马时,江南、岭南,路途辽远,未及赴援。孝恭布列长围以守。数日之后,攻破水城,缴获楼船数千艘。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前往李靖处归降。萧铣自料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

唐平萧铣之战

唐平萧铣之战——李靖率军平定萧铣政权

唐平萧铣之战简介:唐朝如何平定的西梁政权

  唐平萧铣之战,中国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灭长江中游、江南割据势力萧铣的一次统一战争。是一场著名的江河作战。

  隋末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领土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大造战舰,训练水军。唐军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汉口),李孝恭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亲率战舰二千多艘战船顺江而下,直捣腹心,攻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属湖北),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前来救援。

】、.jpg

  九月唐高祖下令大举进攻萧梁。下诏发巴、蜀兵,以赵郡王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击萧铣。(见《通鉴》)赵郡王孝恭帅战舰二千馀艘东下,萧铣以江水方涨,殊不为备;孝恭等拔其荆门、宜都二镇,进至夷陵。铣将文士弘将精兵数万屯清江,癸巳,孝恭击走之,获战舰三百馀艘,杀溺死者万计;追奔至百里洲,士弘收兵复战,又败之,进入北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平萧铣之战经过:李孝恭是如何平定西梁萧铣

  武德三年(620),高祖下诏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征讨萧铣,攻拔通、开二州,斩其伪东平王提。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罢免将帅兵权。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将军,心怀不满,谋图作乱,因事泄被杀。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下书赦免他,并将他招还江陵。景珍害怕,派遣使者前往孝恭处,举地归降。萧铣派遣张绣进攻景珍,景珍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您没听说过吗?何必互相攻讨?”张绣不回答,进兵围城。景珍溃围而走,被其部下杀害。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张绣居功自傲,萧铣又杀了他。萧铣性情外表宽仁而内心疑忌,嫉妒胜己者,因此大臣旧将尽怀疑惧,往往叛离,萧铣不能禁制,所以日渐衰弱。

  武德四年(621),下诏李孝恭李靖率领巴蜀兵顺流而下,庐江王李瑗由襄阳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合兵以图萧铣。伪将周法明率四州归降,随即下诏法明任黄州总管,前赴夏口道,进攻安州,拿了下来。伪将雷长颍以鲁山归降。萧铣便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孝恭,战于清江口,孝恭大破其众,缴获战舰千艘,攻拔宜昌、当阳、枝江、松滋等县,伪江州总管盖彦举城归降。李孝恭、李靖直逼其都。

210818kqh7atgahm8t7xtm_meitu_19.jpg

  起初,萧铣放散兵卒,仅留宿卫战士数千人,等到仓促召集兵马时,江南、岭南,路途辽远,未及赴援。孝恭布列长围以守。数日之后,攻破水城,缴获楼船数千艘。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前往李靖处归降。萧铣自料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解密唐平萧铣之战:唐军为何会迅速的取得胜利?

  武德元年(618年),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祖园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派遣杨道生进攻峡州,被峡州刺史许绍击败,战士死伤大半。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征讨萧铣,夺取通、开二州,斩其东平王阇提。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罢免将帅兵权。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为将军,心怀不满,谋图作乱,因事泄被萧铣所杀。董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下书赦免他,并将他招还江陵。董景珍害怕,派遣使者前往李孝恭处,举地归降。萧铣派遣张绣进攻董景珍,董景珍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您没听说过吗?何必互相攻讨?”张绣不回答,进兵围城。董景珍溃围而走,被其部下杀害。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张绣居功自傲,萧铣又杀了他。萧铣性情外表宽仁而内心疑忌,嫉妒胜己者,因此大臣旧将都怀疑惧怕,往往叛离,萧铣不能禁制,所以日渐衰弱。

t0160086b62da85a479.jpg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李孝恭与李靖率领巴蜀兵顺流而下,庐江王李瑗由襄阳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合兵攻打萧铣。萧铣的将领周法明率四州归降唐朝,唐高祖随即下诏任命周法明为黄州总管,前往夏口道,进攻安州,将其攻下。萧铣的将领雷长颍以鲁山归降唐朝。萧铣便派部将文士弘抵御李孝恭,战于清江口,李孝恭大败其军,缴获战舰千艘,攻取宜昌、当阳、枝江、松滋等县,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城投降。李孝恭、李靖直逼其都城江陵。

