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兰革命

"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伊朗于1978年1月发生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瘫痪了整个国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两星期后,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在不久后的2月11日,游击队和叛军在巷战里击败了忠于沙阿的部队,导致皇室政权的崩坍。经过了全国公投后,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了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

伊斯兰革命

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发动政变推翻巴列维王朝

伊斯兰革命简介:巴列维王朝被霍梅尼所推翻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于1978年1月发生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瘫痪了整个国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两星期后,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在不久后的2月11日,游击队和叛军在巷战里击败了忠于沙阿的部队,导致皇室政权的崩坍。经过了全国公投后,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了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

17_150623103415_1.jpg

  这一次异乎寻常的革命使全世界感到错愕:它的发生没有那些引起革命的惯常因素;革命很快使国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革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耗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军队及保安部门保护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兰法理学家的管治)之下的现代化神权性君主政体,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一位来自库姆的80岁流亡宗教学者监护下,伊斯兰共和国需要进一步证明它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斯兰革命的起因:巴列维王朝末期通胀剧烈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随着事态发展而牵涉进来的什叶派催生了这一次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保守派对西方化和受到西方支持而在国家进行世俗化的国王所作出的强烈反弹,非保守派的人士也对社会不公和旧制度的缺失作出回响。国民认为国王负有不成为非穆斯林西方势力(美国)傀儡的义务,他们认为这些西方势力的文化会沾污伊朗。

  国王政权被视为压迫性、残暴、腐败及奢侈。政府的权责失职,其过于雄心勃勃的经济计划使经济面临瓶颈、短缺并出现通货膨胀,保安部队也无法应对抗议示威。当时的伊朗奉行皇权极度集中的制度,规模如此庞大的反国王运动意味着“实在有太多的示威者”,使保安部队不知所措。

42256189_43_meitu_2.jpg

  伊朗伊斯兰革命令伊斯兰教取代了君主政体,而霍梅尼及伊斯兰意识形态能够推翻国王巴列维在某程度上关乎什叶派所宣扬的伊斯兰复兴具有反西方化的意识。霍梅尼追随了他所爱戴的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本·阿里的足迹,而国王就像是侯赛因的仇敌暴君耶齐德一世。国王政权及反国王的世俗主义者低估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运动,同样要为此负上责任。国王政权认为霍梅尼的威胁不及伊斯兰社会主义者,而世俗主义者则误以为霍梅尼会持观望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斯兰革命的历史背景:巴列维改革严重失败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经济背景

  国王礼萨·巴列维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就是按照美国的模子去重塑现代化的伊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由于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了国力的可能,加之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严重失调,通货膨胀,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实施的土改政策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巧取豪夺,奢侈腐化,贪污贿赂风行。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BUR7902_05_Iran_A30_09_meitu_4.jpg

  政治背景

  国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美国支持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的警察机构(即萨瓦克),特务肆意横行,镇压政治反对派,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领袖因反对国王的专权和世俗化政策,被监禁或驱逐。各阶层人民积怨日深。

  文化背景

  王朝推行所谓开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色情、淫秽、凶杀书刊和影视泛滥,赌场、妓院公开活动,西方式酒吧、夜总会争利于市,社会风尚败坏,冲击着伊朗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满。

  宗教背景

  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实行政教分离,限制宗教上层的政治活动,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禁止寺院征收天课,将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圣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归国有;关闭大量宗教学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护法》,给妇女以一定自由(并不代表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妇女没有自由,只是对穿着进行了要求);撤消沙里亚司法机构,代之以世俗司法机构等,从而招致宗教上层的强烈反对。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及各种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反国王的群众运动。因伊朗人口95%为什叶派穆斯林,反对国王的斗争便以什叶派宗教势力同国王政权之间的矛盾为表现形式而展开。什叶派宗教上层则利用人民的强烈不满情绪成为反国王运动的一面旗帜,什叶派伊玛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国王运动的领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对“白色革命”而获得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解密:伊斯兰革命领袖霍梅尼是如何发迹的?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领袖、什叶派教士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在1963年首度在政治舞台亮相,他是反对国王实施“白色革命”的领导人,白色革命是打破土地占有(包括宗教团体持有的土地)、赋予妇女投票权及婚姻平等、允许少数宗教执掌政府机关的改革方案。

