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位期间,除了任用酷吏、宠养内侍之外,最令人垢病的是在确定皇位继承权上的摇摆不定,先是把儿子由皇帝降成皇太子,又想把李家开下改成武姓,以致于她的侄子武三思也眼巴巴地等着继承皇位,还曾把儿子赐姓武。不过虽然闹来闹去,估计也没有人真正相信她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你既然是李家的媳妇,就已经打下了李家的烙印,再说,儿子和侄子谁更近,那不明白着吗?
狄仁杰更是明确地告诉武则天,如果立侄儿当皇帝,将来姑祖母的后人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请出宗庙。如果立儿子的话,那么还可以千秋万岁配食太庙。
武则天临了还是听了狄仁杰的话,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显,并取消自己的皇帝号,称作则天大圣皇后,死后入李式太庙,与丈夫李治合葬。
一通折腾,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这是何苦来哉!
武则天死后,关于皇位争夺并没有尘埃落地,而是更如火如荼。
李显虽然继位,但他生性懦弱,根本不是块做皇帝的料。传闻他的他的老婆和武三思有奸情,但是他毫不介意,而且还持放纵支持的态度,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在床上打情骂俏的玩双陆游戏时,他就坐在一边观看,实在是窝囊到了极点。(双陆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赌博工具,现在已经失传,估计类似于飞行棋。)
正是中宗的软弱,这也给韦氏有了效仿武则天压皇位的想法,并在公元710年,和女儿共同毒杀李显,立李重茂为少帝。
史书评价唐中宗李显:“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 ”
若说唐朝诸皇帝谁最悲惨,即不是战乱中继位的肃宗李亨,也不是最终亡国的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而是非这位中宗莫属。
李显22岁荣登大宝,正是风华正茂、性情激扬的年纪,正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不想身在皇位却是什么事也做不了主,在1年后草草下台,从皇帝降成了皇太子。
在武则天的高压下,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天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要不是李贤作出了“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搞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这么一首诗,兼之李显性情懦弱,说不定就会被老妈砍了脑袋。
脑袋虽然保住了,不过连出生就带的“李”姓都被迫改成了“武”。
老妈临终前良心发现,把他再次推上了皇太子位,并在宰相张柬之等人兵变之下,“二进宫”当上了皇上。
忍辱负重许多年,再次上位是否应该扬眉吐气、斩杀奸佞呢?可李显不,我们看看他在朝时都干了些什么事?
如果才能不足,可以作用贤能帮助治理国家,可李显就是好赖不分、双眼如盲,偏偏重用那些盯着他皇位的野心家。
上台第一件事,李显就是明确韦氏的太后身份,这其实无可厚非,在李显软禁期间,是韦氏的劝说(“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才让他从恐惧的环境(每使至,帝辄恐,欲自杀)中坚持下来。但感恩也好、宠信也罢,总要有个限度,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教训在前,李显丝毫不吸取教训,又允许韦氏参预朝政。
为彰显对韦氏的信任,李显还不顾众人反对把老丈人韦玄贞破格封王。说起这韦玄贞,李显被罢免皇位就有他的原因。
嗣圣二年,李显已经有培养自己的班底对抗母后的想法,想加封韦玄贞侍中(宰相级别)。当时受遗诏辅政的裴炎不愿意了,这不是瞎胡闹吗?韦玄贞何德何能,仗着裙带关系当个小官可以,怎么能当此大任。
李显究竟是年经气盛,对裴炎脱口说出:“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作为一国之君,说这话实在的太过了,裴炎是一位受高宗遗命辅政的老臣,一看李显这架式,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李显见裴炎吃瘪,还得意洋洋,这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何况是一个待中,裴炎你管得着吗?