  起初,萧铣放散兵卒,仅留宿卫战士数千人,等到仓促召集兵马时,江南、岭南,路途辽远,未及赴援。李孝恭布列长围以守。数日之后,攻破水城,缴获楼船数千艘。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前往李靖处投降。萧铣自料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如今趁城未攻下,先行出降,可免乱兵祸害。各位何愁没有君主呢?”便巡城下令,守城士卒全都痛哭。萧铣用太牢告祭于太庙,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认罪说:“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李孝恭受降,护送他到京师。过后几天,救兵赶到,众达十余万人。得知萧铣已降,便都投降唐朝。萧铣送到京师。唐高祖斥责其罪,萧铣回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萧铣无天命护佑,故被陛下擒获。正如田横南面称王,难道对不起汉朝吗?”唐高祖因其言不屈而大怒,下诏斩于都市,时年三十九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平萧铣之战中意外发现的人才:初唐重臣岑文本

  岑文本是唐太宗手下最为赏识的几位重臣之一,其才智在初唐名臣中数一数二。岑文本幼有才智,十四岁那年,其父岑之象遭陷害入狱。为了救父,他只身前往司隶鸣冤,堂上据理力争。司隶只好重审此案,并释放了他的父亲。

  李世民登基之后。岑文本被授予秘书郎职位,兼任中书省。有一次李世民大宴群臣。岑文本的文章在群臣中是最好的,随后,经过李靖推荐,岑文本升为中书舍人,不久,顏师古失官,眾议后继无人,唐太宗却说:「我有南阳岑文本,才能远在顏师古之上。」遂封他为中书侍郎,专管机密。

  岑文本一生低调谨慎,他的位置十分特殊,他是专管朝廷机密的,这个位置十分容易遭到猜忌。也容易和群臣產生矛盾。但岑文本为人却十分谦虚和低调,尽力避免卷入贞观朝的皇储之争。

  岑文本身居高位,又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是各方拉拢的物件。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许多名士都前往东宫兼职,太宗也想让岑文本去太子府兼职,岑文本却谢绝了。他说:「臣以平庸之才,早已超过了本分,守此一职,犹惧不能胜任,岂能再添东宫的官职,以速遭时谤。臣请一心侍奉陛下,不愿再希望东宫的恩惠。

U1527P28T3D1031328F326DT20060329125453_meitu_22.jpg

  岑文本一生小心谨慎,和其他贞观朝名臣如长孙无忌等人相比,岑文本相当低调,一是他确实没有长孙无忌那样的背景,二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每次升官他都不喜反忧。贞观十八年,岑文本被任命为中书令,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之色。他的母亲也问他是怎么回事。岑文本回答:「我无功于国家,又与皇帝非亲非故,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感到忧虑。

  应该说岑文本的低调是对的,他深刻理解朝廷内关系的复杂,对李世民的性格也有着深刻的理解。贞观年间的文臣武将关系复杂,几个皇子之间的皇位之争已经把几位大臣拉下水。唐太宗倒不怕这帮大臣造反,他是怕自己的臣子卷入皇位对朝局不利。

  岑文本重操守,他升任中书令后,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而岑文本却只接受吊唁不接受庆贺。朝中很多大臣也劝他趁大权在握时多置办些田產,为子孙后代谋些福利。岑文本叹息着说:「我只是南方一平民,徒步人关,往日的希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罢了。而无汗马之劳,只因文墨致位中书令,这也到了极点了。承受俸禄之重,使我恐惧已经很多了,怎么还能再谈置买田產呢?」

  岑文本谦虚谨慎、居安思危、低调做人的作风打动了太宗,李世民一直将岑文本当做臂膀,想把他留给下一代皇帝。

  贞观年间,唐太宗征高句丽,岑文本负责在后勤事宜,所有诸如粮草转运、铠甲武器等物资钱财等事宜,全部委任于他。因心血损耗,精力枯竭,操劳过度,染病在身。出征之前,唐太宗对他的身体状况就感到很忧虑,认为岑文本能同自己一起去辽东,但是不一定能回来。

