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剃发易服

"

  清代风格的服饰早已深入人心,旗袍、唐装等满族或满族元素甚至“走向世界”,被认为是中国服饰的象征。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社会矛盾,改变了汉族发型,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是清初的五大弊政。它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文化,挫伤汉族气节,由于多个原因反而加速了满人的汉化。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大汉之耻

清朝前期多尔衮为何不直接称帝?原来让他害怕的是鳌拜

  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衮是一位知名度极高,也是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根据史料记载,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多尔衮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手握重兵,大权在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多尔衮没有直接称帝呢?

blob.png

  一

  首先,公元1643年,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拥有称帝的野心,不过,彼时的多尔衮面临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也即但是的清朝并不是多尔衮一家独大。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位皇帝,在临终前并没有制定由哪位皇子来继承皇位。在此背景下,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都有争夺皇位的想法。其中,就肃亲王豪格来说,是皇太极的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清正蓝旗人。

blob.png

  二

  和多尔衮一样,豪格也在清朝初期南征北战,积累了赫赫战功,加上自己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在争夺皇帝之位上,豪格完全不落下风。虽然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支持自己,但是,在豪格的背后,还有原由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的支持。与此相对应的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的济尔哈朗选择支持豪格,而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家族,则没有站到多尔衮这边。由此,对于多尔衮来说,在当时并没有称帝的绝对把握。一定程度上,如果当时的多尔衮贸然染指帝位,其失败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blob.png

  三

  并且,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大臣——鳌拜,在当时也是反对多尔衮的。彼时,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在双方剑拔弩张的背景下,多尔衮保持了清醒,并且选择了一个比较理性的方案,也即多尔衮和豪格共同退出皇位的争夺。在此基础上,年幼的福临,也即顺治皇帝成为两虎相斗的获益者。在此之后,多尔衮率军入关,逐渐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blob.png

  四

  最后,公元1648年,在多尔衮的构陷下,豪格死于狱中,而济尔哈朗等反对者也逐渐边缘化。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废掉顺治,自立为帝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多尔衮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了。清朝入主中原,多尔衮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如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多尔衮几乎享有皇帝的权力,没有必要再篡位称帝,背负骂名了。由此,纵观多尔衮的一生,在皇太极去世时有称帝之野心,不过没有绝对的把握。等到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是有能力称帝,但又没必要称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为何他甘心放弃?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朝第二代统治者皇太极突然离世,在他统治的十七年时间内,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在此后与明朝的军事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大大的增强了满清的实力。

  笔者是个历史爱好者,对于中国古代的各时期历史都有所涉猎,但是相信经常关注学堂的朋友在笔者所写的文章中会发现,有关清朝的文章相对较少。

  其中有何缘故呢?实事求是的说,是因为充斥荧屏的各种清宫戏,抛却很多粗制滥造的道具不说,光说那些离奇、狗血的剧情,便让如笔者这样一直读正史的人群避之不及。连带着,笔者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致来写关于清朝的文章了。

image.png

  不过最近一直在阅读高阳先生的有关清朝皇帝的历史大作,对于发生在满清入关前夕、皇太极死后的一系列政治变故,颇有感触。尤其对于那位毁誉参半、一度离皇位仅仅一步之遥的睿亲王多尔衮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虽然在死后,遭受到了顺治皇帝的政治清算:削夺一切爵位、开棺戮尸,生前有多荣光,死后便有多悲惨。

  等到这些恩怨情仇散尽的百十年后,乾隆皇帝总算为多尔衮翻了案:“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算是肯定了这位在清初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地位的政治人物的历史功绩。而关于他的故事,则必须要从皇太极死后,围绕大位所进行的争夺开始说起。

  (一)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朝第二代统治者皇太极突然离世,在他统治的十七年时间内,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在此后与明朝的军事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大大的增强了满清的实力。同时,注重任用汉人、发展生产,为满清入住中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的突然离世,对于满清来说,绝对是个重大的打击。让这个新兴的王朝暂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皇位,竞相奔走、各出奇招。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能够左右皇位最终归属的几方势力。

image.png

  首先便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作为努尔哈赤时期便已经战功卓著的老资格勋贵、先帝皇太极的兄长,加上自己手中两红旗的实力.虽然年事已高(六十一岁),自己对皇位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同时,他身上有政治污点,曾经在努尔哈赤时期,和自己的庶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之间存有暧昧,受到努尔哈赤的严厉训斥),但是他表态支持谁,无疑具有很重的份量和很大的影响力。

