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第乌海战的意义及影响:从此世界知道了葡萄牙!
2014-10-08 13:53:11

  第乌(Diu)之战发生在1509年2月2日至3日,地点在印度第乌。参战一方是葡萄牙,另一方是埃及马木鲁克苏丹国、奥斯曼帝国、卡里卡特的赞默林和古加拉苏丹的联合舰队。此战的战略意义可以同勒班陀海战,阿布齐尔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对马海战相提并论,虽然规模无法与之相比。它标志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从地中海地区发展到了印度洋地区,由于印度洋控制权的丧失,使穆斯林世界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转衰,也成了当时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战役背景

  达·伽马离开印度走后,他留下的5艘船就担负起掠夺阿拉伯船只、破坏埃及与印度之间贸易的任务。这是葡萄牙也是欧洲人在亚洲设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舰队。为了报复,沙末林组织了反对葡萄牙和柯钦联盟的5万大军讨伐与葡萄牙人结盟的柯钦,留下来的葡萄牙人与柯钦军队逃到一个小岛上苦苦支撑,直到1504年另一支葡萄牙舰队到来后才解围。此举加深了柯钦与卡利卡特的仇恨,也促使柯钦与葡萄牙走得更近。同年,葡萄牙与柯钦正式结成联盟,并且把在此修建的一个永久性的据点称为曼努埃尔,是当时葡萄牙国王的名字,以示此据点的重要。1502年~1505年,曼努埃尔多次派舰队在海洋上拦截阿拉伯人的商船以保证自己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在达?伽马以前,每年从传统商路上亚洲流到欧洲去的各种香料,共达350万磅,而在这几年里,平均每年不足100万磅。有一个估计说,在这几年里,曼努埃尔平均每年从香料贸易上所取得的净收入为百万克罗塞多。尽管卡布拉尔和达.伽马全力“摧毁”和“扭转”,毕竟还是未能垄断全部的香料贸易。经验表明,仅靠在一两个据点,哪怕年年派出远征队去装运香料,也办不到这一点。因此有必要在印度常设一支军队。

  战争之前

  战前的1505年,葡萄牙国王曼奴埃尔一世得到了达·迦马的发,派出其第一个总督堂·弗朗西斯哥·德·阿尔梅达带领21只船去加强东非和印度新建立的的葡萄牙殖民地。1505年3月,第一任印度总督弗兰西斯科·德·阿尔梅达率20艘船组成的舰队离开里斯本出发了,船员中包括有三四百名接受过军事训练的水手,1500名士兵,200多个炮手,以及各种工匠,后来受命为西班牙进行环球航行的麦哲伦也在其中,不过当时他的身份是下级军官,而且还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这只舰队的任务简而言之是征服印度,垄断香料贸易。同时,他们还担负着传教的职责。阿尔梅达控制了整个东非海岸的与阿拉伯和印度的贸易,还把柯钦变成了葡萄牙在印度的贸易中心。 他们一方面控制港口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出船只打击海上的阿拉伯和伊朗的船只。要控制印度洋,有两个关键点是必须掌握的,一个是红海的出海口,一个是波斯湾的出海口,而要控制后一个则必须控制扼守出海口的霍尔木兹城。

  1507年葡萄牙人攻占了这个城市,然后强行征税,照例他们采取了异常残忍的手段:割掉了所有俘虏的鼻子,砍断所有男子的右手,割掉女人的耳朵。不过他们由于立足未稳,所以占领这个城市的时间并不长。为了进行印度航线上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在里斯本成立了印度公司专门负责此事,东方贸易的中心由威尼斯转到了里斯本和安特卫普,这一贸易分配体系的重大变化使以往掌握东方贸易的威尼斯人的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害,到1504年他们的船只在地中海港口已没有任何香料可以装了,这引起了威尼斯人的强烈不满。这时便发生了一个天主教国家联合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反对另一个天主教国家的事情,威尼斯人帮助埃及人建立一支舰队以打击葡萄牙人。

  战争过程

  奥斯曼苏丹由于其木料运输船受到葡萄牙王国侦察船的不断骚扰,向埃及支援了由希腊水手操纵的地中海式排桨战船。这些船在威尼斯派出的船匠的帮助下在亚历山大被解体,然后运送到红海海岸重新组装。但这种老式船只有首尾才能装炮,无法装舷炮,因为这会干扰划桨。而阿拉伯的单桅帆船则无法装重炮,所以这支舰队主要火力只不过是原始的弓箭手而已。这个新的舰队1507年向印度出发了,首先驻守吉达港,防范葡萄牙的进攻。然后经过亚丁港,1508年,他们跨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第乌。 实际上葡萄牙之所以与阿拉伯人进行这场战争,不但是为了加强葡萄牙对印度的殖民控制,也是为了给同年3月的察乌尔之战报仇,那次葡萄总督堂·弗朗西斯哥·德·阿尔梅达的儿子罗伦索死掉了。

