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制造总局到江南造船: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工业史诗
2025-08-22 14:49:35

在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内,一艘艘现代化舰艇正整装待发。这座占地5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船厂,其历史可追溯至1865年成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这家历经160年风雨的企业,不仅见证了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更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了从传统兵工厂到世界一流船舶企业的蜕变。

一、洋务运动的产物:江南制造总局的诞生与辉煌

1865年9月20日,两江总李鸿章以4万两白银收购美商旗记铁厂,合并苏州炮局、上海炸弹局等机构,在虹口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座占地70亩的工厂,初期仅能生产前膛枪和劈山炮,却在1867年仿制出中国首支毛瑟11mm前膛步枪,日产量达15支。1868年建成的"恬吉"号木质机动兵轮,以300马力蒸汽机推动600吨船体,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端。

至1883年,该局已形成枪炮、弹药、钢铁、轮船四大生产体系,拥有员工2800人,分设13个分厂。其生产的林明敦式后膛枪虽存在走火隐患,但仍成为清军主力装备;1890年试制的快利步枪,更是中国首款连发枪械。在文化领域,翻译馆引进的《西国近事汇编》等300余种科技著作,培养徐寿、华蘅芳等首批中国工程师。

二、时代浪潮中的转型:从兵工厂到造船所

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洋务企业的体制弊端。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将造船业务独立为江南船坞,引入英国工程师管理,造船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8个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这座清廷重金打造的军工厂,反而为革命军日产毛瑟枪2000支,成为推翻帝制的重要力量。

民国时期,企业经历多次改制:1912年改名江南造船所,1917年称上海兵工厂,1926年恢复江南造船所名称。期间创造多个"中国第一":1919年建造的"官府"号万吨轮,打破外国垄断;1934年建成的"平海"号轻巡洋舰,采用全电焊工艺;抗战时期秘密建造的20艘潜艇,书写了民族工业的悲壮篇章。

三、新中国工业旗舰:江南造船的现代化征程

1949年上海解放后,江南造船所迅速修复被毁设备,三个月内恢复生产。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开启现代化改造:1958年建成中国首座万吨级船台,1982年交付首艘出口船"长城"号远洋货轮,1994年建造的"望江"号挖泥船,打破荷兰技术垄断。

进入21世纪,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工程:2008年整体迁至长兴岛,建成4座大型船坞和800吨龙门吊。2016年,为巴西建造的30.8万吨超大型油轮"凯旋"号交付,标志中国造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9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此入列,彰显企业战略地位。

四、百年传承:工业基因的当代诠释

如今的江南造船,拥有员工1.2万人,年造船能力超400万吨。在保持军工传统优势的同时,企业大力发展LNG船、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交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2025年开工的23万立方米LNG船,采用GTT Mark III薄膜型围护系统,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从虹口铁厂到长兴岛基地,从木质兵轮到航母巨舰,江南制造总局的百年演变,折射出中国工业化的艰辛历程。这家企业用160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化总装厂的跨越,其传承的不仅是技术工艺,更是"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工业精神。正如厂史馆内那句镌刻的誓言:"江南人永远在造船的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