  其次便是肃亲王豪格,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此时三十五岁,正当盛年,加上多年戎马生涯,颇有战功,他是个战场上的绝对勇将,但是却相对缺乏政治眼光,为人处事不够细致和谨慎,因此在皇太极时期,有三次受到降职和罚款的处理。虽然一直在军事上受到重用,但是笔者推测,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豪格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才让皇太极从来没有流露出立其为继承人的想法,毕竟皇太极下面还有好几个儿子,加上皇太极自己也没有想到死亡是如此的突然,因此皇太极自己很有可能存了再等几年,自己其他几个儿子长大以后综合考量后在做决定。毕竟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帝王,选择继承人是慎之又慎。不过这些随着皇太极的突然去世,只能变成永远的谜团了,依靠自己先帝长子的优势和军中的地位,豪格自然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最后便是睿亲王多尔衮了,他是皇太极的十四弟,此时三十二岁,同样年富力强,而且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在朝廷中更是受到皇太极的器重,命其主管吏部,汉人范文程、洪承畴等都和其有不错的交情,在以往处理朝鲜和蒙古之间的事务上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算是真正的文武全才。加上他两个兄弟阿济格多铎所掌管的两白旗。多尔衮自然也对皇位抱有很大的期待。

image.png

  几日后的沈阳崇政殿,一场将决定清朝未来的重大会议开始了,议题当然只有一个:立谁为皇帝。

  两黄旗的精锐士兵将皇城团团围住,大殿内的气氛也是剑拔弩张。

  两黄旗的两个代表人物索尼和鳌拜抢先发言,他们态度非常坚决:必须立皇子为帝。被搅了兴致的多尔衮以扰乱会议秩序为由将两人逐出大殿。

  紧接着,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提议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未置可否。他在观察在场众人的神情,当一看到一双双怒目相向的目光都是从两黄旗的大臣中射出时,他在心底感概:先皇在位十七年,果然是深得人心,我若想要登基,看来是大费周章了。

  多铎是个急性子,他看到多尔衮陷入沉默中,立刻大声对多尔衮道:“十四哥如果不愿意当这个皇帝的话,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出现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立刻反驳道:“不仅你的名字在太祖遗诏里,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有”。言下之意,你两人都不合适。

  多铎又道:“那就按照长幼顺序,拥立礼亲王代善为帝。”

  听闻此言后,须发花白的礼亲王代善连忙站起身来,摆摆手道:“我一把年纪了,没有这个雄心壮志了!睿亲王多尔衮如果有意为帝,自然是国家之福。不过既然他不愿意。我看不如还是拥立皇子,肃亲王豪格是皇长子,自然是众望所归。”他话音刚落,两黄旗一众大臣纷纷附和。代善的意思很明确:我不想趟这趟浑水,还是让你们两方争去吧。

image.png

  多铎心中暗骂了一声:老狐狸。

  肃亲王豪格自然将各方表情尽收眼底,不过他也知道,如果要强行上位,势必难过多尔衮兄弟这一关,弄不好八旗内部首先得火并一场。主意已定,他决定先退出会场,再作打算,于是他冷冷道:“我福薄,不配担当如此重任”。说罢也离开了会场。

  他一退场,此次会议自然开不下去了,两黄旗和两白旗一直不对付,在两方大臣的骂骂咧咧中,这次会议无疾而终。

  (二)

  一连数日,此事陷入了僵局,不管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知道想上位,绝非易事。双方虽然有矛盾,但是都不想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满清上层各方势力都在苦苦思索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最终,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他在十日后的会议上提出:拥立九皇子福临为帝。豪格支持者济尔哈朗为第一辅政王,自己则为第二辅政王。

