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循:礼学宗师的人生轨迹与典故轶事
2025-10-21 15:51:21

贺循(260-319年),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礼学家、水利专家与学者。作为东吴名将贺齐的玄孙、中书令贺邵之子,他承袭家族儒学传统,以礼学造诣与政治智慧闻名于世,其人生轨迹与典故轶事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

一、礼学宗师:修订典章,重塑礼制

贺循出身于汉代礼学世家“庆氏学”一脉,自幼熟读经籍,尤精《礼》传。他一生致力于礼乐制度建设,针对西晋末年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多项改革主张:

细化博士设置:他反对《春秋》三传仅设一名博士的做法,主张《周礼》《仪礼》各置二人,《春秋》三传置三人,其余经典各设一人,以完善礼乐教育体系。

规范丧葬礼仪:撰写《丧服谱》《丧服要记》等专著,系统梳理王公至庶民的丧葬仪轨,纠正当时“厚葬成风”的陋习。例如,他任武康令时,禁止民间拘忌回避、停丧不葬等行为,推动以简朴为本的丧葬文化。

补订朝廷礼仪:东晋初年,他参与修订晋元帝时期的礼制,为朝廷提供礼仪咨询,被时人誉为“当世儒宗”。《晋书》记载,朝廷遇疑难问题“皆询之,循辄依经礼而对”,其权威性可见一斑。

二、政治功业:从地方能吏到东晋元勋

贺循的仕途跨越西晋与东晋,以务实与清廉著称:

地方治理显政绩:

任阳羡令时,以“宽惠为本”,不求考绩优异,但政令教化深入人心。

任武康令期间,改革厚葬习俗,邻城纷纷效仿,形成“政教大行”的局面。

主持开凿西兴运河(今浙江萧山至绍兴段),连通鉴湖与浙东水网,改善灌溉与交通,惠及千年。

乱世中坚守气节:

讨伐石冰之乱:太安二年(303年),石冰叛军占据扬州,贺循联合王矩、顾秘等起兵,以一纸檄文劝降叛将抗宠,平定会稽郡。

拒受陈敏封赏:永兴元年(305年),陈敏叛乱称帝,强授贺循丹杨内史,他以“脚疾”为由推辞,甚至“露发祖身”以示不可用,避免卷入权力斗争。

辅佐东晋立国:

晋元帝司马睿出镇建业后,贺循应召入幕,历任吴国内史、军谘祭酒、太常等职,成为东晋礼制建设的核心人物。

建武初年(317年),他拜太常,获封司空,谥号“穆”,其葬礼规格堪比西汉张禹、东汉桓荣,足见元帝对其敬重。

三、轶事典故:风骨与智慧的映照

贺循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折射出士大夫的风骨与智慧:

“创巨痛深”的悲恸:

晋元帝曾与贺循谈及吴国旧事,误提其父贺邵被孙皓“烧锯截头”的惨剧。贺循闻言泪流满面,称“先父遭无道之君,循创巨痛深”,元帝为此惭愧得三日不出门。这一典故后来演化为成语,比喻伤痛之深。

“不问而决”的司法智慧:

廷尉张阊私设街门,妨碍百姓通行,众人联名告状无果。贺循途经破冈时,百姓拦车请愿。他虽无审判权,却以“见张廷尉,当为言及”暗示,张阊闻讯立刻拆门谢罪。此事展现贺循以德服人的处世哲学。

“琴舟结缘”的文人雅趣:

贺循赴洛阳任职途中,在船上弹琴,引得张翰主动登船交谈,二人一见如故,结伴同行。这段佳话被《世说新语》收录,成为魏晋名士风流交往的典范。

“功成不居”的谦退:

平定石冰之乱后,贺循“谢遭兵士,杜门不出”,拒绝论功行赏;晋元帝欲封其为乡侯,他以“卧疾私门”固辞;晚年病重时,元帝赐宅第、车马,他亦“一无所受”。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使其成为东晋士族的道德标杆。

四、历史评价:儒宗风范,泽被后世

贺循的一生,是礼学传承与政治实践的完美结合。陆机赞其“德量邃茂,才鉴清远”;王导称他为“南土之望”;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他“位登保傅,朝望特隆”,甚至将其礼遇与西汉张禹、东汉桓荣相提并论。朱熹更直言:“东晋时所用人才,皆中州浮诞者之后,惟顾荣、贺循有人望。”

贺循的遗产不仅在于典章制度,更在于其“言行以礼,冰清玉洁”的人格魅力。他主持开凿的运河至今滋养浙东大地,他修订的礼制成为东晋文化的重要基石,而他的故事,则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