没成想,裴炎回头就到武后那儿打小报告去了,这样没有气度的皇帝,以后还不把朝廷管得乌烟瘴气,建议废掉中宗(因与武后谋废帝)。
李显正自我感觉良好,裴炎一转头有回来了,而且来的还是武后和羽林军来,武后命人扶帝下殿,李显大祸临头还一头雾水高声喊冤“我何罪?”,武后回答:“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由此,中宗降格成了卢陵王。
现在复位了,李显感觉非常好,当初不是因为封韦玄贞当侍中废帝吗?现在我直接把他封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最让人不解的,是李显对武三思的态度。武三思是什么人,臭名昭著的小人。武则天曾建立后宫,其中比较受宠的男侍是薛怀义、张昌宗等人(武则天都近70岁了,想想就别扭)。
武三思能巴结侍奉这些武后男宠,为薛怀义牵马,还盛赞张昌宗,说他是仙人王子晋的后身。(看来武三思在薛怀义、张昌宗等人身上也学到了许多闺房“本领”,要不然后来怎么能把韦皇后、上官婉儿治理的服服帖帖。)一个靠拍马屁上位的人,也堪大用?
其实是武三思应该是李显的政敌才对,武三思是武后的侄子,眼巴巴望着皇位不是一天两天了。武后曾多次有过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要不是狄仁杰的极力劝说,武三思说不定也能混个皇太子当当。面对曾经的竞争对手,李显依旧重用,任命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还赐给他铁券。铁券,在一些小说中,曾称为“免死铁券”,这铁券可不是随便赐着玩的,一般只赐给那些决定了国家安危的功臣(郭子仪就曾被赐铁券)。
只是不知这武三思有什么事关国家生死的大功,并且送给他的铁券是“自非反逆,各恕十死”。也就是说,有了这铁券,只要不是谋逆之罪,可以免十次不死。(一个正儿八经的杀人执照啊)
瞧,李显对敌人多大度(最后连老婆都搭进去了)。
李显也有不大度的时候,对曾帮助他夺回皇权的张柬之等人,他听从韦后、武三思等人的谗言,把张柬之等人明升暗降,调离京城。
韦氏听政,朝中大臣也多有怨言,在中宗刚上台时,桓彦范就毫不客气地上表:《尚书》说:如果母鸡司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书》称“牝鸡之辰,惟家之索”)。 我发现陛下每次临朝,皇后总是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臣观察历朝帝王,没有哪一个与妇人共同执政而不导致国破身亡的
桓彦范说话也很有水准,先是引经据典,然后举例说明危害,最后又提出建议:“伏愿陛下览古今之戒,以社稷苍生为念,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
中宗李显曾受压母后的欺压,逆来顺受惯了,倒也养成个好脾气。桓彦范虽然说话难听,李显并没有当朝震怒,只是暗骂一阵腐儒。至于桓彦范的忠言,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李显虽然没有记住桓彦范的话,但韦氏和武三思等人记得清清楚楚,后来还是被武三思等小人陷害致死。
由于李显这种睁眼瞎的行为,造成朝中正直之臣人人自危,大唐皇帝的威望如同熊市里的垃圾股,持续走低。在这种环境下,各种夺权的派系暗流汹涌。
最先发动的是太子李重俊。当时李重俊虽贵为太子,但由于皇帝都是窝囊废,这并非韦氏所生的太子也只能是受气包。欺负他最厉害的,就是他的姐姐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最得李显和韦后喜爱,后来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常以戏弄太子为乐,甚至把太子喊为奴。
安乐公主不明事理、飞扬跋扈也就算了,但李显明知太子被感为“奴”,竟然也没有什么反应,实在有些奇怪,莫非他有更换太子的想法?