  霍梅尼宣称国王是“卑鄙可耻的人”,“着手破坏伊朗伊斯兰教”,他随即被捕。接下来整个伊朗发生了持续三天的暴乱,霍梅尼的支持者宣称有15000人死于警方的枪炮下。霍梅尼在被软禁了八个月后被释放,仍继续他的激烈抗争。他指责政府与以色列合作及签订条约及扩大对美国政府人员的外交豁免权。霍梅尼在1964年11月再次被捕并遭到流放,直至14年后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流放时期

  在这个“暴风雨前夕”时期,刚萌芽的伊斯兰复兴思想开始削弱正在孕育的西方化概念,西方化正是国王世俗政权的主要构思。1979年革命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渐形成。贾拉勒·艾哈迈德(Jalal Al-e-Ahmad)所提出的西方中毒(Gharbzadegi)认为西方文化是灾害,会令人中毒,必须把它们根除。阿里·沙里阿提(Ali Shariati)认为伊斯兰教是第三世界的救星,能够把第三世界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及资本主义当中解放出来。莫尔塔扎·穆塔哈里(Morteza Motahhari)通俗地宣扬什叶派信仰。这些思想都争取到不少的听众、读者和支持者。

31300542032235140558654551040_meitu_6.jpg

  最重要的是,霍梅尼宣扬以反抗甚至是殉教来对抗不公和暴政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所为,穆斯林应该要抵制自由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的影响,遂出现了“既不倚东,也不靠西-伊斯兰共和国!”的口号。

  与公众见解不同,霍梅尼提出法赫基的监护这种政体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受到“监护”,由伊斯兰教法理学家负责统治及监管。这种管治在伊斯兰教里“相比起礼拜和斋戒更加必要”,将可确保伊斯兰教不会偏离传统的沙里亚法规,这样就可消除贫穷、不公和外国无信仰者对穆斯林土地的劫掠。

  由伊斯兰教法理学家统治这种意识经过他的著作《伊斯兰政府:法学家的统治》、清真寺布道、走私的讲话录音带而广泛传播开去,并流行在伊朗里由学生(包括有才干的教士如莫尔塔扎·穆塔哈里、穆罕默德·贝赫什提、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及穆罕默德·穆法塔赫)组成的反对派及传统商界领袖当中。

  其他反对群体

  其他反对国王的派系还包括宪政自由主义者,即由迈赫迪·巴札尔甘(Mehdi Bazargan)为首的民主伊斯兰教改革派伊朗自由运动及世俗的伊朗民族阵线。他们主要都是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并非想以神权政体取缔国王,而是希望国王能够遵从1906年伊朗宪法,但是这些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不及霍梅尼阵营。

  以奉行共产主义的伊朗群众党及伊朗人民敢死队组织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政府的抑压而被削弱,但是这些游击队在1979年2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给予“政权致命的一击”。最大的游击队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奉行左翼伊斯兰主义,反对以教士为本的伊斯兰政府。

  许多教士都没有追随霍梅尼。受欢迎的阿亚图拉(什叶派领袖)马哈茂德·塔莱加尼(Mahmoud Taleghani)支持左派,而伊朗资历最深及最具影响力的阿亚图拉穆罕默德·卡齐姆·沙里亚特马达里(Mohammad Kazem Shariatmadari)最初对政治保持疏离,后来支持民主革命。

  霍梅尼致力于统合反对派(除了奉行无神论者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特别强调国王政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腐败及不平等的收入和发展),避免提及可能会引致派系内讧的细节,特别是他所计划的教士统治,他认为许多伊朗人受到西方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影响而对此持有偏见。

  在后国王时代,一些革命分子与神权政权发生冲突,他们受到革命运动的打压,抱怨他们遭到欺骗,不过反国王的联盟依然能够维持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解密:霍梅尼主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如何发生的?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1977年的示威活动

  在霍梅尼的儿子穆斯塔法逝世后,反国王的激进示威活动率先在1977年10月发生。支持霍梅尼的激进分子“可能达到数百人”,但是在数个月后,在伊朗的大多数城市已聚集了数千名示威者。

  1978年1月,反国王示威出现了伤亡。库姆数百名伊斯兰学生和宗教领袖不满受政府操纵的传媒发布的新闻报道,他们认为那是诽谤。政府出动军队驱散示威者,行动中有数名学生丧生(政府指有2-9名学生丧生,反对派则表示至少有70人死亡)。

