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案:只是朱元璋的找理由
2015-02-05 15:18:17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诬告者往往就是接收者本人,确切地说,是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在这些皇帝中,开国皇帝占了一大半,刘邦朱元璋是其中的顶尖诬告者。汉朝初年的案和明朝初年功臣的集体被屠杀案就是明证。由于这类人原本就是接收者,所以当他们把自己的这一身份与诬告者合二为一后,其所诬告的对象绝对在劫难逃。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事前,有人告丞相胡惟庸“谋反”,证据是此人在城外看到他家里刀枪林立。朱元璋立即逮捕胡惟庸,严刑拷问,逼他承认谋反。胡惟庸虽然最终也没有承认,但将其灭族的罪名仍旧是谋反。胡惟庸案可看成是朱元璋对功臣集团开刀的一个前奏。他之所以杀胡惟庸,是因为胡惟庸本人受到朱元璋的优待好几年,他独揽丞相大权,随便提拔人和处罚人,很多人奔走于他的门下,给他送的金银财宝多不胜数。甚至有时候,很多该让朱元璋知道的事情也没有让朱元璋知道。实际上,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最恨也最怕的是他的专权。而作为一个皇帝,不能随便杀丞相,所以才有了“谋反”这一罪名。

  不过,胡惟庸案所牵扯进来的功臣并不多,由于胡惟庸平时就自视甚高,与他来往的功臣很少,所以朱元璋把诬告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也没有杀掉多少功臣。但十年后,通过李善长一案,他终于有了发挥诬告才华的机会。

  李善长是如假包换的明朝功臣,朱元璋刚起兵时,他就跟随左右,可谓是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正是因此,所以当洪武二十三年(1930年),在李善长已经七十多岁还没有死掉的情况下,朱元璋开始焦虑起来。李善长在胡惟庸死后被封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廷中的名望颇高,朱元璋必须要把这个老功臣处理掉。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帝国都城南京有许多人因罪被迁往边地受罚,这些罪人中就有李善长比较亲信的丁斌等人,李善长舍出一张老脸向朱元璋求情,请求赦免他们。朱元璋立即找到了机会,先将丁斌下狱审讯。丁斌这个人背景有些复杂,他十年前是胡惟庸的一员幕僚。朱元璋所以要拿他开刀,就是因为他有这个背景。果然,在严刑与引导之下,丁斌回忆往事,突然就想起了十年前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常常出入胡惟庸府。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心花怒放,立即逮捕李存义父子。十年啦!李存义上了年纪根本记不起十年前的事情了,但这并不要紧。朱元璋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他亲口说出来。严刑之下,李存义居然承认了这样一件事:当初胡惟庸想谋反,派我去说服我哥哥李善长,并许以事成之后封我哥哥为淮西王。

  审讯官问:李善长可曾答应?

  严刑之下,李存义回道:虽没有答应,但心已动。

  此人在朱元璋的严刑下已经变成了一位心理学家,能看得到别人是否心动。但是,朱元璋并不想就这样把李善长治罪,想要彻底来一次大清洗,就必须要有确凿证据不可。所以,询问官继续让李存义说出了下面这段话:后来胡惟庸亲自来劝说,李善长还是不答应,但他却说,等我死后,随便你怎么做。

  这是知情不报,明知别人欲谋反不上告,不但不上告,还暗示别人等自己死后再动手。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可以把李善长绳之以法。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正视。那就是胡惟庸谋反案原本就是一种栽赃,这在近十年来的朝野已经隐约地有了议论。朱元璋当然懂得民心的道理,所以,他必须要拿出另一份证据来证明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一丘之貉。

  果然就有人来诬告,据这名诬告者说,自己是李善长家的奴才,十几年前,胡惟庸的确与李善长有过礼物上的往来,并且二人来往密切。朱元璋狂喜,立即逮捕李善长,诬以与胡惟庸同罪,并将其家人七十余口全部斩杀,但这还没有完,他趁势把屠刀伸长加宽,因李善长案而被诛杀的有三万余人。

