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梅尧臣:伊水畔的诗坛佳话
2025-04-09 14:31:26

北宋文坛的璀璨星空中,欧阳修梅尧臣的相遇,宛如两颗星辰交汇,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诗坛佳话。

洛阳初逢:才情相惜的起点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24岁的欧阳修高中进士,怀着满腔抱负来到河南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而此时,29岁的梅尧臣已因诗名在外,同样在洛阳任职。一个春深花未残的时节,欧阳修前往伊水河畔,本打算去拜见上级,却因一阵悠扬的吟诗声驻足。他循声而去,在翠竹园中见到了吟诗的梅尧臣。欧阳修瞬间被梅尧臣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梅尧臣“玉山高岑岑”,气质潇洒,与之相比,欧阳修甚至自感“形陋”。

但两人皆为爱诗之人,共同的爱好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本要拜谒长官的欧阳修,竟忘了出门的目的,与梅尧臣相携步香山。此后,他们一同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在洛阳度过了一段自在惬意的时光。欧阳修回忆起这次相遇,写下了“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初逢的欣喜。

洛阳时光:诗文唱和的岁月

在洛阳的日子里,欧阳修和梅尧臣不仅是生活中的挚友,更是诗文创作上的伙伴。他们时常一同出游,徜徉于嵩洛之下,每遇绝崖倒壑、深林古宇,便相与吟哦其间。欧阳修在《送梅圣俞归河阳序》中回忆道:“始而欢然以相得,终则畅然觉乎熏蒸浸渍之为益也。”

他们不仅同游香山、嵩山,还以诗唱和,留下了许多佳作。如《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中“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在洛阳城东携手同游,游遍姹紫嫣红花丛的欢乐场景。这段时光,是他们友谊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发,共同推动了北宋诗文的发展。

宦海浮沉:友谊不变的坚守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三年后,欧阳修任满回到京城汴梁,而梅尧臣出任建德县令,两人见面的机会变得寥寥无几。但距离并未冲淡他们的情谊,无论远与近,无论得意或失意,他们始终互相鼓励、互相扶持。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多次遭到贬谪,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梅尧臣写了大量书信安慰他,并表示支持范仲淹“改革弊政”的主张。梅尧臣在《闻欧阳永叔谪夷陵》中写道:“今婴明主怒,直雪谏臣冤。谪向蛮荆去,行当雾雨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欧阳修的牵挂与同情。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欧阳修奉诏返京,仕途逐渐顺遂。而梅尧臣依然官场失意,日子清贫。但欧阳修从未看淡他们之间的情谊,为帮助梅尧臣摆脱困境,他推荐梅尧臣做国子监直讲,让梅尧臣得以留在京城。在平时的生活中,欧阳修也关怀备至,夏日送冰,冬日赠绢。

晚年情谊:阴阳相隔的思念

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接受了新的官职,然而短短几天后,便接到了挚友染病离世的噩耗。欧阳修悲痛万分,写下了一首长长的《哭圣俞》:“昔逢诗老伊水头,青衫白马渡伊流……翩然素旐归一舟,送子有泪流如沟。”从伊水相逢到阴阳相隔,二十九年的情谊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尽的哀伤。

欧阳修和梅尧臣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也是文学的缘分。他们在洛阳的相遇,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友谊之旅,在宦海浮沉中相互扶持,在诗文创作中相互切磋。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友谊的典范,更是北宋文坛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文学的道路上追求真善美,坚守情谊与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治八子环绕,武则天缘何执掌大权?

  唐高宗李治一生共有八位皇子,其中四位为武则天所生,其余四位分别由萧淑妃与宫人所出。然而,这位坐拥八子的帝王,最终却将朝政大权交予武则天,甚至在其身后任由其改朝换代。这一历史悖论的背后,是权力博弈、健康危机与性格缺陷共同编织的复杂图景。  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