  根据什叶派的传统,追思仪式(四十日节)会在死者死亡后的四十天举行。全国的清真寺都召集人们来纪念遇难的学生。在2月18日,多个城市里的团体游行纪念死者,并示威反对国王的统治。大不里士发生暴力冲突,反对派声称约500名示威者被杀,政府则表示10名示威者丧生。这种事件不断地重复发生。新一轮示威于3月29日在全国举行,豪华的酒店、戏院、银行、政府机关及其他国王政权的象征都被摧毁,保安部队再次介入,多人丧生。同样的事件再度在5月10日发生。

  5月,政府突击队闯入教士领袖及政治中立的穆罕默德·卡齐姆·沙里亚特马达里家里,在他的面前射杀他的一名支持者。沙里亚特马达里于是放弃他的静默姿态,加入到反国王的阵营里。

001Isxa9ty6EKlqEFvH91&690.jpg

  国王寻求美国帮助

  面对革命的威胁,国王希望寻求美国的支持。伊朗的历史及战略地位对美国十分重要,伊朗与美国的冷战竞敌苏联接邻,又是石油蕴藏量丰富的波斯湾里最强大的国家。国王向来亲美,但巴列维政权因其人权纪录而不受西方欢迎。美国方面并不认为伊朗将会面临革命,在国王逃离伊朗前的六个月,即是1978年8月,中央情报局的分析认为伊朗“没有发生革命或处于面临革命的状况”。

  据史学家尼基·凯迪所述,卡特总统对伊朗“没有清晰的政策”。美国驻伊大使威廉·H·沙利文(William H. Sullivan)回想起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再三向巴列维保证美国会全力支持他”。1978年11月4日,布热津斯基访见伊朗国王,向他表示美国会“尽可能支持他”。不过在同一时间,一些美国国务院的官员相信革命会势不可挡。美国财政部长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在1978年秋季访问伊朗后不满于国王的情绪失去控制,汇报道:“我们在伊朗有一位行尸走肉的僵尸。”布热津斯基和美国能源部长詹姆斯·罗德尼·施勒辛格(James Rodney Schlesinger)的立场坚定,再次保证国王将会得到军事支援。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兹曼(Charles Kurzman)认为卡特政府并非优柔寡断或同情革命派,当时的卡特政府坚定地支持国王,即使在国王政权已不可救药后,卡特政府也孰促伊朗军方实行“最后一著的军事政变”。

  许多伊朗人相信,一些美国高级官员对革命的缺乏干预及同情的言辞“对霍梅尼的胜利负上责任”。一些更极端的主张声称国王的倒台是“阴谋推翻民族主义、改革主义及一意孤行的君王”的结果。

...查看更多

解密:伊斯兰革命中巴列维王朝是如何倒台的?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国王倒台

  到12月中旬,国王的姿态已降低至“得到准许留在伊朗”,反对派却断然拒绝了这个请求。到12月将近结束,“国王愿意暂时离开伊朗”,但是依然不被反对派接受。1979年1月16日,国王与王后离开伊朗,伊朗举国一片欢欣,“在数个小时之内,巴列维王朝的象征悉数被摧毁”。

  巴赫蒂亚尔解散了萨瓦克,释放政治犯,下令军队准许群众集会示威,又承诺会举行自由选举,邀请霍梅尼返国,又提请革命分子进入“民族团结”的政府。数天后,巴赫蒂亚尔正式批准霍梅尼返国,邀请他在库姆创造一个梵蒂冈式的国家,又号召反对派共同维护宪法。

20120212074358850819.jpg

  君主政体终结

  1979年2月1日,霍梅尼乘坐法国航空的波音747返回德黑兰。数百万人欢迎他的回归,他在乘搭汽车离开机场后被热情的人群淹没,被迫转乘直升机。霍梅尼不仅成为了革命的必然领袖,他还成为了“半神”般的人物,他所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机场时,人们都在欢呼“伊玛目霍梅尼,我们向你致敬,愿主赐你平安”。人群又赞颂道“伊斯兰、伊斯兰、霍梅尼,我们会追随你”,甚至出现了“立霍梅尼为王”的口号。

  从霍梅尼回国那天起,他便表示强烈反对巴赫蒂亚尔政权,并说“我要挫败他们”。

  霍梅尼在2月4日任命迈赫迪·巴扎尔甘(Mehdi Bazargan)为临时政府首相,“得到国民支持”。霍梅尼命令伊朗人需要服从巴扎尔甘,行使宗教义务。

  霍梅尼政府的势力如日中天,士兵都逐渐投靠霍梅尼一方。在2月9日下午约10时,霍梅尼向不愿意投降的军队发动圣战,忠于国王的帝国防卫军与支持霍梅尼的伊朗空军叛军霍马法兰(Homafaran)爆发冲突,革命分子及叛军占据上风,开始接管警局及军事设施,向公众发放武器军备。到2月11日下午2时,非神权临时政府正式倒台,最高军事委员会宣称军方“对目前的政治争议保持中立……以防止局势进一步变得混乱和发生更多的流血事件”。革命分子又接管了政府机关、电视台及巴列维王朝的宫殿。