  李善长是否犯了谋反罪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朱元璋这种赤裸裸的诬陷实在让人不寒而栗,同时也让人感觉他是一个丧尽天良的动物。

  或许是李善长被诬陷得太过于暴露了,第二年,就有大臣上疏为李善长辩冤。这位大臣认为,李善长出生入死为皇帝取得天下,在勋臣中居首位,其子娶公主为妻,他绝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去帮助胡惟庸谋反。况且即使他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所得到的也和在太祖朝中的地位差不多,难道胡惟庸还给他一个二皇帝当不成?以李善长七十多岁的高龄,他绝不可能这么做。

  朱元璋在看了这道奏章后,无话可说,也没有怪罪这位臣子。这无疑就说明了李善长并非是死于有罪,而是死于皇帝老儿的诬陷。

  三年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发生蓝玉谋反案。蓝玉本是开国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当兵,临敌勇敢,所向披靡,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明朝建立后,蓝玉清扫北元势力,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但就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有人揭发蓝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划在朱元璋出宫耕种时行不轨之事。朱元璋大怒,于是,蓝玉被族诛,牵连进来的一万五千多人被杀。朱元璋这个时候在诏书中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经过这一次杀戮后,明初的功勋宿将差不多都被杀完了,各军府卫所被株连诛杀的军官达几万人。蓝玉和胡惟庸与李善长一样,都是被诬告的。蓝玉不可能谋反,明末清初的史家谈迁就这样评价这位功臣道:“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他的意思是说,蓝玉就是脾气粗暴一些,骄傲跋扈,情商有点低,不善于讨好人,才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终于招致灭门之祸。

  明朝开国,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于洪武二十五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赏于洪武二十三年前,也就是胡惟庸案发生前。在洪武二十三年前,因真正有罪被诛的仅三人,剩下的则多死于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的胡蓝之案。

  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不计子嗣诛废和病死的,公侯被杀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蓝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当初被封的功臣中只剩下了兴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可以说,整个洪武一朝功臣几近整体覆灭。

  在这些功臣里,廖永忠第一个被杀。廖永忠在诸多战斗中立有功勋,其在鄱阳湖之战中的骁勇让朱元璋刮目相看,并在建国后封其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朱元璋将其诛杀,罪名是“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也就是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在他之后,永嘉侯朱亮祖、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徐达先后死于非命。关于徐达的死,有一种说法是: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就死掉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胡党”,在“胡案”中,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狱”。两狱合称“胡蓝之狱”。

  此外,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被绑赴刑场腰斩。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请告老还乡,朱元璋哪里肯放过?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迸裂而死。淮安侯华云龙、太史高、右丞相汪广洋、户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升、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宋国公冯胜、监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或赐死。

  据说,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会跟家人诀别。倘若晚上平安归来,全家会当做节日庆祝一番。朱元璋血洗功臣,自然和他的“刚猛治国”有关。但倘若只以“刚猛治国”四字解释其大杀功臣就流于皮相之识了。在所杀功臣里,的确有几位“骄横跋扈”。国公蓝玉“虎将粗暴,不善为容”,骄纵有之,却“非反也”,可杀他的罪名却是“谋反”。但这只是个别人,当时的功臣情况是:“公卿大臣,猛将谋卿,外拥数十万众,驰以一介之使,拱手听命,莫敢后时。”用现在的话来讲,当时的功臣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是相当老实的。即使如胡惟庸那样飞扬跋扈,闭塞朱元璋之视听,蓝玉粗暴不顾礼仪,骄恣有失,但他们心里并没有谋反的心思,否则就不可能被朱元璋那么容易地捉拿。

  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处理功臣的习性上很像汉高祖刘邦。他们是为了杀功臣而杀,所以,使出什么样的卑鄙手段,即使是诬告这样的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