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门之战

"

  公元980年3月。辽国一面命令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时潘美率兵巡抚至代州,即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今山西代县西北西陉寨)出,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击大败辽军于雁门北岭,斩杀其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铠甲、革马甚众。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

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北宋对辽战争难得的一次大胜

雁门之战简介 北宋对辽战争难得的一次大胜

  雁门之战简介:公元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辽国向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举南侵。

  雁门关地处北宋与辽交界地带,是北宋防御辽国进攻的重要关口,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急遣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

  而潘美却拒不发兵。他以为,雁门关虽是战略要地,但只能暂时阻挡辽兵的攻势,并不能用来坚守以长期拒敌。因此,潘美只是积极准备固守太原,没有发兵援助杨业固守雁门的打算。

  辽兵已至雁门关,潘美却按兵不动,仅凭杨业的数千兵马守关,势必无法抵挡萧咄李的十万大军。在此危急关头,杨业只得冒险设计,欲用奇兵袭击辽军统帅的指挥部,“擒贼先擒王”,若辽军统帅被擒获,则辽之十万大军可不战自溃。以数千骑袭击敌人十万大军,诚为至难至险之事,而事已至此,杨业别无选择。

  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雁门关,自己则率“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业乃是采用从敌人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将辽军击溃的。

  当时,辽军正在准备进攻雁门关,没料到宋军会在背后猛插一刀,又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顿时大乱,纷纷逃窜。

  混战中,杨业判断辽军统帅必在中军旌旗簇拥之处,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只见辽军旗鼓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一匹高大骏马,杨业知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乃率众击之。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其左右卫兵皆被冲散,萧咄李竟被宋军斩杀。

  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成了一盘散沙,皆无心恋战。守卫雁门的宋兵见杨业袭击成功,也开关杀出,辽军大溃,退至大同。杨业挥军追杀,擒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而还。

  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太原,潘美不信,及查证属实,顿时恼羞成怒,妒火中烧,竟上疏宋太宗,劾奏杨业之短。幸好宋太宗此时还算明智,将潘美的“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看,并升杨业为领云州观察使。兼代、郑南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雁门之战的交战双方 雁门之战是怎么爆发的?

  雁门之战交战双方: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御驾亲征,先灭了建都太原的北汉,然后继续挥师北上,欲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事与愿违,赵光义被辽军大败于高梁河,他乘一辆驴车逃回了开封。此役给宋朝以巨大的打击,而此后,辽军便开始不断袭击侵扰宋朝的边境……

  “杨家将”的奠基者、北宋名将杨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场了。他本是北汉名将,在与辽军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公元979年宋灭北汉时,他随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一道归降了北宋。兵败高梁河的赵光义在此时想到了与辽有多年作战经验的降将杨业。于是他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丧失燕山天然屏障后宋朝在北方长城唯一的天险雁门关,以保障整个北方防线的安全。

  公元980年三月,也即杨业归降之后的第二年,辽军大举南侵,以十万之师攻打雁门关。此时杨业的手下仅有三千人马,且大部分是步兵,纵然雁门天险,但悬殊实在太大,这仗怎么打?千年之后,重读这段历史,也不禁为他重捏了一把冷汗。

  名将终究是名将,我们来看看“杨无敌”是怎么打契丹人的吧。他让步兵在正面佯装抵抗并逐步后退,以诱敌深入;同时,他亲率仅有的几百名精锐骑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辽军的后方,然后下令,让所有骑兵在马尾绑上树枝,这样一来,马匹奔跑会带起大量的尘土,敌人将难辨虚实。

  然后他下达了第二个命令:冲锋!——想象一下,雁门关外,几百人向着十万人的部队主动发起冲锋,此举是否太过疯狂?

  此次辽军自南侵以来,从未遇到过一次像样的的抵抗,正是异常骄横、意气风发之时,轻敌冒进的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宋军竟敢主动发起进攻,毫无防备之下被人从后面杀入,顿时便慌了手脚。再加上杨业的疑兵之计,辽军阵脚大乱,纷纷溃散。

  此时,驻守雁门关的宋军也杀了出来,杨业与他的儿子和部将们杀了过去,两下里一合围,已是斩首无数,更射杀一名辽国贵族、活捉一员辽军大将……

  此役,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雁门关大捷,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更是宋辽战争史上宋朝少有的大胜仗。杨业在此战之后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北宋名将杨业的经典战绩 雁门之战中的杨无敌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此关两侧双峰夹峙,高耸入云,鸿雁南飞之时,也须从双峰之间通过而得名,以喻双峰之高、地势之险。如果说金庸作品终究是小说家言,发生在雁门关下的那段故事不可,那么北宋初年“杨家将”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了。

  公元980年3月。辽国一面命令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

  强敌来袭,担负雁门关防御重任的杨业立即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作为宋朝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政策的“创始人”。

  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

  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

  而此时,皇帝给潘美的命令极为明确:雁门关不可能长期拒敌。必须积极准备固守太原。在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下,潘美是不可能援助杨业的。万般无奈下,杨业只能依靠自己麾下有限的兵力来对敌。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但杨业必须依靠这有限的力量来作战。

...查看更多

宋辽世纪之战 雁门大胜后北宋为何仍会失败?