  济尔哈朗何许人也,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皇太极时期的四大亲王之一,从小和皇太极一起长大,和其感情非同一般,成年以后,以恭顺得到皇太极的信任,同时在战场上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因此他也得以成为一旗旗主,执掌镶蓝旗。一向比较沉稳的他对眼前的形势洞若观火。

  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他自然希望将帝系一脉留在皇太极的子嗣中,但是看到多尔衮一方的实力如此强大,他对拥立豪格继位也有些信心不足。多尔衮抛出的这套方案高明就高明在,可以照顾到各方的利益。

  当然,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闻名于后世的孝庄太后,也就是顺治皇帝的生母,虽然在目前留存的史书记载中,没有什么明显的关于她参与此次夺位行动的记载。但是只要和大家说一件事情就明白了,此时皇太极在世的儿子共有八个,从排序上来说,福临非常靠后。

image.png

  两黄旗的主张一直是先帝之子,而多尔衮偏偏那么多人都不挑,唯独挑中了福临,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和孝庄皇太后之间结成了政治同盟,得到了孝庄皇太后的某种承诺,而且六岁的福临相比其他几个年长的皇子,更易于控制,才让他义无反顾的推福临上位。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很多真正的高人便是躲在历史的背后,影响历史的进程。无疑,孝庄皇太后,便是这样的人。

  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多尔衮推举福临上位并不是他高瞻远瞩、胸襟开阔的表现,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不过,此举客观上保证了八旗内部的统一,使得满清避免了一场因夺位可能引发的政治动荡和军事风波,为此后入主中原积蓄和储存了力量。在紧要关头,懂得权衡和进退,多尔衮也不失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事实上,他此后的表现,也无愧这个称呼。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妥协下,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为帝,是为顺治,而政治谋略出色的多尔衮很快便使出手腕,将济尔哈朗排挤出权力核心,自己大权独揽

  此后的数年间,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当时全中国最顶尖的人物,如吴三桂李自成张献忠等,或在其手中败亡,或投至麾下,为其所驱使。清军也席卷天下,成就了大一统的伟业。

  多尔衮的名号也一变再变,“叔父摄政王”、 “皇叔父摄政王”、 “皇父摄政王”,直至死后被追赠为“成宗义皇帝”。这些名号的更迭,背后是其煊赫权势的集中体现。

  豪格作为他的重要政敌,后来也被其迫害致死。包括被边缘化的济尔哈朗等人,在玩弄权术方面,不得不说,多尔衮是一个真正的高手。不过,仅仅在豪格死去的两年后,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便因病去世。

  早就对其心怀不满的济尔哈朗立刻上书控诉其罪名,在顺治皇帝的默许下,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算多尔衮党羽的政治运动,多尔衮一党被彻底清除出朝堂,由于皇位争夺而引起的多年的政敌间的相互迫害,至此也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剃发易服"后,为何瓜皮帽和马褂会成了中华服饰的代表?

  如果要描述一个清代人物服饰,那么大家会想到哪些呢?一条长长的辫子,一件大褂,外面再加一件马褂。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有种说法,虽然满人被汉化了,但汉人被一定程度上满化了。其中最为明显和著名的就是“剃发易服”等政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而这也是很多复兴汉服或华服团体的情感内因。那么,清代的服饰究竟使如何发展而来的呢?是否也是如“剃发”一样,靠屠刀强行推广下去的呢?

image.png

  说到清朝的服饰,首先要提的自然就是长袍马褂瓜皮帽。虽然很多喜欢汉服的人对于这套服饰深恶痛绝,但实际上,这种经典的清朝大三样,可以说基本就是从汉服中演化而来。首先来说瓜皮帽,其实这种帽子最早在明代就应兴盛起来。明代这种帽子被称为“六合一统帽”,据说是明初时,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钦定设计的几种帽子之一。当然,这一说法只能说是据说,因为这种帽子其实在元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因此很有可能这种帽子的是由当时蒙古人所戴的毡帽演化而来。到了明代,这种帽子也确实非常普遍,主要的佩戴者一般都是市井庶民,而一些士人则较少佩戴。不过和后来清代的瓜皮帽相比,元明时期的圆帽明显帽神要高,这则是和当时汉人留有发髻有关。

