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终败在体力上:因其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三国演义中,处处都是谋略,尤其是诸葛亮料事如神,智谋过人,成了智慧的化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心愿未遂,就早早地病故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感慨道: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啊,一个智慧人物,竟抱憾而死,实在令人遗憾。

  自出山归刘备以后,诸葛亮处处展示的,都是谋略,他一生多是靠谋略胜敌。用智用谋克敌制胜,是诸葛亮的特长,在众多的三国英雄中,他能够拼出一片天地,靠的也是智谋,他甚至欲用一身的智慧谋略,谋取天下。然而,与众多的英雄相比,他的体力,却有着很大的劣势,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诸葛亮在指挥作战时,都是被人用车推着的。

  与司马懿五丈原对峙时,诸葛亮重病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智谋方面,他每每算在司马懿前面,至少胜过司马父子一筹,但在体力方面,就熬不过司马懿了。司马懿也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故意采用拖延战术,坚守不出,硬是把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再有能耐,连活的力气都没有了,凭什么胜过别人呢?

  可见,他最终败在自己的体力上,若能够再多活十年,虽一两次战役败于司马懿,凭他的智慧谋略,也会休战调整,以期从别的方面谋取魏国。

  诸葛亮之所以急着用兵伐魏,在有生之年恢复汉室,一统天下,也正是因为他觉出了自己的体力不可能支撑太久。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体力、国力不支的情况下,越是求胜心切,越是于己不利。

  智慧的诸葛亮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体力,这令人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深思。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很多人没能够走到一定的高度,不是因为不够聪明、不够智慧,而多是因为体力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个身体弱的人,经常头痛,腰痛,感冒,等等,怎能更好地工作呢?怎能竞争过别人呢?

  诸葛亮一生操劳,事必亲躬,这是他的优长,也是他积劳成疾、体力不支的因素之一,如果适当地放手一些杂务,为自己多节省一点儿体力,多活些时日,岂不是为蜀国做出了更大贡献吗?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

  1.隆重对策。

  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

  2.促使孙刘联盟,挽救了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刘备集团。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后勤部长,夕日萧何对高祖之功。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4.吴蜀通好。

  先主驾崩后,丞相顾全大局,摒弃两国恩怨,与吴修好,创建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5.平南。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稳定了内部政治环境,为北伐除去后顾之忧;并使之后几十年南方平稳安定。

  6.北伐,以攻为守,以弱攻强,变被动为主动,集国内人心于一处。

  7.治国。

  丞相治国,惊世骇俗,无人能及,可谓稀世一时,亦丞相人生之最高点。

  《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8.提拔人才。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杰出人才皆由丞相扶持而成。

  9.治军。

  《三国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袁子语》: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10.军事发明。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

  诸葛亮的官职军师中郎将(赤壁后),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定成都),军师将军署大司马府事(刘备晋汉中王),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刘备称帝),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益州牧,武乡侯(后主登基),右将军领丞相事(第一次北伐失败),丞相,谥忠武。

  1、有人认为在刘备定益州(成都)前,诸葛亮的地位比张、赵低。

  理由是赤壁后,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赵云为牙门将军。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注意:此时诸葛亮为“督”三郡,有人因为“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就认为此时诸葛亮只管后勤,显然欠妥。此时,零陵太守为郝普、桂阳太守为赵云及长沙太守为廖立。廖立为诸葛亮所荐。而赵云的地位显然并不比军师中郎将高。《赵云传》中“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而在《张飞传》中却是“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为成都之战中,赵云是由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统属。而且,在《张飞传》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定益州的一等功臣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 身为牙门将军的赵云确在诸葛亮之后了。

  由此可知,此时身为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赵云、零陵太守郝普、及长沙太守廖立确为军师中郎将所统属,所“督”。至于“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须知此刻刘备入川,荆州为根据地,其核心作用就是充军实。

  《诸葛亮传》“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三国志·蜀书·廖力传》:“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入蜀,诸葛亮绝不仅仅是“后勤部长”而是实际掌握荆州大权。否则,为何孙权何必“通好于亮”。

  2、诸葛亮和法正。

  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传》。而法正此时却为“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法正传》又言“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以次说明法正此时地位比诸葛亮高。