  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灭北汉之后,欲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于六月顺道从镇州(今河北正定)北上击辽,结果未能如愿,大败而归。

  当时的宋辽两国边界线,东段在今河北境内,西段在今山西境内。今山西境内是沿今恒山、雁门山、云中山、芦芽山一线为界,其北部即为辽国统治。辽国常常派兵南下袭扰,今太原及其以北的忻州、代县等地,首当其冲。为阻御辽军,宋太宗又授杨业知代州(治今代县)。杨业在辽军可能出入的要道修建边寨,到年底,建成阳武寨(今原平市西南)、崞寨(今原平市崞阳镇)、西陉寨(今原平市西北)、茹越寨(今繁峙南)、胡谷寨(今代县东北)、大石寨(今应县南)等6寨,加强了防御阵地。

  980年(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国皇帝景宗耶律贤,亲率骑兵10万余人进犯雁门。当时杨业所部军队,仅有代州一州的厢军(地方军)和数千禁军(屯驻的中央军)。面对10倍以上的敌人,杨业沉着冷静,充分依托有利地形,给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雁门山峡谷险峻狭窄,两侧为悬崖峭壁,在长达几十里的山谷中,10余万骑兵驰进困难。

  据此,杨业命部将董思源等率兵阻断峡谷南口,自己亲率数百精骑,自西陉(雁门关峡谷西侧,傍西陉山)绕出雁门关北口,向在峡谷中行进的辽军后军发起突袭。辽军根本没有料到宋军会在这里出现,顿时惊乱,首尾不能相顾,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此役,杨业“出奇制胜”,取得“以少胜众”的巨大胜利,给辽军以沉重打击。之后,杨业又在要地增修楼板寨(今原平市西南)、土墱寨(今原平市北)、石趺寨(今原平市西)等,边防更为巩固。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五月,辽又分兵东、西、中3路入侵,其东、西两路分别在今河北、陕西境内,中路仍在雁门。入侵雁门的辽军又被杨业率所部打败,杨业屡败辽军,智勇双全,被誉为“杨无敌”。

  986年(北宋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采纳大臣意见,乘辽国圣宗帝年仅12岁即位不久,太后萧氏专国政之机,出兵北伐,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宋军分为东、中、西3路,先后出动,向北进击。其中西路命潘美为云(今大同市)、应(今应县)、朔(今朔州市)、代等州都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为都监,刘文裕为护军,兵力数万人。于二月出雁门关,宋军连续攻克寰、朔、应、云诸州后,各派兵防守,杨业率部还屯代州(今代县),潘美率部东进,准备与中路宋军会师。

...查看更多

史上真实的雁门之战 被诬陷千年的名将潘美

  历史上真实的雁门之战杨业被契丹称呼为杨无敌是因为雁门关战役,而此次的战役是潘美领导策划并指派杨业敌后奇袭的,但很多专家、网友甚至度娘都扭曲历史说成杨业自己策划奇袭而潘美拒不出兵,真不知道这帮人扭曲历史楞能扭曲成这样。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历史是什么。

  关于此次战役共有3处可的历史记载:

  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觽侵雁门,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觽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觽。重诲,金城人也。”

  此记载记载了整个战役的过程说明了潘美指挥战役并命令杨业敌后奇袭。

  另两处是宋史的记载

  2、《宋史·卷第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即潘美列传:“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

  3、《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即杨业列传:“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有人会说宋史两处记载相矛盾,并且因杨业列传就认为雁门战役是杨业自己打的。

  其实有脑子的人就会知道这两处记载是人物的列传,其中列传的记载肯定以相关人物为主。所以两处无矛盾把两处结合起来,并参考续资治通鉴(懂历史的都知道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真实度有多高)的记载就知道当时的真实历史如何了。

  通过以上的记载我们也就知道谁的功绩大了,潘美因此战役封为公侯。杨业因此战役而得杨无敌也是因为他是战场上的前锋大将,契丹的兵卒只会记得谁在战场屠杀他们的战友而不会记得是谁指挥这场战役而让战友死伤无数的宋军统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雁门关之战后,杨业一举成名,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甚至于出现这样可笑的局面: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抱头鼠窜,不敢交锋。雁门关之战是中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即便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杨业战后一举成为威震北疆的一代名将,为保卫宋朝北方领土作出不朽的贡献。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