image.png

  另一个出身于汉服的,其实就是常被认为是清朝特色的马褂。实际上,马褂与当时士兵所穿的号衣,乃至清代的一些官服,其实都是源于明代的士兵军服。在明代的《太平抗倭图》中,就出现了和清代一样的号衣,这种服饰应该是从铠甲演变而来的士兵军服。其于后来号衣的极大相似性,很有可能这种服装并不局限于东南地区,而是在当时明代的基层士兵中,有着大量配置,并最终通过明清战争,传给了满人,最后成为清代的一种经典服装。

image.png

  那么清代常见的长袍,是否也是起源于汉服呢?答案则是否定的。虽然清代长袍看起来与汉族的圆领袍有些相似,但是传统的满族长袍,其实是起源于蒙古服饰。不仅仅是长袍,清代的凉帽和暖帽,其实同样也是从蒙古服饰中起源而来。其中,暖帽其实就是传统的游牧毡帽,不仅仅是蒙古人,在明代时期,明朝皇帝也时常会佩戴这种“胡帽”。不过明代的这种“胡帽”和清代暖帽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帽身的高度上。与明代六合一统帽一样,明代胡帽也因为发髻原因,帽身加高,而清代暖帽帽身则大大减小。而清代满人在这两种帽子上的一大改变,就是在帽顶上,有了大量装饰作用的红丝,这在明代和蒙古帽子上倒是并未发现,因此应该是满人自己满化结果。

image.png

  清代长袍也是同理。在明代一些关于蒙古人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已经有马蹄袖这一后来清代长袍特色的服饰部件。不过清代的一大改变,就是出现了“厂”字领,也就是在交领的基础上,用盘扣对领子进行固定。这种厂字领结构在元明时期的蒙古画像中,基本没有踪迹,但是在北亚和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这种领口结构在许多民族服饰中都极为常见。甚至是西伯利亚地区的鞑靼人,很多服饰上也带有厂字领。这种结构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为了更好的保暖,因而出现的结构。也因此,这也算是满人少有的特色服装结构。

image.png

  明《羌胡出猎图》中,头戴凉帽,穿着长袍的蒙古人形象,此图中的蒙古人袖口便是翻起的马蹄袖。这种袖口设计,其实也是为了手部的保暖,在寒冷时将袖口翻下,保护手背。

image.png

  除此之外,还有清代官员和皇帝在正式场合佩戴的披须。这一部件究竟是从何而来,目前还有待探讨。极有可能的一个情况,就是这一结构,应该是和女真人冬季保暖所使用的披肩有一定的渊源。不过在满人入主中原之后,其实在这些服饰强制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汉化。最典型的是女性服饰,就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原汉服的一些特色。除此之外,清初时,很多文人所穿的清式长袍,其实也多是在明代道袍之类较宽松服装进行修改。

image.png

  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情况,就是清代长衣套小衫的服装搭配,在元明时期,多是女性的打扮方式。这种打扮为什么到了清代变成了男性所用,这个问题还没有最终说法。既然说到了易服,最后还得提一下剃发的问题了。首先剃发这一习惯,从宋代契丹人开始,其实就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发式。但是满人的那种被很多人所痛恨的“金钱鼠尾”独辫,却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无论是契丹还是后来的金代女真、蒙古,他们的辫式更多的是复数以上。从清代绘制的一些蒙古人造型来看,他们大多也已是独辫,但是这种辫式究竟是满人收到了蒙古人的影响,还是反之蒙古人受到满人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总体来看,与靠屠刀推广下去的“剃发”政策相比,“易服”更多是统治者族群,对被征服者的服饰发展,通过强势地位所进行的一种控制性引导或者说扭曲。即不同于辫子那样的无中生有,而是在已有服饰上的再“改造”。毕竟仅就马褂而言,在清朝之前就属于中国人的服饰了。换个说法是给你加个新东西,你可以排斥或未来摒弃。可要是把你现有的东西加入对方想要的元素,久而久之,你想改回原来的也不知道怎么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在满清入关后,总结蒙古人失利的经验教训,以防止自个被汉族同化,落得元朝一样的结局。因而,入关后立刻初步央求汉人剃发易服,实施汉人满族化,为此致使了全国的大抵挡。出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制作了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大屠杀,这才初步推广留头不留发,强行剃发易服。那么疑问来了,满清已然要同化汉族,为何不强逼汉族学习满人的言语呢?