  阿尔梅达总督愤怒地说:“那些吃小鸡的人要么把大公鸡也吃了,要么就偿命!”堂·弗朗西斯哥·德·阿尔梅达总督急着给儿子报仇是因为到12月他的任期就结束了,那就来不及了。后来阿尔梅达在回国途中死于与南非土人霍顿督人的冲突中。 堂·弗朗西斯哥·德·阿尔梅达总督指挥着18只船,大约1800葡萄牙士兵和400个科钦的土著兵。对方是埃及和古加拉联合舰队,有100条船,但是大船只有12条,其他都是只有弓箭手的单桅帆船。联军侦察到葡萄牙军从科钦北上而来,因为害怕他们的技术优势,所以准备依靠第乌要塞的岸炮来进行作战,他们在港里抛锚等待葡萄牙军的进攻。

  葡萄军有5条大卡拉克帆船,4条小卡拉克帆船,6条卡拉维尔帆船和3条其他小船。葡萄军不论炮火还是步兵都有优势:火炮口径大,炮手熟练,船只更耐打,卡瑞克帆船的改良更为海上战争来带来了新元素,海上战争不再单是两船间短兵相接及弓箭互发的模式,而转变为更具威力的炮战,亦引伸出后来战列舰的形成。它能抵受来自体型较小船只的攻击。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卡拉克帆船具备的多层甲板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亦便于发射并排的侧舷火炮,增加船只威力。第乌要塞的岸炮射程不如他们,因此无法造成任何威胁。步兵不但装备精良,善于射击,还可以非常熟练的投掷榴弹。葡萄牙的船只是为了在大西洋航行而造,抗浪性能优良。

  战斗一开始,穆斯林战船还准备按照传统战术,撞击并靠拢敌舰,将围系白头巾、手持月牙大刀的勇士送上敌舰展开肉搏时,葡萄牙舰队的大炮在100码之外就把他们击沉了。阿拉伯联军的排浆船和单桅帆船既没有火炮,弓箭的射程和威力也小的可怜。并且当他们接上舷后才发现,对方船舷太高导致士兵爬不上去,结果被士兵以火器打得七零八落。最后葡萄牙人以少胜多,以18艘船、1800多人的兵力打败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联合舰队。而自己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联合舰队的失败除船只性能落后和训练不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不和,由于印度人中有人私通葡萄牙,断绝了埃及军队的供应,以至埃及军队愤而离去,最终导致了联合舰队的分裂。

  第乌海战的影响

  此战的战略意义可以同勒班陀海战,阿布齐尔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和对马海战相提并论,虽然规模无法与之相比。它标志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从地中海地区发展到了印度洋地区,而印度洋是当时国际贸易的决定性竞技场。第乌海战使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权,控制了印度洋地区关键的贸易口岸和沿海地区,如蒙巴萨、索科特拉、荷母兹、果阿、锡兰和马六甲,开始称霸印度洋。而由于印度洋控制权的丧失,使穆斯林世界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转衰,也成了当时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在陆地上很难对付的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却无法与欧洲人有效地对抗。随着被赶出印度洋,土耳其人的侧翼受到了欧洲人的直接威胁,从而形成在陆地上欧洲人的防守和在海洋上的欧洲人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态势。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在经济上香料贸易控制权的易手,沉重打击了穆斯林而欧洲获益极大。后来阿尔梅达在回国途中死于与南非土人霍顿督人的冲突中。 但是,日后兴起的英国、荷兰等列强逐步蚕食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地盘,葡萄牙风光不再,而印度也在这一过程中沦为了西方人的殖民地。1961年12月12日,印度部队开入葡属印度的果阿、达曼和第乌,从事实上宣告了葡萄牙在这一地区统治的结束,不过葡萄牙方面直到1974年才承认印度在上述地区的主权。

  此战的伤员中有著名的环球航海者,人称费迪南德·麦哲伦。 此后阿拉伯人并非没有企图在印度洋上恢复势力。1509年底,奥斯曼帝国海军名将凯马尔·列伊斯受命统率一支装载着大量木材,桨手和加农炮的运输舰队前往埃及,以援助马木鲁克海军在印度洋与葡萄牙人的战争。他此前多次打败基督教舰队,横行地中海,但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航行。当1511年初他的舰队航行到纳克索斯公国(位于爱琴海上的群岛)领地附近时,一场罕见的巨大风暴袭来。凯马尔列伊斯的旗舰不幸在暴风雨中沉没,与同船的部下一道葬身海底。从此,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的海权就一路衰落下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