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孤灯修史照古今,直谏忠魂贯山河
2025-10-15 16:12:44

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成都华阳范氏家族迎来一位命运多舛的婴孩——范祖禹。其母临盆时梦见汉将邓禹披甲入室,故以“祖禹”为名,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命名,似乎预示着这个孤儿将在中国历史上刻下独特印记。

一、寒门孤子的治学突围

幼年失怙的范祖禹在叔祖父范镇的抚养下成长。范镇是北宋名臣,家中藏书万卷,却因范祖禹的孤僻性格鲜少与人往来。为突破封闭环境,他做出惊世之举:在汴京象姑馆(男伎青楼)当差。这段经历看似荒诞,实则是他结识司马光王安石等名流的契机。范镇发现其读书札记后惊叹:“此儿,天下士也!”

嘉祐八年(1063年),22岁的范祖禹以进士甲科登第。治平元年(1064年),他出任资州龙水县令,在任三年间创办龙水书院,聘请名师授课,使这个偏远小县“士民皆以读书为乐”。梅尧臣曾题诗《寄题资州钱固秀才道胜堂》赞誉此地:“龙川旧山下,高卧一儒生。有室罗经史,无心系组缨。”

二、洛阳十五载的史笔春秋

熙宁三年(1070年),范祖禹受司马光邀请参与《资治通鉴》编纂,负责唐代及五代十国部分。这项工程耗时15年,涉及六七百卷史料,仅唐代部分的草卷长度就达20公里。司马光评价他“智识明敏,性行温良,操守坚正”,称其为“君子人也”。

在洛阳的十五年间,范祖禹过着“两耳不闻仕途事”的隐士生活。即便王安石执政时多次笼络,他始终不为所动。富弼病重时将揭露新法弊端的临终密疏托付于他,范祖禹不顾劝阻上奏朝廷,展现出“遇事别白是非”的铮铮铁骨。

三、朝堂直谏的风骨传奇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后范祖禹擢任右正言。面对吕公著执政的局面,他因避嫌主动辞官,转任著作郎修撰《神宗实录》。在讲读过程中,他借《尚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之句,反复提醒哲宗勤政,直至皇帝“首肯再三”。

绍圣年间,章惇欲复新法,范祖禹连上三疏力阻,直言“小人乘间害政”。当蔡确获罪时,他警告“刑罚失中则人情不安”;蔡京镇蜀时,他预言“若使镇成都,归必执政,非国之福”。这些谏言虽未被采纳,却彰显其“事在人为”的史学理念。

四、流放岭南的史学绝唱

元符元年(1098年),范祖禹因《神宗实录》“诋毁朝廷”遭贬,辗转昭州、永州、贺州,最终卒于化州贬所。流放途中,他创作《资中八首》等诗作,其中“不学子猷中夜返,欲乘明月向资州”既是对资州山水的眷恋,更是对理想的精神坚守。

这位史学家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唐鉴》《帝学》《仁宗政典》等史学巨著,更是一种“口不言人过,遇事别是非”的士人风骨。南宋高宗评价:“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台谏手段。”在今天,资中化州的范公墓与龙水书院遗址,仍在诉说着这位孤灯修史者的永恒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