image.png

  首要咱们来看下,满清贵族的发型和服饰,在汉人看来是很古怪的,男子疏个大辫子,放在脑袋后边,前面脑门光秃秃的。可是这首要是因为,满族在东北时,是以打猎为生,这么个发型,能够防止男子在打猎时,头发被树枝或许其他植物缠住,并且这么的发型,也利于射箭,追逐等打猎做法。再回到前面的疑问,言语作为同化一个民族最基地的有些,为何满清没有推广呢?正本要素很简单!

  第一,满族前史非常的短,长时间是游牧民族,还归于初始状况,当年匈奴都没有自个的言语,更何况是建州女真这么的小部落了,因而,他们正本是一向没有自个的言语的。在努尔哈赤时期,才创建了自个的言语——满族语。其时还很不成熟,很多还有不完善的本地,不利于沟通,因而,不具备大规模推广运用的条件,这是没有推广的最首要要素。

image.png

  第二,非常惧怕。在推广留头不留发时遇到如此大的阻击,那么多本地的人誓死抵挡,江南半壁河山哆嗦,光在江阴一个小县城就折损战士10多万,王爷都死了三位。这还只是剃发易服,假定改动言语,那等同于消亡汉族,致使的抵挡一定更加剧烈。因而,假定强行推广,大清江山或许不保,所以,这是满清有必要考虑的。

  第三,汉族文明的力气。汉族几千年文明和前史文明,言语的智慧非常深重。当年,蒙古族都根柢上被同化。满清根柢上无前史文明,即是当年宋朝时期的大金国,也是全盘接受汉族言语文明,根柢被完全吸收。

image.png

  并且,满清其时能够很快占有华夏,一同全国,是得到广阔的汉族地主阶级,还有汉族的将帅的鼎力支持,而这一批人恰恰是汉族文明的掌握者,假定满清要推广满族言语,那么文人官吏,将军地主等一定要抵挡毕竟。因而,满清不或许勇于冒全国之大不韪,强行改动言语。

  第四,发现了利益。从满清入主华夏初步,处理这么大的全国,没有汉族儒家文明是做不到的。并且从康熙皇帝初步,满清统治者逐渐意识到汉族文明的智慧和力气,大多数的上层统治者初步接受,其时的皇子都初步学习汉族文字,文明。这一学不得了,几乎停不下来,到了雍正乾隆时代,皇帝根柢上只会汉语了。

image.png

  其时乾隆还痛批满族贵族不明白满语,而乾隆恰恰是最痴迷汉语文明的,其一生作诗一万多首,书法也是很精深,对古代我国文物瑰宝,书法藏品更是喜欢。在这种状况下,不是推广满族言语的疑问,而是满族言语还能不能保得住的疑问。到了毕竟,会说满语的越来越少,满清想同化汉族的期望,毕竟仍是失利,反而毕竟被汉族同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什么么是剃发易服?剃发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结果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剃发和易服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 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汉族人民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1537950286403730.png

  事件背景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

  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满族服发

  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或“金钱鼠尾”。关外满族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厂襟、马蹄袖,前后开叉等。

  直接原因

  满化汉族

  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皇太极召集满洲贵族和重要官员时说: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哈喇和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试试联系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在清朝统治者眼中,前代少数民族政权中,前期基本上都是抵制汉化,保持本民族风俗,所以强盛。但后继者往往羡慕汉文化,而进行汉化改革或者自上而下提倡汉俗,导致数世而亡。乾隆曾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为了保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1537950317997923.png

