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洙为何以“蘅塘退士”为号:从仕途沉浮到文化理想的转身
2025-09-04 14:27:19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直到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研究刻本时发现题字下押有“孙洙”印章,学界才逐渐揭开这位清代学者的真实身份。孙洙(1711—1778),字临西,号蘅塘,晚年自号“退士”,其人生轨迹与“蘅塘退士”这一称号的由来,折射出一位传统文人在仕途与文化理想间的挣扎与抉择。

一、蘅塘:江南文脉的地理印记

孙洙的祖籍可追溯至唐代左执金吾上将军,至其已历三十代。其曾祖父于康熙年间从安徽休宁迁居江苏无锡,无锡古称“蘅塘”,因当地多生蘅芜(一种香草)与池塘而得名。孙洙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其父著有《闲吟草》诗集,家族“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的家风,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学根基。

“蘅塘”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孙洙精神世界的象征。他曾在简陋的“补庄”书房中苦读,手握木块抵御寒冬,以“木能生火”的坚韧践行着“天道酬勤”的信念。这种与江南水土的深度联结,使“蘅塘”二字天然承载着他对文化根源的认同。

二、退士:仕途挫败后的精神突围

孙洙的仕途充满坎坷:35岁会试落第后通过“明通榜”补任地方官职,41岁中进士后历任大城、卢龙、邹平知县,却因直言敢谏屡遭构陷,甚至被罢官。他在《七绝》中自嘲“误戴儒冠学干禄,廿年狂走迷西东”,道出了对官场虚浮的厌倦。

“退士”之号的诞生,与其人生转折密切相关。乾隆二十九年(1764),54岁的孙洙在山东邹平知县任上,与继室徐兰英共同编选《唐诗三百首》。此时的他已历经多次宦海沉浮,对仕途的失望与对文化的热忱形成强烈反差。在题辞中,他直言编选动机:“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千家诗》的批判,更暗含对自身文化使命的觉醒——与其在官场“狂走”,不如以退为进,通过文化传承实现人生价值。

三、从“蘅塘”到“退士”:双重身份的文化隐喻

“蘅塘退士”这一复合称号,蕴含着孙洙对自我身份的双重定位:

地域与文化的双重认同:“蘅塘”指向江南地域文化,而“退士”则突破地域限制,指向更广阔的文化理想。孙洙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既注重选取李白、杜甫等大家名作,也兼顾边塞诗、田园诗等多元风格,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追求。

仕隐之间的精神平衡:清代学者窦镇在《名儒言行录》中记载,孙洙“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淳讲叙如家人父子”,但其断案时“未笞责而先流涕”的仁厚,反而暴露了儒家理想主义者在官场中的脆弱。相比之下,“退士”身份使他得以摆脱行政束缚,以纯粹的文化视角筛选唐诗,最终成就了这部“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经典。

生命境界的升华:孙洙晚年归隐无锡,在“囊橐萧然”的清贫中继续著述。他的《蘅塘漫稿》《排闷录》等著作虽已散佚,但《唐诗三百首》的流传证明,其文化创造远比仕途成就更持久。正如他在题辞中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谚语不仅是对读者的期许,更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注解——以退为进,方能抵达文化传承的永恒之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