李重俊眼见形势越来越混乱,如果自己不采取行动,必定会死在韦氏手中,在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在右羽林将军的支持下,领兵政变,将武三思和武崇训等人杀死,又进攻后宫,想杀掉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韦后和上官婉儿弄着中宗逃到了玄武们的门楼上,下诏重赏杀掉太子的人。结果,李重俊被倒戈的将士杀死。李重俊其实并没有提造反之事,但竟然被老爹命人砍下头颅,用来祭奠韦后的姘头武三思。
(李显竟然糊涂至此,简直令人难以相信。)
第一波夺权的(李重俊)完了,还有一波夺权的(武三思)夭折了,但争权之人如黄河之浪、过江之鲫,滚滚而来。
李显虽然是皇帝,但他没大有主见,事无巨细基本都是韦后作主。但韦后还不满足,她的偶像是婆婆武则天,她不仅要站在后面把持朝政,还要光明正大的站出来。这样,名义上的皇帝李显就成了她脚下的绊脚石。
但怎么处理李显,她犹豫不决,好歹也是多年的夫妻,并且李显也给她绝对的信任。是女儿安乐公主给了她决心,把李显彻底除掉。(老鱼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最毒妇人心啊,李显对你娘俩,那可是好得没话说啊。)
安乐公主是李显最宠爱的女儿,当然也没什么深仇大恨,但安乐公主恨李显不给她皇太女的名份,起了杀父之心。(又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狠角。)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李显,被韦氏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对母亲恭顺,可母亲夺的他皇位、软禁他;对妻子言听计从,可妻子偷汉子、背叛他;把儿子立为太子,可儿子造他反;对女儿无比宠爱,可女儿最终毒死了他。
这就是唐中宗李显的悲惨一生。
如果李显是个太平王爷,把心思全放在妻子儿女身上,倒也会逍遥一生,可惜他软弱可欺的性格和他炙手可热的座位相矛盾,决定了他如此凄惨的皇帝生涯。别人最差只是个妻离子散,可这位,在全身心付出宁愿当傀儡皇帝的情况下,被最信任的亲人毒死,可谓史上最悲惨的皇帝。
李显在家事上没处理好,国事上也是一塌糊涂。应该说,武则天给他留下的家底和环境是非常不错的,但由于李显亲小人、远贤臣,并且内部争斗不休,导致了边境的不稳。
北面的突厥进犯骚扰,西面的吐蕃也发兵滋事,最后,中宗只得将养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和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结婚,这才平息了西部边境。这次联姻和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外嫁不同。一为松赞干布的求婚,彰显了大唐的领导地位;一为兵临城下,被迫把女儿嫁出去求和,丢大唐的脸面。
好在中宗第二次当皇帝只有区区5年,也没采取什么大的变革措施,没造成国内的动荡,如果他多当几年皇帝,说不定安史之乱就提前到来了。
毒死中宗后,韦氏才发现自己动手太早了,和婆婆相比,她还远远不具备直接当女皇帝的条件。
武则天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就已经是皇太后,从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就开始内部辅政,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和高宗并称为“二圣”。到她称帝时(公元690年),已经行使朝廷大权30年,威望卓著,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她提拔起来的。再者,武则天称帝时已经67岁高龄,甚至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就算是她当皇帝,还能撑几年,最后还不是要把江山还给李家。所以当时反对的人并不是太多。
韦后则不然,首先他把持朝政满打满算不过5年,虽然同武三思合谋去掉一些反对势力,但终究在朝廷中根基太浅,何况她所依仗的武三思父子已经被李重俊杀死。再者有武则天坐皇位的前车之鉴,各路李姓王、朝廷大员对韦后登基的想法肯定已经有所防备。
中宗活着,就是韦后的一把保护伞,虽然韦后当权,但经过了中宗的授意,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只能是向中宗提。
鼠目寸光的韦氏母女明显缺少政治斗争经验,把自己遮阴的大树锯掉。当然也里面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唐中宗李显发现了韦后和女儿的野心,于是幡然悔悟,决定制止两人的行为。韦氏母女权势熏心,最终铤而走险毒杀李显。
李显死后,武后立即把中宗最小的儿子,只有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暂时送上皇位。韦皇后的想法是和原来的武则天一样摄政,掌握大权,待时机成熟之后取而代之。
可惜,理想总是可望不可及,现实与梦境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时,朝堂之上存在着三大势力,一方是以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首的皇后势力,一方为太平公主势力,一方为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的势力。
权力争夺面前,亲情都成了狗屁。
中宗尸骨未寒,三方就开始密切磋商蛋糕分配问题,经过再三权衡各自的实力后,确定写一份子虚乌有的中宗“遗诏”,内容主要包括: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太平公主职务不变。
应该说这份“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是根据三方势力的实力以及大义、名分制订,基本符合三方的利益。
“人心不足蛇吞象”,韦后不想把自认为自己胜利的果实分给别人,偷偷把内容改为立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从而达到架空李旦,自己专权的目的。
韦后私自改了所谓的“遗诏”,自以为阴谋得惩,又想办法进一步算计李旦和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这种钻头不顾腚的行为必然遭到了另两方势力的反对,在李重茂上位后仅10天。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偕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率领羽林军上万骑包围后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将韦氏一派一举铲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两位疯狂的女人,一切美梦如同肥皂泡一样砰然碎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真的了解明武宗朱厚照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厚照是朱详情
对崇祯和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末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秦始皇和李信,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周天子灭商建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权继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东基业的开创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乾隆和嘉庆,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根据历史档案,乾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国王翦,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王翦肖像图 中国详情
东晋是历史上有名的混乱政权,东晋偏安江南,北方十六国的乱局无力顾及,还要不断详情
李旦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他跟他的哥哥李显相同都当过两次皇帝,比起他哥哥他要走详情