  民族习惯

  满族人在刚入关时只有十余万八旗军,在辽东、辽西的满族人迁入关内后,也只有五十多万人口,并很快随着战争和“圈地令”的下达而散往中原、南方各地,而各地的汉人(还有西南地区的苗人)人口在5000万以上,这对实行“投充法”,“逃人法”等暴政的清朝政权来说,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剃发易服”就是一个无比狠毒但却极其有效的方法,强迫关内各族人民满化。剃成满洲发式,使得人难以辨别之,达到其他民族不知道本地有多少通过“圈地”、“投充”的满族人;同时以屠城立威,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主的政策下,清朝统治者清洗和杀戮了大量的潜在抵抗人员。这使汉人无法组织和进行有效的抵抗,进而巩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之后,让汉人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归顺标志

  早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发之荼,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清军入关后继续推行这个政策。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有些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日谕旨,意思是允许百姓保留旧时发型。

  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衮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同年七月,又下令“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政局不稳。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

1537950338731639.png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

  《清稗类钞》之“容止类”、“发作金钱式”条云:“董志学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礼请缙绅子弟及举贡监生饮宴。酒酣,起而言曰:‘当朝重剃发,式当如金钱,请脱帽验之。’因尽去其帽,则皆略去鬓发,余顶结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于狱。”

  《清稗类钞》“三圣不剃发”云:“满俗剃发,自世祖入关定鼎,汉人亦遵行之,有不从者,辄置重典。然热河行宫所藏世祖、圣祖、世宗三代御容皆不剃发,诚可异矣。”

  《榕城纪闻》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州纪程图记》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海外散人著《榕城纪闻》:“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清中叶后,出现了留发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日本《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其中蓄发部分从清初的一个铜钱大增加到了四五个铜钱大,但仍然远少于清末及清装剧留半头的发型。

  根据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写实画稿,可知迟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时,清朝所留头发仍然极细极少,与现今清装戏中的发型不同。

  服饰标准

  清廷在顺治九年(1652年)确立官服的最终标准,见于《服色肩舆永例》。

  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

  满族服饰特点: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20世纪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image.png

  事件经过

  剃发渊源

  宋代期间金国人高压强迫占领区的汉人剃发。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当时的金太宗就下过这样的强硬命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

  天二年(1622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同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并且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三年,(1638年);“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中国东北兴起的清朝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协助下占领地区,而后对其他民族强制实行剃发措施,摄政王多尔衮鉴于全国局势尚未明朗,暂缓汉人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平定南京,清廷遂下定决心,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的服饰。

  顺治二年(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传谕:“近者一月,远者三月,各取剃发归顺。”剃发成了绝对命令。

  上书剃发

  孙之獬在清军入关后,求官心切,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

  当时汉人官员反对孙之獬的作为,满族官员自恃是统治征服民族,笑骂,把他踹出满班。恼羞成怒的孙之獬拟了一道奏章,向顺治帝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因顺治帝年幼,实则大权由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多尔衮深觉其言甚是有理。

  三年以后,义军攻入淄川城,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皆备极淫惨以毙”。

1537950383832937.png

  颁布法令

  清军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入关后颁发第一次的“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军江南后,遂趁势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强行推广

  清朝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已强迫异己剃发易服。如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薙发”;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即规定了官民帽顶制度;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规定了服色制度;明崇祯九年(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明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清朝入关前的剃发政策,主要是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剃发政策。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城内军民薙发。即入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过通州,知州投降,多尔衮“谕令薙发”。五月初二,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达剃发令和易服令。此后数日又多次颁布命令,要求华夏关内各民族薙发易服作为效忠的标志。此令引起汉人极大的反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多尔衮随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易服令。迫使清朝统治者暂缓剃发衣服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未定,抵抗者众多,南明政权仍在,故而暂时妥协。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进军江南,占领弘光政权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多尔衮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颁薙发令。六月初五日,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当时的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汉族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六月多尔衮颁布薙发令时,对于中国人之衣帽装束,也要求更换,但未严令实施期限,“许从容更易”。然而没过多久,在七月初九日时,又下谕“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1537950407750517.png

  康熙六年(1667年)到北京的朝鲜使者回国之后,在其向朝鲜国王的报告中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他并且说,当时的北京居民,见到他的衣服,低头哭泣,神情悲惨。“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

  屠杀事件

  江阴八十一日:又名:江阴九九之祸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之后仅53人幸存。

  嘉定三屠: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发斗争颇为激烈。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汉族人民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