  结果被李世民言中了,岑文本病死在幽州军中,病危时,李世民亲自前往探视,岑文本去世后,李世民追赠岑文本为侍中、广州都督,赐谥号宪,陪葬于昭陵。

  中国古代官场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像岑文本这种位元高权重又掌握眾多机密的大臣,一般都会谨小慎微。他们不但会遭到皇帝的警惕,也会遭到同僚的排挤和打压,而岑文本在朝中却少有政敌,也从未受到太宗的猜忌,其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平萧铣之战中的萧铣:隋末小吏出身的枭雄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夔州出发,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要扫平南粱。一路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粱国都城江陵。梁王萧铣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又无援兵,于是对群下说:若强行抵抗,力尽而降,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不如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之害,以保全众庶。接着他巡视城防,下令士卒放弃抵抗,兵士听后“皆恸哭”。之后便率官属身穿孝衣前往军门投降。李靖顺利收复了南粱。

  这里不说李靖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只说这个“亡国之君”萧铣,此举可圈可点。

  其一,唐军在围住江陵之前,已将其外围精锐文士弘部全部歼灭,缴获战船数百艘,江陵已失去了屏障而成为一座孤城。此时,萧铣如果硬拼下去,到前面送死的必然是那些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市民,既无法挽救南梁的灭亡,又逼使江陵父老血流成河,此时叫停抵抗,理智明智,果断正确。

14093176524115422070_meitu_24.jpg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赞扬和鼓励的往往是“誓与×城共存亡”,而视投降为可耻。萧铣以苍生为念反其道而行之,显示了他的担当与勇气。最能反映他这种精神的,是他对唐军的正告:“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萧铣出身名门,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的历史。历代新朝建立,大都靠暴力完成,而百姓则是最大的输家,除要承担战争祸害及衍生灾难外,还要随时面对征服者的屠刀。东汉开国名将耿弇,一生“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而类似的杀戮在改朝换代中比比皆是,“千古明君”李世民也曾在河东郡夏县(今山西夏县)屠城。萧铣的这次正告,恰恰言中了,唐军进入江陵后,“诸将欲大掠”,只是在梁国中书侍郎岑文本(此人后来成为大唐宰相)的强谏和李靖的严词驳斥及军纪约束下,抢劫才没有进行。萧铣追求的“死了我一个,换来百姓安”的精神难能可贵。

  其三,萧铣在决定投降前讲了一句颇为悲壮的话:“诸人失我,何患无君?”意思是说,天下有的是君,失去我又算什么呢?说这话时,他称帝己经四年了。天下皆知,做帝王的滋味美妙无比,既至高无上,又享乐无穷。然而,此时萧铣却要抛弃帝位,原因是为了“幸全众庶”,虽说是大唐重兵压境之下的被迫、无奈之举,但仍可窥出其意识深处“民为贵”的一束辉光。

  粱王在灭国之际表现出了足够的良知,而大凡有良知的人一般都有气节。萧铣被囚送到长安后,唐高祖见到他连连斥其罪行。萧铣说:“隋失其鹿,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萧铣这段话,可谓不卑不亢,实话实说,从容不迫,大义凛然。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乃风云情势所致,没有什么你是我非之分,只不过是你抢到了而已。二是人各有志,效仿田横何错之有。三是若认为我这样做是犯了罪,是杀是剐由你去。一个阶下囚敢对华夏一个新的“共主”讲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话,足见其有气节、具胆识。然而,竟惹李渊大怒,将之斩于都市。相比之下,唐高祖倒显得毫无格局和器度可言。

  萧铣这个人,隋末乱世一割据首领耳,其“治绩”实在难以“青史留名”,无非历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就其治国安邦的才能而言,假如逐鹿中原他成了赢家,我估计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然而,他在亡国时所表现出的“人民最大”的理念和境界,却令人感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唐军进江陵后,李孝恭接受萧铣降官岑文本的建议,严明军纪,对萧铣的降将家眷予以保护。影响所及,南方州郡都望风归附。此战,唐军善择战机,以水军顺江而下,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江河作战。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