李适是李豫的长子,其母亲是李豫最喜欢的皇后沈珍珠,纵观历史书,每个人对李适的详情
唐文宗李昂前面一个皇帝李湛是被他人害死的,其时的朝廷十分的紊乱,有好几大的实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自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盗贼之祸,历代详情
我国自古以来结婚的习俗是一脉相承的,红色基调张灯结彩都是标配,还有新娘子的红详情
孟尝君是齐威王的直系后代,不仅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赢得了父亲的爵位,还吸引了很详情
明朝时期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是历史上一位很神秘的皇帝。说他神秘详情
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详情
强化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详情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详情
看历史剧,我们比较常听到的都是诛九族,诛九族一般也是最严重的处罚了,不过在明详情
李景隆,男,汉族,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详情
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都十分熟悉了,齐宣王喜欢虚荣华而不实,正好中了南郭先生的小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夷陵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夷陵之详情
颜斶是齐宣王手下大臣,但是却在群臣面前当众冒犯齐宣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齐详情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详情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详情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详情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详情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详情
滹沱河之战发生于明建文三年闰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与建文帝军吴杰、平安部详情
你知道长平之战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在战国时期,秦详情
你知道阴晋之战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说到这个阴晋之详情
清朝平定西北,大致要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消灭噶尔丹。 康熙时详情
说到大非川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详情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清太祖努尔哈赤有着最大的功劳,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详情
慈禧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罪魁祸首,因此后世对她大都没有什么好评价,很多野史中详情
对司马昭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详情
你知道和珅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和珅的仕途顺的让人详情
说到清朝的驸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详情
唐宪宗在位十五年,尽管有许多可以称颂的地方,但是,他还是没有实现中兴唐室的愿详情
对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中国详情
对杨玉环和安禄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详情
对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详情
同治皇帝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建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语有云:“详情
对同治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那个详情
神龙之变后,唐中宗李显复位成功,他继位后重用与她相濡以沫的韦后,成果野心勃勃详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详情
盛庸是明朝著名将领,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击败朱棣大军,差点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势。详情
很多人都知道,在明朝历史上靖难之役是朱棣发动的一场夺取皇位的战争。原本被朱元详情
古代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兄弟反目的情况时常上演,已见怪不怪。但叔父和侄子相详情
要不是朱标早逝的话,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了,关键是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长辈详情
说到靖难之役其实挺复杂的,我们今天不说他,我们来说当时的朱允炆和沐家军,其实详情
说到靖难之役其实这个战役也还是挺复杂挺悲惨的,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其实当时的详情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详情
靖难之役,朱棣击败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那谁才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呢?这详情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详情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一则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详情
聊斋志异《细侯》原文 昌化满生[1],设帐于余杭[2]。偶涉廛市[3],经详情
聊斋志异《胡大姑》原文 益都岳于九[1],家有狐祟,布帛器具,辄被抛掷邻堵详情
聊斋志异《林氏》原文 济南戚安期,素佻达[1],喜狎妓[2].妻婉戒之,不详情
聊斋志异《杜翁》原文 杜翁,沂水人[1].偶自市中出,坐墙下,以候同游。觉详情
聊斋志异《王司马》原文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1],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详情
聊斋志异《富翁》原文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详情
聊斋志异《牧竖》原文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1),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详情
聊斋志异《张不量》原文 贾人某,至直隶界[1],忽大雨雹[2],伏禾中。闻详情
聊斋志异《大鼠》原文 万历间[1],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详情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古代的建筑中发现,门口经常会摆放两尊石狮,这种习俗即使现代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