  在伊朗每年的2月1日至11日期间都会庆祝“曙光旬”(Decade of Fajr),2月11日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日”,那一天是伊朗的公众假期,国内每个城市都会在那一天发起游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斯兰革命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伊斯兰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国际均势

  伊朗伊斯兰革命对于80年代的国际均势上的影响巨大,这也改变了非穆斯林世界人民对伊斯兰教的认识,更多人对伊斯兰教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不论那是基于同情还是怀有敌意。甚至有猜测指革命可能会改变“世界的均势,希特勒征服欧洲以来的政治事件都比不上它”。

  伊斯兰共和国以“既不倚东,也不靠西”的口号将自身定位为革命明灯,号召中东以至全世界推翻资本主义、美国的影响力及社会上的不公。伊朗革命领袖在第三世界支持与穆斯林无关的革命团体,也寻求他们的支持,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及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甚至有些已达到支持非穆斯林革命更多于伊斯兰革命(阿富汗圣战者)的程度。

t01618a6baa7041fab7.jpg

  波斯湾与两伊战争

  伊朗革命派明确地号召波斯湾地区推翻君主政体,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即伊朗),使由逊尼派主导的阿拉伯邻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响起了警钟,这些国家都是君主政体,国内又有为数不少的什叶派民众。在接下来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有数以百万计的伤亡。虽然战争是因为伊拉克入侵伊朗而爆发,但是大部分的战斗都是在伊朗收复了失地及伊拉克提出了和约后发生的,伊拉克提出的和约被霍梅尼拒绝,他又宣称“巴格达政权必须被推翻,并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才是和平的唯一条件。不过战争在伊拉克没有发生伊斯兰革命的状况下结束。

  美国和伊朗关系

  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和美国由盟友变成仇敌。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国王引渡回国行刑,美国总统卡特不再支持国王和帮助他重返权力宝座。身患癌症的国王要求入境美国就医,德黑兰的美国使馆人员反对这个请求,他们坚持要稳定美国和过渡革命政府之间的关系。卡特虽然同意美国使馆人员的意见,但碍于基辛格、洛克菲勒及其他支持国王的政治人物施加压力,他只得答允了国王的请求,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坚定地认为前君主政权是美国的傀儡,导致霍梅尼阵营里的激进学生攻击美国大使馆。

  伊朗人质危机损害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在1980年4月7日,美国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两国至今仍未恢复外交关系。1981年4月24日,瑞士政府以中立保护国的身分代表美国在德黑兰的利益,而伊朗在美国的利益则由华盛顿的巴基斯坦大使馆伊朗外交利益办事处作为代表。

  中东其他国家

  在中东及穆斯林世界,伊朗伊斯兰革命触发了巨大的热忱,使反对西方干预和影响的力度成倍增长。沙特阿拉伯的大清真寺劫持事件、埃及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叙利亚哈马大屠杀及黎巴嫩1983年美国大使馆炸弹袭击都分别发生伊斯兰暴动。

  虽然只有黎巴嫩的伊斯兰分子取得成功,其他的伊斯兰活动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霍梅尼在1989年发布一条教法,下达对英国人萨尔曼·鲁西迪的追杀令,引起了国际回响。伊斯兰革命政府也被认为协助黎巴嫩真主党及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的成立。

  另一方面,有观察员认为革命政府虽然投放了许多努力及费用以扶植伊朗以外的革命势力,当中“具有持续影响”的只有黎巴嫩和伊拉克。另外有意见认为极具破坏力的两伊战争“致命地伤害了……传播伊斯兰革命的理想”,伊斯兰共和国志在追随意识形态,而不是建立“民族主义、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使伊朗难以成为“强大的地区势力”。

...查看更多

结语

这一次异乎寻常的革命使全世界感到错愕:它的发生没有那些引起革命的惯常因素;革命很快使国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革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耗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军队及保安部门保护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兰法理学家的管治)之下的现代化神权性君主政体,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一位来自库姆的80岁流亡宗教学者监护下,伊斯兰共和国需要进一步证明它的价值”。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