  与此相反,我却认为此时,法正刚刚助刘备得到益州,蜀中士族与其有怨者只能求助与大权在握的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既代理左将军府事(左将军即刘备)。

  《董和传》: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刘备晋汉中王后,其府称为大司马府)诸葛亮有言“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身为掌军中郎将的董和为诸葛亮的下属,否则为什么要“十反,来相启告”。而董和的职务是“掌军”中郎将。《杨洪传》中载“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刘备急书发兵,而诸葛亮要问杨洪。诸葛亮是掌兵权,并且有决策权(这里说的是国策,即是否拼全力攻克汉中),即是否发兵,否则何须“问”。而汉中前线的兵权和大政决策权显然在刘备之手。

  另外,诸葛亮发兵的同时,建议刘备任杨洪代理法正蜀郡太守之职(表洪领蜀郡太守),获得批准。而且由于“众事皆办”,杨洪就因为事情办的好,正式继任蜀郡太守(遂使即真)。须知此刻法正正在汉中军前,日日与刘备相对,但诸葛亮仍然使其失去了京畿太守之职,而法正却没有什么办法。

  彭羕为法正所荐,刘备定成都,任治中从事。因为诸葛亮对此人不放心,于是降职使用。“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可知,此时法正还活着。也就是说,对于法正举荐的人,诸葛亮不满意,刘备就将其贬谪。

  刘备晋汉中王后, “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而关羽知道刘备拜黄忠为后将军后,竟不受拜。(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作为假节钺的前将军权利要较张、马、黄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刘备晋汉中王后,诸葛亮同样参与了人事任免决策。

  以此可知诸葛亮从刘备定成都到刘备晋汉中王这七年间,虽然官职似乎不高,但却掌兵权,能决策国家大政,同时对人事任免有相当大的权利。当然,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官职不高,却一言九鼎,就是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

  而在刘备定成都,晋汉中王期间,许靖为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后为太傅,刘备称帝后为司徒,位高但权不重,甚至定蜀科(立法)这样的大事都没有参与。参与者为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可见,在刘备定成都,晋汉中王后所封多数官职具为虚职,位高而权轻。(见《伊籍传》)

  3、诸葛亮与李严

  谈诸葛亮就不能不说李严。我们看看李严加入刘备集团后的履历。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汉制,丞相位在三公,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同时丞相可封驳诏书。也就是说,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的诏命也是无法实施的。所以才有新三国中刘备欲伐吴,诸葛亮不同意,刘备当众奚落诸葛亮,并以杀秦宓逼诸葛亮就范这个桥段。而假节,则是说诸葛亮得杀犯军令者,可见此时诸葛亮也掌兵权。丞相历来掌政务,中国历史上掌兵权的丞相再有就是寇准了,但寇准国家危亡之紧急时刻,而诸葛亮却在立国之时获得此权利,其权势之高后人可知。

  而李严,刘备称帝第二年拜尚书令。尚书令位在九卿,比诸葛亮位置要低。受遗诏辅少主后,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看来是全国的军事主官。但是,刘备却安排他驻守边境。章武四年,诸葛亮将其调入成都。

  纵观历史,有哪个皇帝的把托孤大臣扔在边境上,既远离京畿,如何辅佐幼主。刘备死前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由对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听到这个话的不止是诸葛亮,刘禅还有李严。此话无异于告诉李严,诸葛亮的地位比你高,你只是诸葛亮的副手。

  另有,《糜竺传》“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糜竺传》“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这样的人,刘备待为上宾很正常,但为什么要强调“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而“赏赐优宠,无与为比”,以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军师将军”本身职位很高。在劝刘备晋汉中王的表中,有马超、许靖、庞议(庞统之父)、射援排在诸葛亮前面在劝刘备称帝的的表中,只有许靖,糜竺两人排在诸葛亮的前面。庞统死后,刘备“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诸葛亮的亲自前往说明了刘备的恩宠,可见诸葛亮的地位。

  综上所述,自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始终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地位始终高于张飞、赵云、法正、李严等人。但与关羽孰高孰低,无法判断。曾封为前将军,假节钺(可代替君主出征,并可斩杀节将(如张飞、马超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