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兰尼加战役

"

  昔兰尼加战役就是北非战场上的一个重要战役。北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对英国来说,控制北非,就能保住通往亚洲殖民地的生命线,也能保住它在中东的石油供应基地。对意大利来说,只有把英国赶出北非和东非,才能实现它建立非洲帝国的梦想。德国也把在非洲战胜同盟国看作实现它的侵略计划的一个步骤。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与德、意法西斯在北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英军撤到托卜鲁克后,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指出:“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以加强防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1942年6月,德军才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希特勒为了奖赏隆美尔这一次胜利,把他提升为元帅。当时的隆美尔只有51岁,也成为了当时德国最年轻的元帅。

昔兰尼加战役

昔兰尼加战役——沙漠之狐隆美尔狂飙突进

昔兰尼加战役简介:隆美尔初到非洲就大获全胜

     昔兰尼加战役就是北非战场上的一个重要战役。北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对英国来说,控制北非,就能保住通往亚洲殖民地的生命线,也能保住它在中东的石油供应基地。对意大利来说,只有把英国赶出北非和东非,才能实现它建立非洲帝国的梦想。德国也把在非洲战胜同盟国看作实现它的侵略计划的一个步骤。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与德、意法西斯在北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从2月11日起,隆美尔开始到非洲战场了解情况,发现英军已经占领了本海齐,并准备向提波里坦尼亚境内进攻。于是,隆美尔首先命令意军必须坚守塞尔提海湾地区的提波里坦尼亚防线。因为这条防线既可以防止英军继续深入,又可以使德国空军在非洲有一个可供作战的必要空间,以便向英军发动闪电式的进攻。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为了阻止英军的继续进攻,隆美尔决定利用现有兵力,包括即将到达的第一批德国援军在内,并已要求空军对本海齐港口发动一次空中攻击,炸毁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破坏英军的增援。隆美尔的计划遭到意方的反对,意大利的一些军政官员在本海齐地区置有产业,不愿意向那里轰炸。意军则不相能守住塞尔提地区和阻止英军进攻。意军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1941年2月14日派出一个师向塞尔提增援。同一天,德军的先头部队--第三侦察营和一个战防炮营也到达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时后就开到了最前线,隆美尔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总指挥权。

  1941年2月底,隆美尔获得敌方一个新情况,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的战区由刚从英国调来、都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来接管。澳军第6师也调换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困难还未开到前线。英军敢于这样作,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贸然行动。与英军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尔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齐,便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了大胆的进攻行动。此时,德军第5战车团和意军一个师已经开到前线。1941年3月15日,隆美尔把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四百五十英里。这次行动,给了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同时还获得了在非洲条件下作战怎样进行装备和如何长途行军的经验,为以后的进攻打下了基础。

  1941年3月24日清晨,隆美尔指挥德军又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地、飞机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后,即占领了可以控制这一带高地的梅尔沙隘道以及比尔盐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准备固守。这时,隆美尔面临的问题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齐之后再进攻,还是马上就行动。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到齐再行动,那么,就急需解决水源问题,因占领地区的水源已经枯竭。同时,还会使英军利用这段时间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其结果将使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不然,就只能使用现有兵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以求在一鼓之下击败敌人。隆美尔决定不给英军喘息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去打击敌军,变被动为主动。

  3月31日晨,在英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德军开始向梅尔沙隘道进攻。双方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德军于傍晚占领了该隘道,第二天,德军又向阿吉打比亚发起攻击,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占领了阿吉打比亚周围的地方。在这次战斗中,隆美尔为了不让敌军知道自己的实力,他用汽车改装成许多假战车,迷惑敌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隆美尔灵活使用机械化部队,不给敌军喘息机会,所以,不到一个星期,英军就从昔兰尼加的西界阵地后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两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的东界后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英军因为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而称他为“沙漠之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昔兰尼加战役经过:德军击败英军占据昔兰尼加

因为盟友意大利在北非的艰难处境,1940年2月6日,希特勒在他的大本营召见了在法国战役中战功卓著的第7装甲师师长埃尔温·隆美尔,要他指挥两个德国师,即第15装甲师和第5轻装甲师,去拯救盟友墨索里尼那笈笈可危的非洲帝国。昔兰尼加的会战,就此揭开帷幕。

整个会战是由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防转换构成,隆美尔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战术才华,在北非战场上,以兵力而言,他始终是一个弱小的对手,但偏偏就是这个弱小的对手,以两三个德国师为中坚,对抗几乎整个英联邦这部庞大的军事机器达两年之久,并且差点就将英国人逐出了非洲。

德国人的坦克,一向被误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不过凭心而论,隆美尔的主战坦克是IV型坦克,起初装备的武器是75毫米短身管火炮,前装甲厚度为35毫米,当它在四百码的距离上与对方的马蒂尔达坦克相互轰击时,被击穿装甲的一般是德国坦克,因为英国坦克虽然速度稍慢,但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都要比IV型占优,后来英国人使用的十字军坦克以及美制格兰特和薛尔曼式坦克,更是IV型坦克无法比拟的,当德国人终于将波尔西虎式坦克运到非洲时,隆美尔已没有机会运用它们了。那么,隆美尔的坦克战术的秘诀在哪里呢?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他将坦克和反坦克手进行了有机组合,德军反坦克手常常在坦克前方挖掘掩体,做为一种较小的目标,从他们的反坦克炮中射出的炮弹,被英军的坦克手当成是敌方坦克发射的,因此,传说中的德国坦克要优于英国坦克的神话,就是这样诞生的,另外,隆美尔还充分利用手头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比如说,他把88毫米高射炮当作大型的反坦克炮使用,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他也极尽欺诈之能事,将木制假坦克装在大众汽车的底盘上冒充真坦克,并用大型的风扇搅起漫天风沙,使敌人产生德军兵马如云的错觉,这样一来,沮丧的英国人往往不战自怯,首先在心理上就被隆美尔打败了。

另一方面,英军的高层指挥官,如韦维尔和奥金莱克,在大战术的运用上本来并不逊色于隆美尔,只不过他们的前线将领比较呆板,又死抱旧式的步兵战术不放,过于循规蹈距,在隆美尔这种使诈高手面前,他们就好比是最老实的农民,一个不小心,就把毕生的积蓄给骗子黑了。若非英国人控制了地中海,不让隆美尔的补给线畅通无阻,战争的胜负实在很难说。不过,从场面上看,隆美尔的每次胜利,得来都是那么惊心动魄,稍有大的闪失就会演变成大败的局面,因为他的兵力,从来都没有超过敌人,他总是不得不以寡敌众,但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名字才传遍世界,他的小小的非洲军团所进行的战役,比苏德战场上数百万人进行的大会战引来了更多的注意。

隆美尔反击

在英国西沙漠兵团击溃昔兰尼加的意军之时,英国人为了满足邱吉尔打击德国人在巴尔干的“柔软的下腹部”的战略,决定派兵到希腊去帮助希腊人抵御希特勒可能的入侵,结果被纳粹的装甲部队打得大败,仅仅一个月的功夫,德国人就将他们逐出了希腊本岛,在5月份, 德国人又进行了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攻占了克里特岛,英国人一个最直接的损失,就是把从非洲前线调来的部队都消耗殆尽了,同时,因为北非英军的攻势发展太快,超出了指挥官最初的想象,也使得他们的补给线拉得过长,所以韦维尔决定将攻势暂停在的黎波里塔尼亚边境,以等待增援部队和补给品,不料这一等却等来了一个隆美尔。

2月12日,隆美尔以德国非洲军的军长身份到达北非前线,他利用自己的特权,压制了意大利高层指挥官的悲观论调,开始着手防卫的黎波里塔尼亚,这时,与他对阵的,是英国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加上一个第9澳大利亚师。

3月初,德军第5轻装甲师的主力坦克团已经运到北非,这样隆美尔勉强凑足了一个师,有了120辆坦克,其中大约有一半是III型和IV型的主战坦克,这位坦克战的专家现在决定不等所有兵力全部到达,就利用手头的这些部队对英军进行一些试探性的进攻,结果与英国人最初试探性进攻意大利人一样,取得了奇袭的效果,边境的英军实力过于单薄,一下子就被击退了,隆美尔则在后穷追不舍,他用假坦克和大风扇扬起漫天尘土,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假象,不久就占领了阿盖拉咽喉地带,并一举将英军据守的梅尔萨小道夺了下来。隆美尔继续利用他给英军造成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以为碰上了庞大的德国装甲部队,用两支小部队作出迂回攻击的架式,这一招唬住了英国人,韦维尔因此乱了阵脚,下令放弃班加西,全军向东撤退,可是,由于隆美尔阴魂不散,始终踩着他们的脚后跟追击,结果撤退变成了溃退,英国人又纵火焚烧班加西的补给物资,自己搞得人心惶惶,到4月3日,德国人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班加西。

...查看更多

昔兰尼加战役的历史评价:隆美尔凭此战晋升元帅

  昔兰尼加战役以纳粹德国的完胜而告终,英军失去了北非的重要支撑点昔兰尼加。

     为何隆美尔以劣势兵力却几乎能每战必胜?主要原因是他能认清沙漠战争的特殊性质。北非是装甲兵的理想战场,诚如隆美尔自云:“在一望无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队能发挥其最大威力。”英国人则深受所谓“步兵心灵”的影响,所以虽享有数量优势但还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隆美尔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步兵战术专家,其所著《步兵攻击》一书早已成为权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却一跃成为装甲名将,所以其心灵的弹性实不可及。事实上,他不仅善于运用装甲兵,而且更善于运用步兵来配合装甲兵。诚如其自云:“装甲部队为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部队都是辅助性的,应绕着核心旋转。应尽量用战防武器来消耗敌方装甲,而把自己的装甲兵保留供决定性打击之用。”这也正是孙膑以下驷当上驷的办法。

  英军两次攻击(“简短作战”和“战斧作战”)的失败又暗示战术趋势已有新改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御相对攻击居于优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此种趋势完全倒转过来。装甲兵的闪击几乎势如破竹,令人以为攻击必然能够压倒防御。但隆美尔却证明,即令在北非沙漠那样开阔地区中,对于防御战术若能作巧妙运用,也仍能击退优势敌军的猛烈攻击。这也正是所谓“机动防御”观念的萌芽。事实上,攻击与防御是一体的两面,善战者必须同时运用而不可偏废。一般人还有一种误解,以为沙漠地区是无险可守,实际并非如此。尽管是沙漠,其中还是有若干要点,例如隘道、山脊、要塞等,可用作防御的基础,尤其正因为可守之地甚少,遂更增加这些要害的战略价值。整个北非战役几乎都是以这种据点来作为发展的基础。

  英军撤到托卜鲁克后,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指出:“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以加强防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1942年6月,德军才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希特勒为了奖赏隆美尔这一次胜利,把他提升为元帅。当时的隆美尔只有5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德军攻陷托卜鲁克,英军35,000人成了俘虏。轴心国军队在托卜鲁克缴获大量的燃料、食物和军事装备。对此,隆美尔的参谋长韦斯特法尔将军报告说,“战利品极多。其中有足供三万人用三个月的物资和一万余立方米汽油。如果没有这些战利品,在未来的若干月中,我们的各个装甲师简直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和服装。”后来隆美尔用以追击英军的运输工具有80%是缴获的英国车辆。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